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和大唐來往很密切?假的


我們經常聽說這麼一個事:唐朝跟日本交往密切,團結友愛,來往非常頻繁,友誼深厚,兄弟情深。


可是,歷史的真相,真的是這樣么?


答案是:假的。


歷史的真相是:日本和大唐,來往並不多。


畫:日本僧人隨遣唐使到訪大唐


其實,“來往多不多”,是相對而言的,從大唐當年亞洲各國的國際關係來看,日本和大唐的往來,其實是相對較少的。


下面,我們用通俗易懂的話,把大唐和日本來往這個事,簡單捋一捋:


事實1:唐朝一段從公元630年至894年止這264年間,日本共派出遣唐使20批次,但是,當時日本的航海技術並不成熟,所以經常發生海難、船隻破損、颱風漂流等情況,事實上名副其實的、以日本使團為名義的、而且實際抵達大唐首都長安的遣唐使,前前後後,一共只有12批次。264年除以12等於22。平均每22年實際來往一次。請問:兩個國家,每隔22年才來往一次,這也叫“交往密切”么?假的。真相是:每隔22年才來往一次,這叫什麼?這叫:來往不密切。


古畫:來大唐朝貢的各國使臣


事實2:我們來看個“貨比貨”:從公元727年到919年,在這192年間,日本向“渤海國”一共派遣、並且成行了14次使團,平均每13年一次,比出使大唐的頻率,高多了。


事實3:再來一個貨比貨。我們看一看在大唐時期,亞洲藩屬國來大唐首都長安朝貢的頻率:渤海國,每年來一次。吐蕃,也是每年來一次。新羅,聖德王在位36年一共遣使來大唐37次,基本上也是每年一次。藩屬國朝貢每年一次較為普遍。所以中國歷史上有個說法,叫做:“年年納貢,歲歲來朝”。


如圖:當年東北有一個“渤海國”


事實4:總之,在唐朝,周邊藩屬國派出使臣,前來大唐朝貢的頻率,以“每年一次”最為常見,相比較而言,日本平均每22年才派使臣實際前來朝貢一次,那簡直就是弱爆了。


事實5:那麼,人家其他的藩屬國每年都來,為什麼日本人每22年才來一次呢?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當時東亞人(包括日本人)的造船技術,實在是太落後了!在大唐那個年代,日本人造出的航海船隻,有很多無法扛得住太平洋、日本海、東海的風浪,所以,很多航船在半途出事,無法抵達大唐。


畫:遣唐使的船


事實6:換句話說,日本當年遣使來大唐,頻率遠遠低於其他藩屬國,不是因為日本不仰慕大唐,而是因為在那個年代,大海真的是太可怕了,日本和大唐之間這一千多公里的海路,是天險,是畏途。


事實7:其實反過來也一樣,當年大唐的造船技術,同樣也落後,同樣也時常無法抵禦大海的風浪。舉個例子:大唐的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先後六次準備東渡,有三次實際出海,三次都遇上了海難,只不過最後一次海難,鑒真的船運氣好,竟然扛住了,才最終抵達了日本。

畫:遣唐使的船


事實8:再舉一個例子:當時在大唐中央做官的,有一個日本人,叫阿倍仲麻呂,這個人在公元753年,和鑒真一起東渡日本,他和鑒真分坐兩艘不同的船,結果在東海,遇上風浪,阿倍仲麻呂的船被風吹到了越南,阿倍仲麻呂從越南上岸,歷盡千辛萬苦,於755年6月回到了長安,從此,阿倍仲麻呂打消了回日本的念頭,後來他就老死在了大唐的長安。


圖:日本遣唐使來大唐的多條海路


事實9:我們今天講這一段的終極意思是說,日本當年確實仰慕大唐的文明,也確實有派遣唐使來大唐,也確實虛心學習大唐的方方面面,但是,說“日本和大唐來往密切”是不成立的,相對於當時的其他藩屬國來說,日本算是來往較少的,而日本來往較少,並不是因為不想來,而是因為:造船技術太原始了,大洋的風浪太可怕了,來一次,太不容易了。


古畫:同時代的日本天皇


事實10:我們順帶說一下:日本在亞洲乃至於世界上,文化較為獨特,也和這個有關:在造船技術不發達的古代,日本是相對封閉的一個國家,所以,日本文化擁有高度的獨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