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彪列出3點原因反對援朝,彭老總詢問,毛主席一語道破其軟肋

建國之後,國內形勢雖然總體趨於平靜,然而戰爭並沒有就此結束。國民黨在西北地區蓄意製造種種衝突,勾結土匪勢力頻頻煽動叛亂。

在我國的西南,北越政府遭受到法國的猛烈進攻北越領導人胡志明穿過雨林尋找毛主席求援。以陳賡等人組成的軍事顧問團前往越南,協助北越抵抗法國攻勢。

在我國的東南,解放軍又於金門、海南等地相繼發起作戰,意圖時刻準備渡過台灣海峽,攻上台灣省的陸地,完成全中國的解放。

而在我國的東北,朝鮮半島正陷入戰亂,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全面爆發。矛盾日益激化的朝鮮和韓國背後,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對峙。

早在1950年底5月底,朝鮮領導人金日成就令秘史暗訪北京,同毛主席表達了對於美國干涉的擔憂。

6月27日,美第七艦隊在台灣海峽武力威懾巡邏,阻止解放軍佔領台灣省,同時利用斯大林沒有返回聯合國的空隙,組成了聯合國軍干涉朝鮮戰爭。

在這樣的局勢之下,中國是否有必要幫助朝鮮,就成了當時討論的焦點。

萬分緊張的局勢

朝鮮,向來都是中國的一道天然屏障。日本戰國時期末代統治者豐臣秀吉曾經這樣評價:“如果要進攻中國,就必須要佔領朝鮮。”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也是以朝鮮作為跳板,才得以進攻中國的東北。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朝鮮,不僅僅是中國的盟友更是同中國“唇亡齒寒”的關係。

一旦朝鮮覆滅,韓國統一朝鮮半島。那麼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就會對中國的東北造成巨大的威脅。

