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中國史上,蔣介石是一個不能忽視的人。他早期跟隨孫中山先生致力於革命,後期為了獨裁統治,開始反革命,直到戰敗逃到台灣。
1975年,蔣介石鬱鬱而終,在他臨終前,嘴裡一直反覆念叨着一個人的名字,這個人既不是毛澤東也不是張學良。
聽到這個人名字的蔣經國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父親為何臨終前仍念念不忘這個人。
蔣介石與教育
這個讓蔣介石在臨終前一直念叨的人,是張伯苓,一個在近代教育界鼎鼎大名的人物。
那麼蔣介石為何臨終前一直念叨他?
蔣介石戎馬一生,在大革命後,名義上統一全國,聲勢威望達到了頂點,可謂是意氣風發。
然而在面對共產黨時,卻無可奈何。
蔣介石是看不起共產黨的,當時他手握美國提供的大量精良武器、超過420萬的龐大軍隊,並且國民黨的領導人有不少都是黃埔軍校出身的。
然而在佔盡優勢的情況下,蔣介石還是輸給了共產黨,這讓他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他晚年逃往台灣,在床上命不久矣時才似乎搞明白了某些事。
他在和蔣經國總結討論失敗經驗的時候,終於發現了一個重點,那就是自己長期以來忽略的教育。
蔣介石雖然對教育非常看重,但是卻沒有真正意義上利用教育形成一種凝聚力,因為他沒有意識到,能夠鼓舞人民、引人共鳴的愛國主義精神才是教育的最終目標。在這個方面他做的雖然多,但是遠沒有做好、做精。
而教育家張伯苓做到了有教無類,為青少年營造了一心為國的氣氛,這也是他一直反覆念叨張伯苓的原因之一。
蔣經國一直在悉心聽取蔣介石的教誨,但是最後卻聽到張伯苓的名字,這讓他百思不得其解。不過多年之後,他最終才明白了一點。
張伯苓與教育
張伯苓清朝末年出生在天津,他雖然身處秀才世家,但在大廈將傾的時代,他的身家背景一文不值。
張伯苓也沒想靠家裡做事,眼見國家貧弱,被洋人欺侮。
張伯苓努力考上北洋水師學堂之後,加入北洋水師,想要成為一名保家衛國的戰士,然而甲午戰爭的失敗,讓他徹底對清朝統治者失望。
後來張伯苓奔赴國外,學習了先進的知識後,開始回國投身教育界。
張伯苓在民國時期堪稱教育界的一面旗幟。
他在經過數年的摸索後,最終創立了南開中學,並在趕赴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深造之後,在1919年創辦了南開大學,培養出了周恩來等英才。
1937年抗日戰爭打響後,張伯苓毅然將自己的心血與清華合併,遷至長沙繼續為國家輸送人才。
張伯苓是一個真正心繫國家的人物,他從來沒有死板地認為國民黨好還是共產黨好,只要能夠救中國,讓中國變好,就是張伯苓的願望。
為了實現願望,他不僅研究了孫中山先生的思想,同時也深入研究了共產黨宣揚的救國救民思想。
因為在教育界的成就,讓張伯苓中國北方擁有非常大的聲望。
華北事變爆發後,中共為了促成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達成,周恩來直接寫信給張伯苓先生,希望能夠借用他的影響力促成國共合作。
就在書信寄出不久,張學良和楊虎城就掀起了著名的“西安事變”,在華清池扣押了蔣介石,周恩來直接親自前往西安,最終促成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達成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西安事變爆發後,南開大學中不少有志青年都非常贊同共產黨的主張,都認為應該擁護蔣介石共同抗日。
而當時的張伯苓還比較重視國民黨,非常擔心蔣介石的安危。但是即便如此,張伯苓也沒有否認周恩來這個身處共產黨陣營的學生,而是認為他用最好的方式解決了中華民族面臨的最大危機,大加讚美。
