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談亂侃之——秦趙“長平之戰”:趙孝成王為什麼要執意換將?

前一篇文章我們提到趙孝成王執意接納上黨郡的原因以及他們準備用來應對秦國問責的手段——與秦國打持久戰。那麼問題來了,既然趙氏君臣早已決定要與秦國打持久戰,為什麼又要選擇中途易將呢?倘若趙軍始終都由廉頗率領的話,秦趙“長平之戰”是否會是另一番場景呢?臭名昭著的“談兵之將”趙括是否也會有一番別樣的人生呢?千百年來,孝成王臨陣易將的舉動也成了被後世詬病最多的決策之一。今天,且讓我們試着探究孝成王執意易將的原因。

一:史書的記載,中了秦國的離間計

而秦相應侯又使人行千金於趙為反間,曰:“秦之所惡,獨畏馬服子趙括將耳,廉頗易與,且降矣。”……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這是被分別記錄在《史記.趙世家》《史記.秦本紀》中的一番話,它既簡明地道出了孝成王中計的事實,又從側面點明了趙括的不堪。而藺相如一句“括徒能讀其父書傳,不知合變也”更是埋下了“趙括必敗”的伏筆,隨後司馬遷更是引用趙奢的憂慮以及趙括之母的預言來夯實戰敗長平的基礎。通讀之下,一切的發展都是如此真實且自然。但我想問,兵敗長平之事到底真應由趙括來承擔嗎?孝成王的一意孤行真的只是簡單的中計而已嗎?

二:廉頗的窘境

四十七年,秦使左庶長王齕攻韓,取上黨。上黨民走趙。趙軍長平,以按據上黨民。四月,齕因攻趙。趙使廉頗將。趙軍士卒犯秦斥兵,秦斥兵斬趙裨將茄。六月,陷趙軍,取二鄣四尉。七月,趙軍築壘壁而守之。秦又攻其壘,取二尉,敗其陣,奪西壘壁。廉頗堅壁以待秦,秦數挑戰,趙兵不出。趙王數以為讓。

根據史料記載,自趙軍接手上黨以來,秦軍即趁勢以攻趙,並隨即與趙軍發生了激烈的軍事衝突,而向以善守著稱的廉頗也在數戰不利的情況下選擇堅壁清野的戰略,一切的發展與趙王君臣的預料如出一轍。而就在這個時候,趙孝成王卻又突然責備廉頗數敗而不出。而這一態度的轉變對於廉頗而言無疑是致命的,畢竟,對於一個以善守著稱的將領而言,突然之間卻要他變得善於野戰,並且還要保證能夠勝利,試問這世上還有比這更強人所難的事情嗎?如此,當時身在前線的廉頗的處境自然也就變得尷尬而微妙起來,趙王的“數以為讓”就預示着臨陣換將的必然,只是短時間內尚未確定由誰來替代廉頗而已。

三:趙王的無奈

那麼,早已做好打持久戰準備的趙孝成王為什麼要在一切都在按照劇本發展的時候突然指責廉頗堅壁不出呢?究其原因大概可能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其一,剛剛還沉浸在得地之喜中的趙王在見識到秦軍的兇悍和決絕之後,就對自己接受上黨之地的決策產生了質疑的心思,再加上向以善守著名的廉頗陣型也稱被滿懷怒火的秦軍數次衝破,堅壁清野之策也已經難保趙國能夠全身而退,基於此,趙王自然希望長平之戰能夠速戰速決,以免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將整個趙國拖垮。

其二,趙國是一個家族式集權制國家,宗室子弟在治國理政方面也有參政議政之權,對於趙王一意孤行的決策國內必然也是充斥着各種非議與不滿的。畢竟,早在楚懷王亡趙而趙不敢留,歸之於秦的時候,趙不如秦觀念就已深入人心了,如今趙收上黨之事又理虧在趙,孝成王所面臨的輿論壓力也就可想而知了。大勢如此,年輕氣盛一心想要自我實現的孝成王自然希望能夠戰勝於長平,如此,善守的廉頗也就不再符合趙王的期待了。

其三,長平之戰歸根結底打的就是綜合國力,開戰尚未一年,西有巴、蜀、漢中之利,東有餚、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的強秦就感覺到了戰爭的壓力,甚至連精明強幹的秦昭襄王都不得不親自下場動員全國年滿15歲的青少年參加戰鬥。秦且如此,身處“四戰之地,內無沃野良田、倉儲如積;外有群雄環伺、擇機而動”的趙國的境況自然只會比秦國更加艱難。在那樣一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里,趙王自然不想因長平而禍全國,如此,其速戰速決的心思自然就更加迫切了。

四:趙括的機遇與挑戰

歷史給了趙括名留青史的機遇,但命運卻跟他開了一個遺臭萬年的玩笑。且不說秦國為何會盯上趙括作為離間計的實施對象,但趙王卻實實在在的看上了這個善於談兵的年輕將領,所以在有心與無意之間,秦國的離間計就這樣被趙王將計就計了。而決定到底誰的計策勝利核心也就成了馬服子趙括。

藺相如說趙括“徒能讀其父書傳而不知合變也。”這實在是對趙括最大的誤解。作為將門之子的趙括,無疑是合格的衣缽的傳承人,而其之所以慘敗長平,絕不是實力不濟,而是因為專業不對口所致。因為他的傳承就註定了他不善於野戰。而這一切還得從馬服君趙奢說起。

據史料記載,趙奢是趙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指揮大型會戰且能戰勝秦國的將領,其個人最輝煌的戰役就是“閼與之戰”,而這一仗,趙奢就是憑藉“奇計”取勝的,此外諸如麥丘之戰亦是如此。

由此,我們基本上也就找到了孝成王用趙括替代廉頗的原因——對於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的趙括,孝成王自然是充滿希冀與期盼的。因為當事態發展到“對峙長平”時,任誰都已看出事情已經到了不決雌雄難以罷休的地步。而既然堂堂正正的決戰疆場不是秦軍的對手,那麼為什麼不看看素有“奇計”家學的趙括有沒有起死回生的手段呢?更何況放眼當時趙國,也確實沒有比趙括更合適的人選了,因為此時的趙國業已出現了將才斷代的現象,不然即位之初的孝成王也 不必花費城池的代價向齊國“購買”田單了。

而就在孝成王這種我認為你行的臆想中,同樣年輕氣盛渴望建功立業的趙括躊躇滿志地踏上了戰場,走向了那充滿惡意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