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墓被發掘後,有人從棺中拿出兩塊30斤的金磚,專家:假的


“《長津湖》的票房都超過57億了,竟然還有電影的票房是用元來計算!”


2022年1月7日上映的《張之洞》,首日票房僅90元,6天累計票房僅2109元,被戲稱為“2022年電影票房慘案”。


比票房更慘的,是張之洞的身後事。


作為“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之一,張之洞首創亞洲最大的鋼廠,創建織布局,籌建新式學堂,在工業、農業、商業、教育等領域作出了卓越貢獻,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並稱為“清末四大名臣”。


時過境遷滄海桑田,四大名臣昔日的榮光,終究被歲月碾了煙塵。



公元1909年10月4日,夜,九時。


在北京西城區白米斜街11號院里,已經73歲的張之洞,拖着殘軀的身體跟子女們說了一句:


“吾無甚痛苦矣。”隨後溘然長逝。



兩天後,朝廷賜其謚號“文襄”,撥付喪葬銀三千兩。


當月,張之洞的靈柩從京城被運回家鄉河北南皮縣,其家人又用了一年時間置辦墓志銘、墓碑。


1910年12月25日,張之洞的葬禮隆重舉行,諸多王公勛貴從京城趕來送葬,一時風光無限。


不到一年,辛亥革命爆發,張之洞生前極力維持的晚清帝國轟然坍塌。


儘管如此,張之洞的墓地也沒有遭到破壞。北伐戰爭期間,一湖北籍連長路過南皮縣,感念張之洞在湖北的政績,還帶着全連士兵到張之洞墳前鞠躬致祭。


此後即便歷經戰亂,張之洞的墓地依然完好如初。


直到1966年的秋天,一群狂熱的年輕人,浩浩蕩蕩地奔向張之洞的墓地。


這群年輕人,是南皮中學的學生。他們打着破四舊的名義,不顧附近群眾的勸阻,用鋼釺、鐵鎚鑿開了墳墓里的棺槨。


棺中的張之洞,頭戴官帽皮肉乾枯,幾縷白須落於胸前,身上蓋着六七層被子。儘管生前位高權重,隨葬品不過是一把小梳子、一塊懷錶、一架眼鏡、兩個鼻煙壺、以及字畫、硯台、金銀若干。


將隨葬品洗掠一空後,革命小將們敲鑼打鼓地離開了,圍觀的群眾各自散去,只剩下張之洞的遺體,任由風吹雨淋。


兩個月後,一個消息在南皮傳開--張之洞的遺體不見了。當時正忙於階級鬥爭的人們,並沒有將這事掛在心上,一具屍骨而已,或許是被野狗叼走了,也未可知。


直到改革開放後,很多歷史人物被人們記起,隨着洋務運動被正視,張之洞成了南皮縣的文化名片。


南皮縣政府的工作人員們找到了張之洞的後人,準備籌建張之洞研究會,可令人尷尬的是,所謂的張之洞墓,卻是一座空墳。


這讓從海外歸來的張之洞嫡系孫女張厚粲抱憾而歸。


直到2007年,一位名叫張執信的老人向縣政府人員表示,自己當年親手掩埋了埋葬張之洞。


隨後他將工作人員帶往指定的位置,在對殘骨進行DNA比對後,確定這就是失蹤四十多年的張之洞遺骸。



2008年10月4日,張之洞99周年忌日的當天,其遺骸被安葬在籌建完備的墓園裡。自此,生前被稱作“香帥”的張之洞,盡享後世瞻仰。



四大名臣中,曾國藩最早離世,陪葬品最奢華,他的墓葬,也最遭人覬覦。


1989年,深夜。


長沙,金盆嶺下的坪塘伏龍山,幾個村民正閑聊間,突然聽到一聲巨響。


“壞了,又有人盜墓!”為首的村民跺腳喊道,幾人慌忙跑向後山,只見一個一尺多寬的盜洞,四周散落着鋼釺、鋤頭等工具。


這樣的場景,村民不止經歷過一次。因為這處墓地里埋葬了價值不菲的隨葬品,它們的主人是清末四大名臣之首,湘軍創始人曾國藩。


1872年3月20日,時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察覺到一陣腳麻,被攙扶回書房後口不能言渾身抽搐,不出一個時辰便溘然長逝,時年61歲。