在當時,東北可謂是我國重工業發展的絕對根基,更是北京的重要門戶。一旦東北發生動蕩,穿過黑龍江、吉林以及遼寧,便是在河北省身後的北京。

因此東北絕對不能再生波折,一旦東北淪陷,不僅北京將面臨巨大的威脅,我國的重工業也將陷入到停滯之中。

1950年的7月7日凌晨,中南海居仁堂中,中國多位高級領導人齊聚一堂。聶榮臻、羅榮桓、朱老總、林彪等人環桌而坐,周總理負責指揮會議。

在會議之上,周總理神色無比嚴肅。在軍委作戰部部長李濤介紹完朝鮮的形勢之後,周總理突出要從國防的角度出發,東北的邊防必須得到加強。

1950年7月13日,針對朝鮮半島複雜的形勢,中國人民解放軍東北邊防軍成立了。

面對可能到來的戰事,中央軍委任命粟裕作為司令員,並抽調蕭華、肖勁光兩位粟裕的老搭檔,再加上粟裕原本的部下宋時輪組建邊防軍的指揮機構。

只可惜粟裕因為頭部殘留的彈片頭痛無比,根本無法長期負責指揮,無法應對可能到來的高負荷工作,因此無法擔任指揮的職務。

因此,毛主席雖然考慮到軍銜制度的評選,計劃為粟裕增添幾分功績。可時間一直拖到9月聯合國軍登陸仁川、朝鮮節節敗退,才將目光放在了林彪的身上。

在毛主席傾心的入朝作戰將領之中,他是僅次於粟裕的人選。為什麼呢?毛主席思考了三點原因。其中為首的就是軍事才能。

之所以首選粟裕,就是因為粟裕善於攻堅,能打奇仗,能打硬仗。在解放戰爭時期,粟裕的戰績令其足以堪當大任。

而林彪的軍事才能同樣如此。平型關大捷遼瀋戰役以及平津戰役渡江戰役,從實事求是的角度來講,都足以證明林彪的能力。

同美國打仗不是小孩子過家家,軍事才能過硬是硬性的標準。而第二個方面,則是四野長期在東北作戰。同時在東北的邊防軍中也有大量的戰士都是四野的兵。

林彪作為四野的統帥,其自身的威望,在四野之中最能服眾。他在遼瀋一帶十分熟悉,在這裡也能發揮出最大的優勢。

至於第三點原因,則是因為他和蘇聯的軍官十分相熟。朝鮮淪陷,不僅僅是中國不願意看到的,蘇聯同樣不願意看到。

因此,當朝鮮陷入到危難之時,蘇聯必定會派兵協助。所以選用林彪,就能極大地降低同蘇聯軍隊的磨合時間,提高戰術的搭配能力。

然而,當毛主席找到林彪的時候,他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打與不打的難題

在究竟要不要率兵出征這一難題之上,中國的將領們保持着兩種不同的態度。一方是主戰派,一方是避戰派。而林彪,便是避戰派,這也是大部分將領的態度。

在他看來,中國不應該幫助朝鮮主要有三個主要的原因,其一就是中國的局勢尚不穩定。

就像文章開頭提到,除去東北,中國仍然面臨眾多問題,而尤為緊要的就是台灣省的解放問題。

中國當時的經濟以及物資補給水平,很難同時供給兩條戰線大規模作戰。一旦決定入朝,就會導致無法同時供給中國軍隊進攻台灣省。

這樣一來,台灣省就無法第一時間得到解放,蔣介石也會趁機加固台灣省的防禦。到了這個時候,如果中國再想收復台灣省,就會變得難上加難。

林彪認為,現在中國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收復台灣省,同時平定內亂讓中國的百姓得到真正的和平。

而第二點,則是因為中國已經戰爭太久了!鴉片戰爭八國聯軍,從北伐戰爭國共內戰。緊接着,又是整整八年的抗日戰爭以及同國民黨之間的解放戰爭。

在整個中國,幾乎所有人都期望和平,都期望能過上一陣安寧的日子。如果這個時候硝煙再起,恐怕會激發百姓們的抵觸情緒。

另一方面,新中國建國才剛剛一年,戰爭帶來的滿目瘡痍需要時間以及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資金進行修復。

更何況為了一個朝鮮投入大量的武器以及補給物資,這些消耗也需要中國進行買單。而中國的部分物資又依仗蘇聯,一旦開戰,反而是蘇聯漁翁得利。

至於第三點,則是考慮到美國的戰力林彪認為,如今中國剛剛成立,綜合國力並不強。

所以應該將朝鮮的問題交給蘇聯解決,中國則趁機提升實力。最好的做法便是“出而不擊”。

什麼是出而不擊呢?指的便是為了防止同美國的交戰引火上身,中國應該採取保守的策略。可以幫,但是不過境。

說白了就是讓軍隊去防守在鴨綠江畔。一方面能保護東北不受侵害,另一方面也能對美軍做到一定的威懾作用,令他們心有顧忌。

這個提議,得到了中國許多將領的認同和讚許。然而毛主席在同林彪談話之後,也保持了一天的沉默。

國與國之間的戰爭不是小事,毛主席需要好好想想。他叫來周總理,又拜訪了些極為戰略目光深遠的將帥。隨後再一次找到了林彪。

毛主席認為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幫助朝鮮依然利大於弊。他希望林彪可以挂帥,雖然林彪不認可出擊,但是他確實是粟裕之後最合適的將領。

