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總理篇:11李經羲——出身名門 曾恩惠於朱德 蔡鍔 七天總理

北洋政府(1912年-1928年)在短短的16年歲月里,政局風雲變幻,國務總理更迭頻繁。先後有31人擔任過國務總理。其中:有人盡皆知的唐紹儀徐世昌段祺瑞等;也有為人鮮知的龔心湛賈德耀胡惟德等。他們任期長短不一,長者僅僅一年多,短者數月,更有甚者,短短几天而已,如曇花一現(最短的朱啟鈐只幹了兩天,最多的是段祺瑞曾四任總理)。

李經羲(1860年—1925年),安徽合肥人。字仲山,號悔庵。他出身名門(合肥李家),晚清官至雲貴總督,最大貢獻是經辦雲南陸軍講武堂,培養了大批軍事人才(朱德、葉劍英元帥等)。1917年,曾任內閣總理一職,因張勳復辟,只當了七天便去職。1925年病逝於上海。

任職時間:1917.6.24——1917.7.1

一 家世顯赫

李經羲生於1860年,此時,他的父輩因鎮壓太平天國起義而發跡,合肥李家是晚清時期顯赫一時的家族。大伯李瀚章,曾任湖廣和兩廣總督;二伯李鴻章更是不得了,曾任兩江、兩廣和直隸總督,是晚清第一重臣;父親李鶴章是晚清光祿大夫。

李經羲從小進入私塾讀書,接受正統的儒家思想教育,由於家族的關係,李經羲很早就步入了仕途。1879年,李經羲由廩膳生考取己卯科優貢,參加朝考又獲一等,便以貢生身份捐道員,奉旨派為知縣。

1887年,任四川永寧道,在此任內,李經羲因鎮壓四川馬邊、屏山等處彝人起義有功,得以加二品銜。後任湖南鹽糧道、按察使、福建布政使、雲南布政使等職。

李經羲二伯——晚清重臣李鴻章

1901年,經李鴻章在軍機處活動,清廷改任李經羲擔任廣西巡撫,一月後調任雲南巡撫。李鴻章去世後,1902年12月任貴州巡撫,1904年5月,又調任廣西巡撫。1905年冬任安徽鐵路礦務總理。1907年因病去職。

1909年2月,二度復出後,升任雲貴總督。這是李家的第三位封疆大吏。

二 治理雲南及雲南講武堂

1909年,廣西新軍的標統是被譽為“士官三傑”的蔡鍔。蔡鍔以湘人而掌控廣西新軍大權,於是地方人士發起了驅蔡風潮。

蔡鍔

李經羲久聞蔡鍔有治軍才幹,便趁機聘請蔡鍔前往雲南,任命他為新軍協統(相當於現在的旅長),此時蔡鍔年僅二十七歲。雲南為國防重鎮,駐有新軍第十九鎮(一師兩旅),當時全國共有新軍三十六鎮。

在任雲貴總督期間,李經羲主張辦礦業,築鐵路,開辦實業以充實邊地。他提出:“實邊之計在人,聚人之計在財,無人則邊虛,無財則人散,實邊聚人之計莫如興實業,以實業救邊,治病之本也。”

為開辦新式學堂,李經羲奏請將全省劃為五個區,分別設立模範中學及初級師範。實話實說,李經羲在職期間,為雲南的發展還是盡心儘力的。

李經羲的另一大貢獻,就是開辦了雲南陸軍講武堂。1908年,上一任雲貴總督兼雲南藩台沈秉經向清廷上書,請求創辦雲南陸軍講武堂。直到1909年9月26日,在李經羲任上才正式開學。

李經羲對雲南講武堂的發展壯大居功至偉。李經羲親自兼任講武堂總辦(校長)。他曾對學員們宣稱:“雲貴總督可以不做,而講武堂不能不辦!”

講武堂的制度和作風是仿效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紀律非常嚴格,每天上課6小時,上操2小時,早晨有體操和跑步,晚上還有自習,而且夜間有緊急集合的訓練。

在這種完善的課程、嚴格的教學、高標準的紀律要求下,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生的質量在當時與其他軍事學堂相比,高出一大截。

除了上課,日本回來的同盟會會員李根源(講武堂協理)、蔡鍔、唐繼堯等教官,還在學員當中宣傳革命思想,進步書刊在講武堂里廣為流傳。李經羲只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也不過問。

蔡鍔擔任雲南講武堂總教官時,有探子向李經羲舉報蔡鍔是革命黨人。李經羲明知此事,卻裝糊塗,不但將探子舉報蔡鍔的密信給蔡鍔看,勸其小心謹慎。還在蔡鍔遇困境時,饋贈500兩銀子做資助。

朱德元帥早年家貧,二十三歲來報考講武堂時,因無川資,就邁動雙腳,從四川一直走到了昆明。等他到時,講武堂的報考時間已過,門衛不讓進大門,朱德便與門衛大聲爭辯。

適逢李經羲那天正在講武堂巡視,聞其聲派人前來查看,當知道此人是從四川步行來昆明求學時,對他的毅力非常佩服,遂當即決定,破格錄用。

1911年8月,朱德從雲南陸軍講武堂畢業後,被分配到蔡鍔領導的新軍第十九鎮 (師)七十四標(團)第二營左隊(連)任司務長,開始了他一生的戎馬生涯。後來,朱老總曾多次提及他的這段經歷,對李經羲心存感激之情。