甚至張伯苓還專門把周恩來總理的照片擺在桌子上合影,以擁有這樣的學生而自豪。實際上張伯苓先生的教育理念就是有教無類、汲取學習,在他看來,一個民族想要崛起,必須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吸收所有正確的事務,通過教育來樹立一個民族的魂,通過學習來建造人民的歸屬感,這才能得民心,救國家。
見識過清朝覆滅的張伯苓拒絕封建社會閉門造車的思維,他利用自身的愛國主義教育理念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凝聚了大量年輕人的力量,獲得了人民的支持,而這才是蔣介石一直求而不得的。
實際上張伯苓在國民黨失敗之後,已經明白了能夠拯救國家的只有共產黨,因此在新中國即將成立的時候,張伯苓同意了周恩來的請求,留在大陸繼續發展教育事業,婉拒了蔣介石的前往台灣的邀請。
張伯苓看到了新中國的成立,並且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繼續工作,最終在1951年去世。
蔣介石在晚年才終於想通,張伯苓之所以選擇留在大陸,是國民黨輸在了民心,因此臨終前都一直念叨張伯苓的名字,可惜已經晚了。
張伯苓與政治
雖然張伯苓先生是一個希望通過教育來拯救國家的人,然而在當時複雜的社會環境之下,他想要擴大自身的教育理念、為國家做出貢獻,參與政治幾乎是必然的事。
當時南開大學的經濟狀況非常不好,甚至因為薪資問題還流失了三個著名的學術教授,導致學校工作難以開展。
當時的南開大學還是屬於私立大學,辦學資金主要靠股東提供和各界的援助,但是開辦學校始終是一個投入大、收入低的事情,因此學校在很長一段時間中都是入不敷出,所以求助當時的政治人物成為了不可避免的事情。
在北洋政府時期,當時的辦學資源都掌握在管政治人物的手中,張伯苓為了學校的順利舉辦,多次遊走於政治人物之間,同時憑藉南開大學創辦人嚴修的關係,從當時的北洋政府總統徐世昌手中獲得了大量支持,這才讓學校順利創辦。
張伯苓為了獲取教學資源,在北洋政府時期對一些反動政治人物也十分阿諛奉承,這讓他背負了不少罵名,甚至周恩來都認為他的做法是舍大取小。
但是結合當時的複雜背景來看,張伯苓的做法固然不對,但這也保證了南開大學的順利創辦和正常運行。
張伯苓本人實際上對於這樣的政治活動是比較抵觸的,雖然為了學校多次和政治人物套近乎,但是他卻多次拒絕了北洋政府的有邀請,沒有前往當時的教育部擔任職位。
而1928年國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之後,張伯苓就和政治二字徹底綁在了一起。
國民政府成立初期,對於教育事業非常重視,並且由於當時國內狀況稍微穩定一些,所以有足夠的資金注入到國立大學之中,於是南開大學這樣的私立學校的劣勢就顯現了出來,有穩定資金來源的國立大學,發展很快。
政權更迭、國立大學崛起,這讓南開大學的資金鏈瞬間斷裂,積欠的大量錢財讓張伯苓不得不尋找穩定的資金來源。
而這個時候,蔣介石伸出了援助之手。張伯苓出於辦學經費籌集的需要,接受了蔣介石的拉攏。
這也是他為何在西安事變時,心系蔣介石的原因。簡而言之,一旦蔣介石死了,救沒人給他錢,讓他繼續發展南開大學了。
抗戰爆發後,南開大學被日軍轟炸毀滅,整個校園陷入了一片火海。
張伯苓先生在南開大學被炸毀後非常沮喪,但蔣介石給了他一陣強心劑,對他保證,有“有中國既有南開”,這也使得張伯苓先生對蔣介石更加感謝,也就更多地參與政治。
張伯苓相繼出任國民政府的重要職位,諸如國民參政會副議長 、三青團中央監察會常務監察等職務,與蔣介石的關係更是“漸入佳境”。
雖然張伯苓非常認同孫中山的三民主義,但蔣介石領導的國民政府顯然不合他意。所以在國民政府工作期間,張伯苓十分謹慎。
1941年在蔣介石的強烈要求下,張伯苓無奈加入國民黨。
加入國民黨後,國民政府為了加強對教育資源的控制,最終在1946年收編南開大學為國立,張伯苓“教育獨立”的想法也隨之徹底失敗。
這也是張伯苓在國民黨敗退台灣時,原因留在大陸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原因則是因為周恩來。
張伯苓與周恩來
