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了卻也輸了!一場因政治需要打響的一場戰爭,數十萬人因此踏上了戰場,可在這次爭鬥中,贏得勝利的國民黨,卻並沒有一路高歌猛進,一舉贏得內戰的勝利,反到因為這場勝利,葬送了其在內戰之中的主動權,由勝轉敗,由攻轉守,輸掉了整場內戰。
四平戰爭進軍地圖
四平之戰
1946年4月18日開始,國共雙方在東北四平展開了長達一個月之久的四平之戰,這也是在抗戰結束以來,雙方爆發第一場大規模正面交鋒。
為了四平之戰的勝利,也為了增加與老蔣在談判桌上的籌碼,從4月4日開始,林彪便趕到了四平街,對當地的戰場地形進行了初步偵查,同時向中央表明“堅決與敵決一死戰”,毛澤東收到後,立即回電同樣表達出了堅守四平的決心!四平之戰已不可避免。
毛主席堅守四平的決心
4月8日,雙方開始在四平地區外圍展開初步交鋒,4月16日,杜聿明從北平回到東北,共軍也在在林彪的指揮下,為了應對敵人進攻,晝奔夜襲,修建防禦工事,挖交通壕,堵塞河道以形成沼澤,以此阻止敵人坦克的推進。在四平城內,囤積大量糧食,武器,彈藥,醫療用品,下定要與敵人戰鬥到最後一刻的決心。
4月18日,四平戰役開始!國民黨新一軍率先發動進攻,其新編三十師由南向北,新編三十八師由西向東,五十師直指四平東南,在飛機,坦克的掩護下輪番進攻。在每次進攻前,國軍還會進行長達三個小時的準備工作,確保自身火炮,飛機等重武器的彈藥充足,能及時支援正面戰場。
四平戰爭
面對敵方不計後果的進攻,我方四平阻擊陣地上硝煙瀰漫,彈坑遍布,防禦工事也幾乎被敵人的炮火夷為平地。來不及重新修築防禦工事的我方戰士,想盡一切辦法,利用任何戰場上可以利用的東西,如:鋼板,彈坑等作為掩護,躲避敵軍的炮火打擊,等到敵人逼近我方陣地後,再衝出去與敵人展開廝殺。
4月27日,毛主席發報“化四平街為馬德里”,要求堅決保衛四平。林彪表示“盡量化四平街為馬德里”,這時的林彪在與敵多日的交戰中,深刻認識到了,雙方之間在軍力上的差距,在加上因為缺乏城市戰鬥的經驗,我方在部隊配合,火力配備的層次和縱深上都不理想。在阻擊上難以對敵形成有效打擊,此次戰鬥繼續下去恐怕難以獲勝。
戰爭的殘酷
5月18日,據守四平一月之久的林彪,先是命令固守塔子山的部隊“儘可能再堅持一天”,然後命令“至少要頂半天”,並且給中央發電,表現了此時的危機情況,在電報發出幾小時後,塔子山失守,林彪判斷在不撤退可能會全軍覆沒,沒等中央回電,便下達了全軍撤退的命令。四平失守,歷時一月之久的四平保衛戰以失敗告終。
為何要堅守四平?
四平之戰的結果造成了中共損失了上萬人,被迫撤離四平,長春,跨過松花江,退回到了北滿洲地區。成為了一場造成了重大損失的失敗戰役。為何中央當時要下令堅守四平,甚至不惜造成如此巨大的損失呢?為什麼我方沒有選擇一直以來最為擅長的運動戰,反而要選擇打這種硬碰硬且並不熟悉的陣地戰呢?
