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帝師之稱的太平宰相——晏殊

晏殊(991年-1055年),字同叔,撫州臨川文港沙河人(南昌進賢縣),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公元1038年,晏殊48歲升任為宰相,達到了權力的巔峰。

新余玉浪壋下晏氏族譜中的神童祖公——晏殊

宋朝年間,江西曾經是國之要地、經濟文化的中心和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在科舉、仕宦、辭章、學術、科技、藝術等各個方面都具有不可多得的貢獻。江西素有“文章節義之邦”,每當國家危難之際,江西士人總有捨生取義的錚錚表現,這也反映倔強爭勝的贛人氣性,在文學創作上顯示為精神相通的普遍性,而晏殊就是其中一位最為傑出的偉才之一。

晏氏古井、晏殊宗祠

據史記記載,乾興元年,公元1022年,55歲的宋真宗駕崩,年僅12歲的太子趙禎繼位,封號為宋仁宗。當時31歲的晏殊已是翰林院學士。宋真宗去世時劉太后遵守遺囑暫時臨朝聽政,念在晏殊在東宮教導太子趙禎多年,受重任為判吏部流內銓,負責給國家考核官員,擬定差遣,相當於現今的組織部工作。

公元1025年,35歲的晏殊因參與編撰《真宗實錄》加上同為仁宗授業恩師,提拔為禮部侍郎,拜樞密副使(現今的軍委副主席),且當時晏殊還兼任着刑部侍郎。

公元1032年,41歲的晏殊升任參知政事(副宰相)加尚書左丞

公元1033年3月,宋仁宗母親劉太后去世,宋仁宗親政後,第一件事就是把太后任命的大臣,全部下貶到地方為官,晏殊也沒能倖免,帶着禮部尚書名銜到江寧府(今江蘇南京)任職,不久又改到毫州(今安徽毫州),之後又帶着刑部尚書名銜,轉輾任知陳州(今河南周口市),歷經5年之久。

公元1038年, 48歲的晏殊被宋仁宗以御史中丞,三司使得任命把他詔回京,之後又升為宰相,這就是晏殊權力的巔峰期。

晏氏沙河村——撫河

54歲的晏殊再次遭貶而放外,並且一放就是十年,直到公元1054年,已經64歲的晏殊,才因病獲准回京。

仁宗留下晏殊,封其為邇英閣侍講,為自己講解經義,每隔五日覲見仁宗一次,仍然按照宰相的禮儀相待。公元1055年正月晏殊因病去世,享年65歲。

吾祖公這位為北宋不斷輸送人才的著名宰相,終於走完了他這傳奇的一生。重回始祖故里,每每回味在幾百年前大宋朝這個文人多如繁星的時代,晏殊祖公至今有着非常重彩的一筆。


(新余玉浪壋下晏氏墉祖卅六世、賡公卅世孫 晏松華,字斯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