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用辮子就能統治漢人?

在清宮影視劇中,一條大辮子已經成為了我們對於清朝人的刻板印象

影視劇清朝髮型

那麼,在滿清時期,清朝男人確實是將前半部分頭髮剃掉,後半部分頭髮蓄起來的陰陽頭嗎?

1645年7月21日,清朝攝政王多爾袞頒布剃髮令。剃髮令要求所有男人四周頭髮全部剃光,只在頭頂中心處留銅錢大小的頭髮,故稱作“金錢鼠尾辮”。此法令一出,立馬引發廣大漢人的強烈反抗。

中國自古就有“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的說法,所以古時候的男人女人都是將頭髮蓄起來,原則上不會輕易剪頭髮。

招致漢人強烈不滿的清朝,並沒有作出妥協、讓步。而是加大力度,推行了“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的殘暴政策。

漢族的髮式衣冠是中國文化的象徵,清朝統治者這一舉動就是想將漢人的文化習俗割裂,從思想上奴役漢人。

如今的影視劇中的辮子形象,按照清初的律法,也是要被處死的。因為清朝規定:“剃髮不如式者亦斬”。就是式樣相同還不行,達不到那個“金錢鼠尾”的標準,照樣將你處以死刑。1647年,滸墅關(今蘇州附近)有一漢人丁泉因“周環僅剃少許,留頂甚大”,被官員捉拿,上報皇上,皇上命令當地的執法官,將其儘快處斬,以達到警示民眾的意義。

在清朝如此強硬的手腕下,漢人逐漸由當初的激烈反抗變得麻木不仁。

不過清朝的髮型是逐漸由“金錢鼠尾”向陰陽頭過渡的,這裡面的演變類似於“鼠尾——蛇尾——牛尾”所以到了清末後期,才普遍是那種影視劇裡面的陰陽頭。

清朝髮型變化

清朝的辮子令不僅是滿人對於他們習俗的發展,更多的是一種讓漢人變得獃滯的手段。

所以他們的目的,是讓漢人不僅頭上留下辮子,心裡也要留下這根“辮子”

清朝的辮子習俗持續了多年,到了現在,雖然頭上的辮子沒有了,但是很多人,還留着那可笑的心裡的“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