林彪堅守四平
站在中國共產黨的立場上面,當時因為美方在雙方之間的調停行動,國共雙方的談判進入到了一個十分關鍵的時刻,並就東北問題上進行着激烈的爭論討價還價,堅守四平的目的除了確保東北處於我方的控制之下,更重要的是為了藉助四平這場戰爭,增加我方在談判桌上的籌碼,讓我方的發言更有分量。
在中央要求林彪,據守四平的戰略部署,便是為了這個目的在行動。因此這是一次明顯的軍事服務於政治的戰略。
政治目標決定了此次的軍事選擇,而在當時,我方首要的政治目標很明顯,是為了在談判桌上獲得話語權,因此希望通過這樣一次軍事上的比拼,來迫使國民黨讓步,同意和談,以此來開創聯合政府,促進全中國的和平穩定,並在聯合政府中獲得更多的席位與話語權。
促進全中國的和平穩定,並在聯合政府中獲得更多的席位與話語權
若是能成功建立聯合政府,那麼在藉助抗戰勝利這樣一個契機,大力發展自身的軍事,經濟等各個方面,實現全中國的和諧統一,藉由此次機會翻身,一口氣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這便是毛主席在當時國共談判後所希望實現的局面。
也正是因為這個目的,因此毛主席才會命令林彪堅守四平,希望能在這個關鍵的時候讓國民黨知道想要吃下共產黨已然是不可能的事,來放棄消滅共產黨選擇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
與此同時,美蘇兩國在當時出於自身戰略方針,自己在中國所能獲得的利益,也並不希望在這時中國爆發大規模的內戰,他們反而希望國共雙方能就此達成和平條約,就此停戰來削弱中方在軍事上的戰力,降低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
共產黨希望和平,不希望爆發內戰
可是共產黨希望和平,不希望爆發內戰,可是國民黨卻不打算就此罷休。蔣介石在此次談判中表面上雖然是在進行和談,希望停戰,但是他的根本目的仍然是為了消滅共產黨,以此達成統一全中國的目標。
在談判桌上,他向共產黨提出的要求,更多的也是為了讓其放下武器,接受國民黨的“招安”,實現他唯我獨尊的戰略目的,而不是分而治之的分裂格局。因此蔣介石在此次四平戰役中的主張就是要打,不惜一切代價打下四平,最好還是能以碾壓的方式結束戰鬥,以此迫使共產黨接受國民黨方面在談判桌上的要求。
四平戰役的慘烈局面
雙方在政治上不互相讓,都迫切需要一場勝利來,來獲得更多的話語權,迫使對方率先做出讓步,這種種因素加在一起,便造成了四平戰役的慘烈局面。最終的結果是,以國民黨獲得了此處戰役的勝利作為結局,結束了這場爭鬥,可也正是因此導致了接下來蔣介石的敗北。共產黨也得以藉此機會重整態勢,一舉將國民黨趕到台灣。
贏了也輸了
為什麼說國民黨贏了卻輸了,這就要來說說四平戰役勝利後,對國共雙方,但至於整個中國局勢所帶來的影響了!此次戰役的勝利,讓老蔣信心大大增加,他對於東北方面,已經不再是僅僅獲得一半的統治權,更多的是為了掌握整個東北地區。
四平戰役有多難打
因此他派杜聿明繼續乘勝追擊,就這樣一直打到了長春,可也正是因為這個舉動,導致了其將戰線拉得過於長了,不僅是在補給上,途徑的各個城市上都要分兵駐守,這也直接導致了其在兵力上,直接性的因此大大縮減。
在到達長春後,也因為這樣的原因,導致其難以繼續分兵追擊林彪的部隊,結果就是如果就此撤退,那麼這麼長時間的追擊和獲得的戰果,就相當於打了水漂,“白乾了”,可若是不退,如此龐大的戰線,也是的各處兵力不足,使得前線兵力極其緊張,若是被共產黨逐個擊破,將會造成巨大的損失。
蔣介石派杜聿明繼續乘勝追擊
造成了這樣一個進退兩難的局面,這也是蔣介石在此次戰役中所犯下的重大錯誤,直接導致了在之後的戰役中節節敗退的局面。可蔣介石為什麼會犯這樣的錯誤呢?
筆者認為,追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因為在一開始的戰略部署上,老蔣沒有做好,因此在是他陷入了這樣一個處境里。假如說,蔣介石若是沒有被四平戰爭中的勝利沖昏了頭腦,不派杜聿明帶人一路追擊到長春,而是就此紮根,或者是見好就收,不那麼深入,反而是慢慢的向著周邊地區輻射。
同時藉此時機,鞏固此時在國民黨內部出現的貪污腐敗,軍事經濟等各方面的問題,增強自身的整體實力,為之後的戰爭打下基礎,那麼國民黨在之後,面對共產黨的反擊恐怕結局就不好說了。
蔣介石太着急了,沒有制定一份詳細的戰略計劃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也正是因為蔣介石太着急了,沒有制定一份詳細的戰略計劃,每次戰鬥的根本目的不清晰,不知道是為了達成什麼樣的目的而打,亂打一通,造成自身實力再這樣的戰爭中大大損耗,給了共產黨可乘之機,最終在國共雙方的爭鬥之中以失敗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