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曾國華“尋親”,站在九旬父親與兄嫂面前:我是老十啊

在共和國的將領中,很多人少小離家鬧革命,經過戰火廝殺,成長為一名出色的軍事人才。新中國成立後,不少人回到闊別多年的老家,看望親人、看望養育自己的那片土地。

對於曾國華來說,新中國成立後,他要“尋親”,要找到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

1910年,曾國華出生在廣東五華縣,父親曾文山在商會當會計,本是一份安定的職業,可子女眾多,剩下了12個子女。曾國華排行老十,他上面有3個哥哥,6個姐姐,下面有1個弟弟、1個妹妹。

一個人微薄的工資養活14口人,實在艱難。為此,在曾國華3歲時,送給本地姓呂名官臣的人作養子。

這家人一開始沒有男丁,曾國華到來後,生活還算過得去。第二年這家女主人生一子。他的生活狀態就每況愈下,到10歲時,成為家裡的小長工,挑水、打柴、放牛等,食不果腹。

在家受欺負,到外面小夥伴也是嘲笑他,在14歲時背着呂家,參加張發奎率領的國民革命軍。在舊軍隊,遭到訓斥和打罵是家常便飯。1931年,他所在的部隊開往江西,親眼目睹國軍的殘忍,非常嚮往紅軍,最終想盡辦法參加紅軍,走上革命道路。

在革命隊伍中,他逐漸成長為一名出色的指揮員,作戰時多次受到上級的表揚。在紅方面軍舉辦的全運會上,他代表2師,在軍事、文化、體育各項考核比賽中,獲得第一名。

紅軍長征時期,他所在的2師一直是主力,曾國華多次擔任突擊隊長,出色完成任務。

1949年,他擔任兵團參謀長,南下中南作戰,一路打到廣西。

1950年6月,他調任廣州任十五兵團參謀長,在去福建軍區辦事時,順便回家一次。回哪一個家呢?不是曾經的呂家,也不是曾家。他離開故鄉土地26年,離開曾家37年。

他想見見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路驅車到廣東五華縣岐嶺街頭時,很多老鄉們紛紛來看,真像古人詩中所言:“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

他打聽有誰認識父親曾文山,在一群人中,一位年輕人說:那是我爺爺。激動地讓這位年輕人帶着他去看老人。來到家,看到年過九旬的老父親喊他,老人有些不知所措。

自己不曾有當過兵的兒子,這是不是認錯人了。老人一時想不起離家37年的老十、兄嫂也沒有印象。他想眾人說:自己是3歲時到呂家生活的老十。這時候,老父親和哥哥們才恍然大悟,老父親老淚縱橫:老天有眼!

曾國華尋親成功,在家與父親、哥嫂們團聚2天。因為還有任務在身,非常不捨得離開家。這次尋親,他與兄弟姐妹的來往多起來,顯得更加親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