作為近代中國有名軍校,雲南講武堂先後湧現了大批極為傑出的軍事將領,先後走出兩位開國元帥(朱德、葉劍英)以及20多位將軍。還有越南、朝鮮、韓國、緬甸等國家領導人。

三 新軍起義 雲南獨立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的爆發,鼓舞了正在準備起義的雲南革命黨人。大家推舉蔡鍔為總指揮,決定在10月30日舉行武裝起義。

蔡鍔

李經羲得到消息,組織官兵進行反抗,無奈起義軍勢頭異常猛烈,當天就打到總督府,統制鍾麟同(師長)被打死,參議靳雲鵬逃走。李經羲從總督府圍牆挖洞逃出,躲藏於如意巷蕭巡捕家中,被朱德帶兵抓住。朱德對李經羲很尊敬,叫他坐在椅子上,告訴他不用害怕。

蔡鍔在攻打總督府前,還一再叮囑官兵:“務必留意保護李都督及其眷屬。”所以,李經羲被抓獲,蔡鍔派人將他送到法國駐昆明領事館躲避。

昆明起義成功後,蔡鍔被推舉為雲南都督。他和李根源前往法國領事館,請李經羲出山執掌大局,李經羲不從,他說:“身為朝廷命官,豈能以下犯上?”

稍後,李經羲致書雲南都督蔡鍔、雲南軍政府軍務司司長李根源,以三事相約:一,可殺不可辱;二,保護其眷口回籍;三,亦願為之儘力辦事。

由於李經羲曾去信勸降雲南各地清兵四十多個巡防營,共一萬多人,不幾日,雲南全省兵不血刃地改換了共和旗幟。

蔡鍔、李根源等因是李經羲的舊屬下,對李經羲始終以禮相待。李經羲念及朝廷對李家的世代恩典,寧死決不犯上。蔡鍔等亦無奈,只好給李經羲贈與旅費,“禮送出境”。

李經羲長期以來對蔡鍔等人的知遇之恩,終於獲得了回報。雖然愚忠朝廷,但寧死不屈的精神還是值得鼓勵。

四 為袁稱帝出力

輾轉回到上海的李經羲,見上海形勢也不安全,就效仿許多前清遺老移居青島居住下來。

中華民國建立後,袁世凱竊取了大總統職位,多次派人到青島招攬前清遺老為其服務,封官許願,金錢資助,應有盡有。

1913年11月,袁世凱設立政治會議,鑒於與合肥李家的親密關係,任命李經羲為政治會議議長。成員共80人,大部分都是舊官僚或者封建名流,也有革命黨的變節分子。目的是為其搖旗吶喊,與不聽他指示的國會抗衡。

1914年1月10日,袁世凱明令宣布停止參、眾兩院議員職務,解散國會,以政治會議代行民意,並呈請特設立法機關,重訂約法。

1914年5月,袁世凱又撤銷了政治會議,成立參政院,由黎元洪汪大燮分別任正、副院長,李經羲被選為參政院參政,並擔任審計院院長。

1915年年底,袁世凱稱帝。將李經羲與徐世昌、趙爾巽張謇列為“嵩山四友”,可免稱臣,免跪拜,賞乘朝輿,入宮可換肩輿,皇帝臨朝賜坐矮几,並賞穿特種朝服。

特種朝服

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在一片反對聲中,宣布取消帝制,重歸共和。同年6月6日,袁世凱抑鬱而死。

在懲辦帝制禍首的問題上,雲南護國軍提出所謂的“十三太保”名單。李經羲雖然名列“嵩山四友”,但沒有受到牽連,再次逃過一劫。

五 七天總理 病逝於上海

袁世凱死後,雖然黎元洪是總統,但實權掌控在皖系軍閥段祺瑞之手。

1917年春,爆發了“府、院之爭”,黎元洪下令免除段祺瑞國務總理之職,先任命伍廷芳代理總理,後由江朝宗繼任代理總理。

6月24日,黎元洪經國會投票通過,任命李經羲為國務總理,主要是想通過他的關係,穩定北洋派並拉攏張勳

然而,張勳的真正意圖在於扶持清帝復辟。6月30日午夜,張勳入宮在紫禁城養心殿叩見溥儀,7月1日,張勳等人通電全國恢復帝號,懸掛黃龍旗,演出了一場復辟的鬧劇。

黎元洪逃入荷蘭使館避難,電請副總統馮國璋代行大總統職權,幾天後,段祺瑞在天津附近的馬廠誓師,討伐張勳。

7月12日,段祺瑞即攻入北京,趕走張勳恢復共和。事後馮國璋任代總統,段祺瑞復任總理。

李經羲已於7月3日,化裝成運煤工人,從東郊民巷六國飯店東頭的“水門”逃離北京。“以炭灰塗面,載煤一車自為御者,於一鞭殘照中赴津。”

然後,乘上火車直奔上海,真正嘗到了“五日京兆”的滋味。再次來滬的李經羲,已是心灰意冷,從此再無出山之意,從此,含飴弄孫,寄情於詩文,過起了隱居生活。

1925年9月,李經羲病逝於上海,終年65歲。李經羲去世後,棺柩運回合肥原籍安葬。

順便提一下,在他的後代里,還出了一位共產黨的大人物——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前任駐美大使李道豫(李經羲之曾孫,2019年國慶七十周年慶典,獲國家榮譽勳章)。

本作品圖文無侵權意圖,如有雷同,告知刪除。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