歷史教材中的故事4:亡國之君出成語

亡國之君成了成語的高產區。中國歷史第4課《夏商周的更替》講了4位暴君(其中3位是亡國之君),均留下了成語典故。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些成語吧。

夏桀與妹喜

1.時日曷喪

“時日曷喪”出自《尚書•湯誓》“有眾率怠,弗協,曰:‘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 成語的主人公是夏桀。夏桀,姒姓,名履癸,西河(河南省安陽市湯陰縣東菜園鎮西河村)人。夏朝末代君主。夏桀在位時,驕奢淫逸。據《竹書紀年》記載,他“築傾宮、飾瑤台、作瓊室、立玉門”。終日與寵後妺(mò)喜及宮女飲酒作樂。夏桀重小人,輕賢臣。有人引見伊尹給夏桀,伊尹勸說夏桀體諒百姓的疾苦,以堯、舜的仁政來治理天下。夏桀不聽,他告訴伊尹:“人民跟我的關係,就是太陽和月亮的關係。月亮沒有滅亡,太陽會滅亡嗎?”伊尹無奈,離開夏桀投奔商湯。商湯把夏桀的這句話告訴夏民,試探夏民對其國君夏桀的態度。夏民指着太陽詛罵:“若太陽什麼時候會滅亡,我這個月亮願意跟你同歸於盡!(時日曷喪,予及汝偕亡!)”商湯明白夏桀已失去民心,於是起兵統帥諸侯討伐夏桀。夏桀大敗,被流放於南巢,最終死於亭山。

紂王與妲己(圖片來自影視)

2.酒池肉林

“酒池肉林”出自司馬遷《史記•殷本紀》“以酒為池,縣肉為林,使男女倮,相逐其間,為長夜之飲”。成語的主人公是商紂王。商紂王帝辛,子姓,名受,商朝末代君主,世稱“紂”、“商紂王”。關於商紂王的故事,大家都有了解。特別是1990版的電視劇《封神榜》(達奇飾商紂王、傅藝偉飾妲已),雖有演繹的成分,但基本講清了那段史實,這裡不再贅述。

國人暴動

3.道路以目

“道路以目”出自《國語•周語上》“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成語的主人公是周厲王。周厲王,姬姓,名胡,西周第十位君主。周厲王暴虐成性,奢侈專橫。西周百姓都議論他的過失。召穆公就勸諫說:大王的政令太暴虐了,百姓不能忍受,都在議論。周厲王聽後大怒,他找到一個巫師來監視那些議論的百姓,發現誰議論,就抓起來殺掉。這樣一來,議論的人漸漸少了。百姓沒有再敢開口說話的,路上相見也只能互遞眼色示意(“國人莫敢言,道路以目”)。周厲王非常高興,告訴召穆公說:“我能消除百姓對我的議論,百姓再不敢有怨言。”召穆公說:“這只是把他們的話堵塞回去而已。堵住百姓的嘴巴,要比堵住河流的害處更嚴重。水蓄積太多,河流一旦決口,所傷害的人一定很多;不讓百姓說話,道理也是一樣……”周厲王不聽勸阻。公元前841年,因不滿周厲王的暴政,都城鎬京的“國人”集結起來反抗,史稱“國人暴動”。百姓手持棍棒、農具,圍攻王宮。周厲王下令調兵遣將。臣下說:“我們周朝寓兵於國人,國人就是兵,兵就是國人。國人都暴動了,還能調集誰呢?”周厲王只好帶領親信倉皇逃離鎬京,沿渭水河岸,一直逃到彘(今山西省臨汾市霍州市)。公元前828年(周共和十四年),周厲王病死於彘。

周厲王禍亂了西周,西周並末滅國,多虧兩位相國——召穆公、周定公。之後二位相國共理朝政,號稱“共和”。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也是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的開始。

烽火戲諸侯

4.烽火戲諸侯

“烽火戲諸侯”出自司馬遷《史記》卷四《周本紀》 “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萬方,故不笑。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至而無寇,褒姒乃大笑。”成語典故的主人公是周幽王。周幽王,姬姓,名宮湦(shēng),西周第十二任君主。周幽王寵幸褒姒,褒姒儀態萬千,就是不愛笑,周幽王想出各種辦法讓她笑,但褒姒始終不笑。虢石父就獻計說:何不令人點燃烽火台,以此逗引褒姒發笑?昏庸的周幽王果真採納了虢石父的建議,馬上帶着褒姒,登上了驪山烽火台,命士兵點燃烽火。霎時,烽火台狼煙衝天,各地諸侯一見狼煙,以為敵寇入侵,急忙率領本部兵馬前來勤王。各路諸侯來到驪山腳下,連敵寇的影子也沒有見到,一看山上,周幽王和褒姒正坐在台上飲酒作樂。諸侯們才知道被戲弄,一個個悻悻而回。褒姒看到驪山腳下人馬亂作一團,終於粲然一笑,周幽王大喜。此後,周幽王為博得褒姒一笑,又數次戲弄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進攻鎬京。周幽王聽到消息,急忙命令烽火台點燃烽火。各地諸侯以為又是周幽王為博褒姒一笑,不再動兵。犬戎兵馬攻入都城,周幽王帶着褒姒,倉皇從後門出逃,途中被犬戎兵追上砍死。西周從此滅國。

常有人把夏商周的滅亡歸罪於女色。《左傳》就有“夏以妺喜,殷以妲己,周以褒姒,三代所由亡也”之說。一個朝代滅亡究竟因為什麼,看過這幾則故事,相信讀者心中自有答案。

(更多歷史故事,喜歡請點擊關注)

#頭號周刊#​#頭條創作挑戰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