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豐縣集市:七十二行八大家,京廣雜貨多如麻

(楊秋心、韓大興整理)

豐沛文化

秦世失其鹿,豐沛發龍顏。 王侯與將相,不出徐濟間。

公眾號

中國的集市由來已久,遠在春秋戰國時代,已經形成以物易物的貿易集市。到唐、宋時,已發展成划行歸市的規模市場。

南北朝時北方流傳的一首“木蘭詩”,被宋人郭茂倩收入《樂府詩集》,其中有“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的記述,可見那時已四關輪集了。

豐沛一帶早在秦漢時期就已有集市,漢高祖劉邦之父曾以“閑時賣餅”為業;

西漢大將樊噲末發跡時,亦以屠狗為業,常推車入市售以狗肉,當時流傳着“樊噲狗肉滿城香,劉邦不吃不開張”的歌謠。

豐縣是先有城後設縣,豐城的集市早在秦代就已形成。明、清時期,豐城集市早已七十二行俱全。

如知名的有城西關高家的糧食行、芝麻南關的李家糧行等。

另外,集市上還有布行、線行、魚行、木材行、柴草行、木炭行、乾果行、性口行、雞鴨行、雞蛋行、皮行、藥行、繭行、席行、箔行、葦子行、青菜行、絲行、魚行、棉花行、油行、煙葉行、竹器行、條筐行、瓷器行、玖瑰花行、鐵 貨 行、鞭炮行、雜貨行、佐料行、飯食行(勤行)、宰殺行、豬羊行、麻行、苘行等等。

各行都有幾名熟知行情的行人充當生意中介人,並從中收取傭金,這些人對控制市場起很大作用。

由於豐縣的物產豐富,又地處蘇、魯、豫、皖的接壤地帶,故各省商賈雲集,形成蘇北平原的一大商埠,素有“七十二行八大家,京廣雜貨多如麻”的描述。

據說,市場的鼎盛時期,行人們能夠有“一市斗金”(銅錢)的收入。

清光緒初年,為了整頓市場,打擊市霸,在豐城東南隅設立了“文明曉市”,使市容市貌大為改觀,“文明曉市”成為清豐縣八景之一。

至清宣統二年(1910年),縣令明善聽信遊方道士之說:“豐城之'豐’含有二主,已經出了一個漢高祖劉邦,還會再出一個帝王”。

縣令聽了十分害怕,心想:如果將來再出一主,勢必危及大清王朝,一旦江山易主,“傾巢之下,豈有完卵。”

於是,請那道士出謀劃策,仿照秦始皇築“厭氣台”的辦法,按照四向五行相剋之理,撤除文明曉市,改為四關逆向輪集,並藉助集市的污穢之氣破壞豐城的“風水”。

從每月的初一開始,以南門為首,然後依西、北、東循回輪轉,周而復始。即“子、辰、申在南門,丑、巳、酉西門口,寅、午、戍在北門,卯、未、亥東門外。”

時間一長,人們便都記了住趕集的時間和地點,略一推算便可知道該趕哪關的集。

逢到三月華祖廟會(華佗)、五月插花廟會、八月城隍廟會、九月柳將軍廟會時,便在西關坐集四天(因廟會均在西關),然後再依次輪轉。

這時的集市管理,除芝麻行到蘇州府領帖(營業執照)外,其它各行均由縣衙簽發“帖子”(營業執照)。

這種四關輪集的狀況,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軍閥混戰,時局不穩,市場日趨敗落,顯得冷冷清清。

約在民國十五年(1926年)至二十五年(1936年) 間,豐城的集市有所發展,公共事業亦有所振興,豐城由私人合股興辦了電燈廠、自來水公司、汽車站等,大街上也鋪上了石板路面,一時較為紅火,有蘇北“小上海”之稱。

一九三八年,日寇佔領豐城後,時局動蕩,市場蕭條,百姓只能在早晨日寇未開城門之前進行交易,天一亮便人去集空。

當時,人們稱這種集叫“夜貓子集”。

一九四五年,豐城第一次解放後,為了防止國民黨地方武裝、土匪的騷擾,縣人民政府決定將集市遷入縣政府大院內進行。

“縣太爺”的大堂作為糧食市場,這是亘古難見的集市奇蹟。

可謂:“昔日百姓怕見官,今朝賣糧大堂前;江山易手尋常事,幾見如此結善緣”。

一九四六年,我軍北撤後,國民黨再度佔據豐縣,又恢復了豐城四關輪集的集市,但景況已大不如前,除了糧食、些草、布線市之外,其它行當已幾乎不見。

直至一九四八年解放後,集市遷入城內,在城隍廟街的姜家大場作為糧食市場。

當時,為了支援淮海戰場,這裡每日成交糧食不下數百石。

隨着人口不斷增長,市場經濟不斷繁榮,縣城內的一條街已不能滿足市場要求,於是由縣政府、縣工商局與城關鎮一起,不斷擴大豐城市場。

先是填平城內十餘畝的大坑,並搭起簡易敞棚,建立了相對穩定的貿易市場。

實行改革開放後,市場經濟更加活躍,先後開闢了南關農貿市場、東關招商場、古豐批發市場,以及原有的西關糧食市場和自發的北關蔬菜市場、大慶路自由市場。

大大豐富了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打開了豐縣經濟振興的大門,為進一步發展豐縣的市場經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