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知名物理專家失蹤,64年鄧小平視察絕密工廠,發現了她的身影

1949年新中國成立,當時的中國沒有足以讓自己站穩腳跟的經濟實力,是先完成社會主義過渡?還是先進行工業化建設?這令中共中央的領導們發愁。

正當這時,毛主席果斷做出了“一化三改”的決定,我國的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過渡同步進行起來。

成立合作社的場景

但這對於我國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毛主席號召國內的科學家們聚集起來,為國家的建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但是當時也有不少科學家遠在蘇聯、美國、英國、日本等各個國家留學,甚至有可能定居。

這個時期不僅是對國家的考驗,也是對科學家們的考驗。要不要放棄國外優渥的科研條件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搞建設?能不能避開敵視中國的國家的封鎖,順利的拿到簽證回到國內?這些都是問題。

然而,在國家危難之際,總有人願意挺身而出,跨越千難萬險也要回到國內幫助祖國渡過難關。

核物理學家王承書就是這千萬海外科學家中的其中一位。

一、物理學界的女天才

1900年上海江南製造局《物理學》一書引入中國,日本東洋學家藤田豐八將這本書翻譯成中文,此後中國才有了物理學的概念。

1913年北京大學了物理學門類,物理學自此才開始在中國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發展起來。

而王承書1930年進入燕京大學(北京大學的前身)的物理學系就讀,當時的物理學在中國不過17年的時間。

王承書年輕時

如果說要用一個詞來評價王承書當初進入燕大物理學系的選擇,那便是“勇氣”二字。

被多數女性排斥的理科門類、在中國還尚處於襁褓之中的學科,怎麼看,物理學都不該是王承書該有的歸宿。但是18歲的她正是憑藉著對於物理學的熱愛,不顧家人和同學的非議,進入了物理學的殿堂。

同時王承書也成為了燕京大學入學的13名物理學新生中唯一的女性。

北京大學的前身:燕京大學

1934年,王承書以優異的成績從燕京大學畢業,並且在本校進行研究生的學習,兩年後留校成為了物理學系的助教。

但是,物理學畢竟是從國外引入的學科,許多教學體系都還不完善,而且,當時國內處於抗日戰爭的混亂中,能夠翻譯外文文獻的人有限,國內接收到的關於物理學的書籍也是少之又少。

漸漸地國內關於物理學的書籍已經不能滿足王承書的需要,於是王承書開始申請海外留學的名額,希望能夠更深一步的學習物理學,將中國的物理學科發揚過大

王承書在燕京大學校園裡

1941年,王承書的留學申請得到了美國密歇根大學的同意,此後她便只身前往美國攻讀博士學位。但是這一去,竟是想回也回不來。

王承書在美國師從物理學家烏倫貝克,並且在美國的物理學界大展才華,她和她的老師開創了“王承書--烏倫貝克方程”,震驚了整個物理學界,這個公式直到現在還在被使用。

烏倫貝克曾不止一次的誇讚王承書在物理學上的天賦,並且極力想要將她留在自己的研究所擔任研究員。

1946年王承書結束了自己博士後的攻讀,擔任了美國密歇根大學副研究員、研究員,並在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工作。

王承書的丈夫張文裕為了支持妻子的工作,也來到美國和她一起生活。

這個時候的王承書,已經是遠近聞名的物理學教授,住着研究所分配的高級洋房,開着汽車,生活已經算是非常優渥了。

王承書和丈夫張文裕

但她最終還是選擇放棄這一切。

二、艱難回國之路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終於結束了內憂外患的處境,迎來了發展建設的契機,而王承書也到了發揮自己用武之地的時候。

她在美國聽說新中國成立的消息,激動的淚水流了下來,王承書決定回國,親自參加到創造科研條件的行列。

她的決定獲得了丈夫的支持,於是兩人開始了申請回國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當時的新中國雖然已經成立,但卻遭到了美國的嫉恨,美國對中國實行政治上打壓、經濟上封鎖的政策,並且阻攔技術和人才向中國流入。