張伯苓和周恩來,兩個人交往近40年,他們不僅僅是師生關係,還是共同救國、立志抗日的同志。
他們兩個人的關係就是南開的一角縮影,從側面揭露出當年南開師生的赤誠愛國心。
張伯苓先生一生功過皆有,雖然也有諂媚政客、幫助國民黨反動勢力的行為,但是他的出發點是不容否定和質疑的,他是為了國家崛起和民族振興而創辦學校的,他培養的學生影響了一整個時代,是值得肯定的。
在他的愛國主義教育理念之中,學生除了必須擁有為公精神、擔當精神、奮鬥精神、實幹精神、合作精神之外,還要有強力的愛國心和愛國力。
因此他要求南開學子們必須在求學時期學習更多實幹本領,團結一致並且強身健體,為國家復興貢獻自己的力量。
周恩來在南開求學時就深受張伯苓教育理念的影響,他雖然出身貧苦,但是在學習上確實一絲不苟、利用所有時間充實自己。
這種求學精神影響了周恩來一生,在後期前往國外留學的時候,周恩來依然保持刻苦、好學的精神,為後續投入紅色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張伯苓非常欣賞出身寒門的周恩來,在得知他家庭困難之後,張伯苓非但沒有冷落、鄙視他,反而是直接免除了他的學費、書費、學雜費,還幫他找到了一些雜活來補貼家用。
周恩來不驕不躁的脾氣也深得張伯苓的喜愛,即便後來周恩來加入了共產黨,和張伯苓在立場上並不相同,他也依然覺得周恩來是南開最好的學生。
當然周恩來也一直都記得張伯苓先生的諄諄教誨,參加革命之後也多次談及張伯苓校長和南開中學。
但是周恩來雖然敬重張伯苓先生,卻絕不盲從,在1919年五四運動之後,周恩來已經產生了思想的轉變,用全新的世界觀來看中國發展,因此雖然他敬重張伯苓先生,但是卻也批評了他為了辦學向北洋政府陪笑的行為。
張伯苓本人一直都在尋找中國教育的方向和出路,自然也會虛心聽取外界的建議,在周恩來的建議下,他也認為當下中國的教育需要從根本上開始改變,不能一切都照搬西方教科書,而是因該尋找適合中國的教育之路。
張伯苓先生認為,教育的目的不能僅在個人,而是必須謀求社會進步,要用科學的方式來進行教育。
1919年12月,張伯苓委託周恩來向全校師生宣布教改大綱,這是雙方教育理念的一次融合與突破。
自此以後,南開的教育風貌煥然一新,這也讓張伯苓對於周恩來追求的新思潮更關注。1944年蔣介石準備假借抗日之手擴充兵源,實質上開啟反共反人民的戰爭,於是對外喊出了“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的口號。
當時周恩來就找到了張伯苓,揭穿了蔣介石的陰謀。
事後張伯苓也嘆了口氣,表示蔣介石的做法不是一件有利於國家發展的事,南開師生們也對蔣介石的徵兵活動進行了抵制。
解放戰爭後,張伯苓在周恩來的牽線搭橋之下,和我黨偉大領袖毛主席進行了會面和交談,深刻了解了毛主席的思想和共產黨的方針,最終選擇了拒絕蔣介石的邀請,留在了中國大陸繼續自己的教育事業。
周恩來也沒有在意張伯苓先生在晚年參與國民黨政府的活動,而是着眼於他的教育事業,這份胸懷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是值得學習的。
結語
縱觀張伯苓先生的一生,雖然偶有過錯,但是在教育事業上的貢獻是不可忽視的。他在風雨飄搖的時代誕生,雖然歷經挫折,但卻磨練百折不饒的精神,拳拳愛國心最終滲透入教育理念之中,為中國崛起培養了一大批的有志青年。
張伯苓先生帶來的,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民族精神,他追求的教育就是愛國主義教育,用科學的方法來愛國,來強大的民族凝聚力來救國。
這就是蔣介石政府一直缺乏的東西,國民黨之所以潰敗,就是在國民政府後期已經失去了愛國心,開始勾心鬥角沉迷權利,導致失去了民心。
可惜這一點直到蔣介石咽氣他才明白,蔣經國更是直到國民黨徹底衰退,在台灣都堅持不住的時候才終於參透了這一點:民族之愛國心不能丟,人民之凝聚力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