曾國藩死後,朝廷追封他為一等毅勇侯,謚曰“文正”。曾國藩生前精通風水,遵照他的遺囑,曾氏後人將其靈柩運回老家湖南長沙府湘鄉白楊坪安葬。


一路顛簸了兩三個月,時值初夏天氣漸熱,棺槨散發出腐臭氣息。因為曾國藩死得太過倉促,還沒選定墓地,曾氏後人只得暫時將棺槨安置在長沙金盆嶺。


此後,為選定一處風水絕佳的墓地,曾氏一族爭論不休,最終將墓地確定在坪塘伏龍山下。


此時的曾氏正值鼎盛煊赫,大手一揮買下了伏龍山二十多畝地,修築了三百多平方米的豪華墓葬,又在墓中放置了數以萬計的金銀珠寶,加上各地官員獻上的祭品,曾國藩墓成了令人艷羨的藏寶之地。


曾國藩雖死,但曾家的勢力仍存,再加上守墓人的看護,幾十年間,沒有盜墓賊敢近前。直至民國後,迫於連年戰亂,曾家人自顧不暇,只得疏於對曾國藩墓地的管理,新中國成立前夕,墓前種的松樹都被附近村民砍了回家做成桌椅板凳。


此後,墓地前經常被一夥伙形色可疑的人光顧,也因為如此,伏龍山的村民們,在聽到巨響後,第一反應便是有人盜墓。


接到報案的民警趕到時,發現盜洞深達二十多米,直通地下墓室,這令隨後趕來的考古專家不由得倒吸涼氣,完了!盜墓賊得手了!


原來曾國藩的墓建造時頗為講究,填充材料用三合泥、碎石、糯米一起攪拌、澆築而成,異常堅固,此前的盜墓者費盡心機也只是炸開了地表的岩石,這次卻用上了烈性炸藥,估計墓里的隨葬品已經被盜走了。



專家們又在草叢裡發現了一頂被丟棄的清代官帽,顯然是盜墓者逃跑時落下的。官帽做工精細保存完好,其價值遠比博物館保存的官帽高,看來這伙盜墓賊並不識貨,這讓專家們看到一絲希望,或許墓中的隨葬品還沒有被盜走?


於是,他們派一個考古隊員進入墓穴內部,一番查驗後,隊員彙報了墓穴的情況,所有人這才鬆了口氣。


因為炸藥的動靜太大,引來了村民們的追捕,盜墓賊倉皇逃竄,墓穴中被順走的,只是一些散碎的物件,損失沒有想象的那麼大。


事後經過論證,專家們認為曾國藩的墓地修復難度太大,還是封閉保護為宜。


隨着長沙市的開發如火如荼,墓地附近成了喧囂的民居,曾家人精心選定的風水寶地,終究沒能讓曾國藩盡享安寧。



晚清“曾左”,一時瑜亮。與曾國藩較勁了十幾年的左宗棠,對此一直心有不甘。


他忿忿不平地說,終有一天,我要讓世人稱“左曾”,憑什麼我的姓要落在姓曾的後面?



哪怕是身後事,冥冥之中,兩人也互掐了一場。只是這一次,左宗棠贏了,而且贏得很體面。


“我不是人,就拿這根手指贖罪吧!”


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湖南長沙郊外的一戶農家,一個醉醺醺的漢子,突然衝進廚房,拿起菜刀手起刀落,一根手指隨之被斬斷。


漢子曾經是個盜墓賊,他盜的那座墓,主人是民族英雄左宗棠。


左宗棠為人剛正不阿,是晚清官場的一股清流,1878年抬棺出兵收復新疆的壯舉,更是燃爆了無數人的民族情懷。可就是這麼一位倍受尊崇的英雄,死後依然難逃被盜墓掘屍的厄運。


1885年,奉命前往福州督辦軍務的左宗棠病逝,時年73歲。第二年,左宗棠的靈柩由其子送回湖南老家安葬。


為避免盜墓賊騷擾,左家人在下葬當天安排了三處墓地,除了位於長沙的是安葬左宗棠遺骸的真墓地,位於瀏陽湘陰的兩座都只是衣冠冢。


而且為加強防盜等級,真墓地中又安放了內棺、中棺、以及外面套着的外棺,三具棺木均是楠木製成。


此後歷經戰火洗禮,左宗棠的墓葬建築幾乎被摧毀,樹木也被砍伐殆盡。


1974年,一夥貪婪的農民,眼見時局混亂,便打起了墓葬的主意。在他們看來,身為封疆大吏的左宗棠,死後的陪葬品肯定價值不菲,可當幾人用炸藥炸開墓葬後,發現墓穴里並無他物,棺槨被撬開後,左宗棠的遺骸栩栩如生,散發出奇異的香氣。


