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滅掉五國,最後僅存齊國,當時的齊國的想法是什麼呢?

春秋戰國時期,當時有很多的諸侯國,最多的時候達到140多個,但是笑到最後是當時最不顯眼的秦國。秦國的地理位置在當時屬於差的那一列,交通不便,土地也不肥沃再加上後面還有一個強大的敵人,所以很多國家就對秦國的戒心不強,最後就使秦國有了非常好的發展環境,統一了其他六國建立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秦王嬴政

秦國強大的原因,一是背後有以強大的敵人,民風強悍。二是秦國的統治者善於任用人才,例如張儀、商鞅等人。三是經歷了商鞅變法,國力得到了迅速的發展,迅速有了與強大的齊國、魏國抗衡的資本。四是秦國養精蓄銳打敗了西邊的敵人,擴大了秦國版圖,有更多的資源去打仗,統一東邊國家。

秦國在統一六國時採用近攻遠交的策略,跟遠在東邊的齊國的關係很好,但是周邊的五國就進行疆土爭鬥。最後楚、燕、韓、趙、魏五國先後被滅國,齊國最後也被滅國了,但是齊國也過了半個世紀的安寧時光。但是在這半個世紀里,齊國到底是怎樣的想法呢,是擔憂是感到幸運還是有其他的想法呢?

▲秦國軍隊

感到幸運

齊國應該感到幸運,因為沒有和秦國為敵成為最後一個被滅亡的國家,不像趙國想跟秦國一較高下最後使得鄰近的韓國最先被滅亡,真的是難料,誰也沒想到是趙國和秦國打仗韓國最先被滅亡。在說即使是軍事實力強大的趙國有當時四大將中的兩位大將還有很多軍事人才到最後還是被滅國了,當時可是五國聯手再加上趙國剛進行過胡服騎射改革,軍事實力得到巨大提升,而且趙國的綜合國力不弱於齊國。

▲荊軻

還有燕國進行了最後的垂死掙扎,派荊軻刺秦王最後荊軻死了而秦王卻絲毫無傷。魏國當時也有強大的軍隊而且也進行激烈的戰鬥最後也滅國了。反觀齊國沒有和秦國交惡什麼也沒有損失,還獲得了半個世紀的安寧期,很是幸運了。

感到擔憂

一山不容二虎的道理大家都懂,如果最後秦國把其他五國都滅亡了,剩秦國和齊國肯定會發生一場戰爭,而且到時候自己不一定能贏。剛開始的時候秦國與齊國交好,還叮囑齊國不要插手秦國和其他國家的戰爭,齊國也樂得看戲還不用掏力氣,但最後發現秦國野心很大但是已經無力回天,憑藉自己國家的實力已經難打過秦國了。到最後齊國整日都在等待最後的宣判,等待着最後一戰。

▲齊王、琅琊王

帶着僥倖

秦國當時大軍壓境,但是並沒有發動進攻,而是派出使者,向齊國說明利弊。說當初你沒有出兵反抗我立了大功,我也不會對你出手的,但是我要建立大一統國家,所以齊國國號得沒有,我會對你作出補償的。再加上齊國當初秦國的印象很好就答應了秦國,舉國投降,不費一兵一卒秦國就拿下了齊國這個龐然大物。

▲秦國版圖

後悔

齊國投降後,秦國並沒有拿出當時承諾的補償。還把齊王給流放了,還下令不允許給齊王食物。平日里養尊處優的齊王最後只能挖野菜充饑,心中滿是悔恨,因為當初自己的不作為現在給自己帶來這樣的後果,還不如當初爭鬥一下或許有不一樣的結局。

當時齊國的綜合國力是很高的,底蘊也很厚。但就是由於當時沒有和其他五國合作一起對抗秦國,最後六國都覆滅了。如果當時齊國也加入對抗秦國的隊伍中,或許結果就會是另一番景象。

參考文獻:《史記》

(圖片均來自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史官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