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罕見照片:辛苦的采冰人,荒廢的貢院,少年在十三陵放豬謀生

人影散亂,塵世間的一切都會是過眼雲煙。試問百年前的人和事,誰又有幾多印象?拋卻史料,那些泛黃的黑白照片便成為歷史的見證。正所謂“念往昔,繁華競逐,嘆門外樓頭,悲恨相續。千古憑高對此,謾嗟榮辱”!也許,不經意間,你也會從中發現些什麼……

慈禧葬禮上的詭異一幕,京城的大道上,送葬人涌動不止,栩栩如生的紙紮格外引人注目。這是當時的荷蘭記者亨利·博雷爾拍攝的照片。這些真人大小的紙人在大白天顯得異常瘮人。陰兵開道,面帶微笑紙人讓人驚懼。

慈禧是晚清最後的統治者,1908年冬,光緒帝病逝後慈禧也跟着去了。可她的葬禮在一年後舉行,因為她的陵寢還沒有完工。即便陰兵守護,慈禧的墓還是沒有防住孫殿英。僅僅二十年,“老佛爺”的屍首就被拖出棺外,陪葬寶物更是被洗劫一空。

近代中國最不堪回首的就是鴉片入侵,兩次鴉片戰爭更是讓清王朝風雨飄搖,國庫空虛,百姓苟延殘喘。朝廷為了解決財政危機,竟然鼓勵種植大煙。

可沾染大煙於國於民都是一場浩劫,史料記載那些癮君子,“癮至,其人涕淚交橫,手足委頓不能舉,即白刃加於前,豹虎逼於後,亦唯俯首受死,不能稍微運動也。”如照片中,年輕人已經下不了床,即便家徒四壁也懶散成性。

洋人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大清的國門,隨之而來的就是那些外國人。有的經商,有的獵奇,甚至有的刺探情報。以致在清末那些照片中能看到很多外國人,他們僱傭當地人當傭人。

僕人用獨輪車推着四個孩子,她們都是隨父母來華的子女,皮鞋都蹭亮。反觀傭人,穿得還是草鞋。

被關在站籠里的犯人。站籠又稱立枷,木枷的延伸版。木籠上端就是枷,人在裡面,頭被卡着,腳下墊着木板。若是暑天遊街示眾,犯人幾個時辰就脫水而亡。板子抽掉,人也會窒息而去。

某位水師提督大人的貼身護衛,手持大刀長矛,人顯得很精神。他們胸前這些“水提前協親兵”。在熱兵器大行其道的時代,他們這行頭能保護得了他們的大人嗎?

三位青樓女子的全身照,劉海和小腳是標配。彼時,纏足之風日盛,在青樓謀生的女子也裹着精緻的三寸金蓮。男尊女卑的年代,裹小腳更能取悅客人。

盧溝橋上來往的駝隊,去往京城的商旅大多從此進入。城裡城外都聽見駝鈴聲,即便是皇帝拜謁皇陵或者向南巡視也是經過此橋。

雜草叢生的順天貢院,這就是清王朝求賢若渴的地方,只剩城門樓子,可以看到考棚拆除殆盡。鼎盛時期,有1.6萬張,如今全部荒廢。八國聯軍侵華時,這裡被德軍佔領,幾乎拆凈。1905年,延續一千三百多年科舉制退出歷史舞台。

寒風凜冽的河裡,擠滿了采冰人。清朝時期,北京的采冰活動由內務府工部壟斷,除非有富餘,一般人才在炎炎夏天的時候買到冰塊。當時的采冰地點多在北海、護城河、什剎海等處。數九寒天,采冰人起早貪黑辛苦的很。

京城雄偉壯觀的城牆,凝聚古人的智慧與魄力。城牆下一條土路延伸而去,馬車在塵土飛揚中穿過。一邊是護城河,岸邊居然光禿禿的連棵草都沒有。

庚子事變中,意大利士兵和清兵的合影照。西方人的身高馬大在這照片中無跡可尋。倒是兩位清兵身材魁梧,比其明顯高一截。

1902年,北京十三陵神道上,一位少年在石像前放豬謀生。我們能看到那幾頭豬瘦的可憐,豬毛都豎起來了。那時候餵豬可不像現在用飼料幾個月就出欄,沒有一兩年是喂不到百十斤的。估計這位少年也是地主家的長工,一般人家吃飯都吃不飽,還喂幾頭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