只是毛主席一連做了好幾次思想工作,可是林彪偏偏這個時候身體不舒服了起來。按林彪所說,是自己身上的“病”複發了。

在抗戰的期間,他曾被閻錫山手下的子彈誤傷而被洞穿了胸部。雖然僥倖保住了性命,但也因此得了一種怪病。

根據他的內勤楚成瑞回憶,自從林彪負傷以後,他便既怕冷又怕熱,還非常害怕看見光。

當林彪發病的時候,在他的房間里里外外需要三層窗帘用來遮蔽日光。而且還伴隨着巨大的頭痛以及腰痛,可以說相當地折磨。

毛主席見狀也就不好再堅持下去。在當時,許多中國將帥都曾在戰場上落下過傷痛,比如粟裕、比如陳賡。

既然林彪表現出這種態度,那麼不管這怪“病”是真是假,毛主席都不打算繼續請他挂帥了。

決斷與人選的決定

轉機的出現是在1950年的10月1日。麥克阿瑟叫囂“鴨綠江並非不可逾越的屏障”,並令飛機飛入中國的領空並進行轟炸。

這個時候,朝鮮的局勢已經很難了,大抵同當時前往中國的胡志明相似,已經到了山窮水盡九死一生的地步。

而這一天,更是中國建國一周年的時間,在這個時間點入侵轟炸東北,擺明了麥克阿瑟根本沒有將中國放在眼裡。

這樣的挑釁行為,激怒了無數主戰派的將領,一些原本主張避戰的將領也開始同意對美國的挑釁做出反擊。

正巧這個時候,朝鮮負責人金日成再一次向中國送來了求救信,請求中國直接出軍進入朝鮮,幫助朝鮮抵抗聯合國軍。

於是毛主席趁熱打鐵,抓住這個機會接連召開會議,動員將士們掀起這場抗美援朝的戰爭。

金日成的求援信

毛主席指出,林彪提了三個不能出兵的理由,自己也有三個一定要出兵的理由。首先就是朝鮮對於中國的重要性。

毛主席是不希望東北再起戰火的。如今的東北,是中國重工業的搖籃。以中國的國情,想要快速走上強國的道路,發展重工業是必須要進行的一步。

如今中國還沒有出兵,朝鮮還沒有完全失敗,麥克阿瑟就已經敢在東北耀武揚威。如果朝鮮真的失敗了,那麥克阿瑟註定會更加囂張。

到了那個時候,東北的重工業還發展不發展了?美國人時不時派來兩架轟炸機在你頭上晃着,你的重工業發展的能安心嗎?

毛主席和金日成

至於第二個原因則是在大局觀上。朝鮮是中國的天然屏障,更是中國的可靠盟友,如果朝鮮無事,那麼東北就是中國的戰略後方。

然而一旦朝鮮滅亡,那麼東北從此就將成為前線。一旦整個朝鮮半島被韓國佔領,美國人在韓國一加派駐軍,你守還是不守?

你不守,那整個東北門戶大開。如果你要防守,後續為東北戰略防禦投入的資源,將會成為一個巨大的無底洞。

而第三點,則是在世界格局之中。如果中國願意出兵朝鮮,那麼在整個國際局勢上,中國的影響力將會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周邊的國家,能夠看到中國對於鄰國的幫助,這樣對於中國的外交,只有益處沒有害處。而如果能打,並且打贏了,好處則更大!

一來能挫敗美國的銳氣,二來能在世界上打出中國的軍威!同時,毛主席還指出了美國的劣勢。

其一,美國的戰略核心在歐洲,因此在朝鮮投入的兵力必然十分有限。第二,如果美國要在朝鮮開戰,那麼美國補給線就太長,所以美國吃不起持久作戰。

最後,美國的士兵同樣厭戰。這是一場侵略戰爭,因此美國大兵的鬥志,必然不如世界戰爭。所以結合美軍的這三點劣勢,中國軍隊並非沒有一戰之力。

正巧在這個時候,得到毛主席調令的彭老總,終於從大西北趕回了北京。彭老總是個暴脾氣的人,一聽美國人敢這麼挑釁中國,當即便坐不住了。

根據《彭德懷自述》記載,在參加完會議之後,他還怕毛主席不出兵,在10月5日專程來到菊香書屋找到毛主席,了當地指出中國必須幫助朝鮮。

毛主席聽完十分高興,便要讓彭老總親自挂帥。彭老總剛從西北回到北京,便問毛主席為何不讓四野的林彪全權負責。

決定出兵油畫

只見毛主席擺了擺手說道:“他這個人打仗,謹慎有餘,膽量不足。他對東北熟悉,可害怕打不贏,又借口身體不行,不願意干。”

彭老總這才明白,原來毛主席特意把自己從西北調來,就是一招激將法,要讓自己去做這個志願軍的總指揮。

就這樣,臨危受命的彭老總在10月19日,正式率領志願軍入朝作戰。歷時三年的時間,終於結束了這場戰役。

而這場戰役,不僅沒有在國內激起厭戰的情緒,反而全國人民慷慨激昂,積極響應毛主席的號召,踴躍地參與報名。

毛主席深遠的目光洞察時局,如果韓國真的統一了朝鮮半島,那麼當美國在韓國部署薩德反導系統的時候對於我國的威脅會有多麼嚴重!

如果可以比喻,那麼朝鮮戰爭就是一場豪賭,但是毛主席賭贏了。一個國家的尊嚴就是富裕而強大,在那個拳頭說話的年代,志願軍在極端艱難的情況下,打出了中國的名氣!

舉一個例子,在德國翻閱國際資料,二戰時提到中國的及其稀少,在當時很少有人關注中國發生了什麼。

然而在朝鮮戰爭之後,只要提到亞洲,中國的影子就無處不在。這場戰爭,中國付出的代價是極為慘重的,但是從中獲得的無形資產,卻帶給了我們幾十年的好處。

沒有朝鮮戰爭的勝利,蘇聯不會幫我們建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在和蘇聯翻臉後,美國也不會過來拉攏中國。或許在美國和蘇聯的眼中,中國就是下一個捷克斯洛伐克!

所以,時間和歷史證明了毛主席的遠見,能被稱為偉人,毛主席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