幾人一陣搜摸,除在其胸前搜得木質朝珠一串,從口中取出小玉一塊外,再無其他珍貴隨葬物品,此時一股惡臭襲來,遺骸瞬間變成了白骨,魂飛魄散的幾人頓作鳥獸散。


那個狂熱的年代,這起盜墓事件也沒有引起政府的重視,附近一個叫王桂生的農民,從小就聽說過左宗棠的事迹,壯着膽子收斂了屍骸,重新埋入土中。


而那伙盜墓賊,既沒有如願獲得財物,還經常遭受知情人的唾罵,幾人先後鬱鬱而終,僅存的一人,因為不堪羞辱只得斷指贖罪。


幾年後,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王震將軍考察長沙,曾經率軍挺進新疆的他,對當年左宗棠收復新疆的壯舉欽佩不已,本着英雄相惜的情結,他決定祭奠心中的英雄。



在得知左宗棠的墓地被盜毀後,王震勃然大怒,當即命長沙政府撥款予以修復。


1985年11月15日,左公墓修復完工,左宗棠的骸骨被安葬於原址基穴,在逝世一百周年後,這位對流芳百世的英雄,終於有了圓滿的歸宿。



四大名臣中,李鴻章是最受爭議的一個,其身後事也最為慘烈。


1901年11月6日,自稱“大清裱糊匠”的李鴻章咳血病逝,終年78歲。



此時,清政府與八國聯軍的談判還在繼續。


李鴻章的死,於清廷無異於大廈將傾,慈禧太后聞知也流淚感嘆:“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了!”隨即下詔追封其為一等肅毅侯,撥款白銀五千兩為其治喪。


李鴻章是安徽合肥人,一向仰慕老鄉宋代名臣包拯,生前便將墓地修在離包拯墓地三百米的小夏郢村。他死後,李家後人用英國進口的耐火磚砌成墓道,足足修了一年零四個月,風頭一時無兩。


可再堅固的墓地,也抵不過人性的瘋狂。


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合肥興辦鋼鐵廠,在得到上級部門的批准後,當地高級生產合作社隨即抽調出了三十二個生產隊的隊長,開始對李鴻章的墓進行發掘。


普通的鐵鍬、鐵鎚,根本鑿不開墓道,即便用炸藥也無濟於事。後來有人提議,在幾十米外的地方挖一條地道,歷經幾十天的開掘,最終將李鴻章的棺槨從墓穴中拉了出來。


一同被拉出來的,還有李鴻章的髮妻趙小蓮。人們先撬開了這具棺材,發現了一個木匣,打開後,發現竟然是兩塊沉甸甸的金磚,稱重足足有三十斤,就在眾人歡呼雀躍時,專家經過鑒定後搖頭道:“這不是金的,是銅的!”


那李鴻章的棺中是否有值錢的隨葬品?眾人又撬開了另一口棺材。


結果也不盡如人意,李鴻章的屍骨被層層棉被包裹得嚴嚴實實,頭下枕着一本小冊子,是他親筆所寫的自傳。除此之外,還有一副眼鏡、一塊懷錶、一個拐杖、一把七星寶劍、身下墊着七枚按北斗七星形狀擺成的金幣。


七星寶劍被安徽省戲劇團拿去充當道具,剩下的幾樣東西被哄搶一空。


隨後,眾人高呼“打倒賣國賊”,將兩具屍骨掛在拖拉機上遊街。一天後,昔日放言“與世界爭長短”的李中堂,就在眾人的踐踏中成了一堆碎末。



縱觀晚清四大名臣,他們推行的洋務運動,促進了中國向近代化的轉變;受限於時代,他們的行為又有着歷史的局限性。但無論如何,生前縱橫捭闔的他們,死後都不應該遭受這樣的踐踏。


忘記歷史,就意味着背叛。


幸運的是,那個狂熱的年代,終究一去不復返了。


-END-

作者:滄海明月生

編輯:丹尼爾李


往期精彩文章推薦:

丫鬟王桂荃:梁啟超沒名分的“妾”,養育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庄月明去世已經32年,她為何能讓李嘉誠連續32年在元旦祭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