許多在美國留學的科學家都因為申請回國而受到美國政府的打壓和監視。錢學森、王承書、潘錦功、李景均等等都是因回國而遭到美國敵視的科學家們。

錢學森

而王承書申請回國之路長達7年。從1949年王承書遞交第一份申請到1956年,美國極盡各種手段對王承書進行監視,阻撓王承書回國,甚至非法扣留她。

我國的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就曾經遭到美國政府的軟禁,不到10天就被折磨的暴瘦20斤,美國政府甚至宣稱:“就算槍斃了他也不能讓他回國!”

錢學森

而王承書不僅遭到美國FBI的監視,還有周圍各種輿論的壓力。

當時王承書在美國的老師、同學都勸她留在美國,大家都不能理解為何王承書要放棄優渥的生活條件,重新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但王承書心裡清楚,國家這個時候需要他們。

於是,即便大家再怎麼勸說,她都沒有放棄,王承書的身邊唯一支持她的就是他的丈夫張文裕。

王承書

7年的時間裡,王承書和丈夫一直在籌備這回國,兩人將在美國收集的300多份資料包裝成普通的郵件一個一個的發回中國,資料回去了,人卻沒辦法回去,他們只能一次又一次的遞交簽證。

回國心切的科學家們沒有放棄,中國的領導人們也沒有放棄。

自從美國開始用各種手段阻撓中國科學家回國之後,毛主席和周恩來就多次和美國進行交涉、談條件,要求美方放人。

1955年周恩來總理以11個美軍戰俘為條件,換回了錢學森。

1956年,中國同樣和美國開出了條件,才讓王承書、張文裕、郭永懷一批科學家回到了祖國。

三、接手新領域的研究工作

1956年,王承書終於回到闊別15年的祖國,站在機場門口,王承書留下了激動的淚水,她使勁呼吸着祖國的空氣,表達着對祖國的思念之情。

王承書等一批科學家的歸來對於中國來說可謂是雪中送炭。

王承書和同事們的合影

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蘇關係惡化,蘇聯陸續撤走了支援中國的物資和人才,使得中國陷入了極度尷尬的境地。

就在這時,毛主席果斷的樹立起“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大旗,號召國內的科學家們聚集起來,為新中國的建設而開展科研工作。

王承書回國後,先進入了北京大學的物理系教書。再次回到熟悉的校園,已是44歲的年紀,王承書感慨萬分。

這20多年裡,王承書在物理學領域的深耕已經達到了國內物理學的頂尖水平,她想要將最為先進的知識傳遞給下一代,推動中國教育的發展進步。

王承書

然而,在北大教書不到兩年,組織就給王承書派遣了新的任務——熱核聚變的研究。

1956年,中國和蘇聯簽訂了關於蘇聯援助中國建設原子能工業的協定,隨後便開始了原子彈的研製。但是1958年中蘇關係惡化,蘇聯撤走了所有的援助專家和設備,使得中國的原子彈研究陷入尷尬的境地。

而熱核聚變這項技術作為原子彈研發的關鍵技術,在國內卻是一片空白

但即便是在物理學領域已經擁有頂尖水平的王承書,對於這個領域也尚未涉足。面對一個全新的領域,王承書或許要承擔更加巨大的壓力,可是王承書還是毫不猶豫的答應了。

熱核聚變的技術過於複雜,國內又沒有相關的參考書籍借鑒,如果完全憑藉試驗進行研製,不知道要到猴年馬月才能夠研製成功,為了以最快的方式熟悉熱核聚變的核心,王承書決定前往蘇聯學習。

儘管中蘇關係發生了變化,但是王承書在蘇聯的原子能研究所依然得到了蘇聯專家們的幫助。

當初蘇聯專家前往中國增援,中國給予了他們最高的禮遇,兩國的專家們早已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蘇聯專家對於中國專家也充滿了欽佩。

王承書在原子能研究所進行了為期3個月的學習,此後便回到國內繼續研發熱核聚變。

但王承書卻突然有一天消失在公眾的視野當中。

四、隱姓埋名潛心研製

1961年3月,王承書的同事錢三強找到王承書,並對她說:“承書,我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和你商量。咱們國家濃縮鈾的研製遇到了問題,現在組織想要派遣你去蘭州的504鈾礦廠進行濃縮鈾的研製工作。”

王承書甚至沒有問理由,直接說了四個字:“我願意去。”

中國核彈之父錢三強

但是前往蘭州504廠並非想象中那麼簡單。

蘭州504廠是中國建立的“五廠三礦”之一,被稱為中國的絕密核禁地,去往那裡的科學家們不能告訴身邊任何人自己的位置,以及要做的事情。

蘭州504廠

他們遠離家人和朋友、隱姓埋名,在一個荒無人煙的核基地進行反覆的研製和試驗,還要承受着核輻射的風險,以及惡劣的環境條件。

面對如此艱巨的條件,王承書依然沒有絲毫猶豫,她的報國之情是如此的純粹且堅定。

就這樣,王承書消失在了自己的學生、家人和同事的視野當中,就是國家領導人,也只有毛主席和周總理知道王承書的去向。

大家都不知道她去了哪裡,而王承書只留下了一句:“我要出遠差。”便再也沒有見過她。

504廠

此後王承書便紮根戈壁灘,潛心研製鈾-235的濃縮鈾原料。

鈾-235作為製造原子彈的主要原料,直接決定了原子彈能否製造出來。

但是由於自然界的鈾礦石中,可裂變的鈾-235隻佔0.711%,而用做核武器原料的濃縮鈾,濃度更是必須達到90%以上。

因此要提煉出符合這一標準的濃縮鈾,是一項極為艱巨的技術工程。從探礦、選礦、開採再到最後的提煉,需要通過上百道工序才能一步一步地提煉出濃縮鈾。

504廠

王承書在蘭州和一群科研工作者們紮根戈壁灘,共同解決着提煉濃縮鈾面臨的種種難題。

沒有設備就要先研製和製作設備,沒有工具就要造工具,這裡的科研工作者們依靠的就是蘇聯專家提供的幾本筆記,然後進行不斷的反覆試驗。

經過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1964年1月14日鈾-235終於被成功提煉

王承書到現在還記得最後一次實驗結果出來後大家歡呼雀躍的場景,經歷了4年的研製,終於提取出了符合原子彈製造標準的濃縮鈾,科研人員們將其取名為“鈾-235”。

此次“鈾-235”研製成功,標誌着原子彈的研製過程完成了最為重要的一步。

隨後中共中央獲知消息後,便派鄧小平前去蘭州504廠考察。

鄧小平

在一群科研工作者的簇擁下,鄧小平進入了504廠,在人群里,鄧小平突然看見了一個熟悉的身影,他徑直地朝王承書走去,驚訝地說道:“王承書教授,原來你在這裡啊!”

眾人紛紛投來驚詫的目光,王承書說道:“首長,您認識我?”

鄧小平說道:“當初群英見面會上,誰不知道我們中國有個‘居里夫人’,我對你的印象很是深刻!”

王承書有些不好意思的笑了笑,他對鄧小平說道:“沒想到首長還記得我,謝謝首長的抬愛!”

蘭州504廠先後為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第一顆氫彈、第一艘核潛艇、第一座核電站提供了合格的核燃料,被稱為“中國濃縮鈾工業的搖籃”,而王承書在這裡發揮着不可磨滅的貢獻。

結語:

唐朝詩人戴叔倫的《塞上曲二首·其二》中有兩句詩形容王承書教授特別恰當:“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鬚生入玉門關。”戴叔倫用此句詩表達了為報國而“舍小家、為大家”的犧牲精神,即便是無法歸家,仍然因能夠報國而滿腔自豪,這或許就是王承書當時的心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