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周武王去世之際,要讓周公輔政,而不是姜太公呢?


姜太公是歷史上最為傳奇的人物之一,他的一生讓人充滿好奇,此人在七十多歲的高齡下,得到周文王的賞識,多次邀請下才出山輔佐周文王,在姜太公的輔佐下,周文王為後來周武王伐紂奠定了紮實基礎。

周文王去世之後,姜太公繼續輔佐周武王,並且追隨周武王伐紂建立周朝,為周朝的發展做出諸多貢獻,可以說姜太公絕對算得上周朝建立的第一功臣了,可是為何周武王在去世之際,要讓周公輔政而不是姜太公呢?


大名鼎鼎的周公,原名姬旦,是周武王姬發的親兄弟,在周武王當上君王之後,周公就一直盡心儘力輔佐哥哥,可以說在周武王一朝,周公的地位一直都是在姜太公之上的,相比之下,姜太公相當於國師,而周公才是真正地位僅次於周武王的相國。

不管是周武王伐紂還是建立周朝之初的各種關鍵過程中,周公都是周武王最大的支持者,單純從這些戰功來看,周公也完全擔得起輔政大臣一職,更何況周公還是周武王的親兄弟,讓自己的親兄弟輔政,明顯比讓一個外姓功臣姜太公輔政更安全一些吧。


讓周公輔政,就算是退一萬步講,他真的有野心將周武王兒子的王位搶佔,那麼周朝的國王還是沒有改姓,依舊還是在周武王宗室手中,可是一旦讓姜太公輔政,萬一姜太公搶佔王位,周武王就白白花費了一生精力了,這樣的道理換成任何一個人都是比較清楚明白的,該如何選擇,其實答案太過於明顯。

也許有人會覺得宗室成員搶奪王位的概率更大,畢竟歷史上這樣的事情不在少數,可是我們結合周公平時的為人來看,周武王大可完全放心,畢竟在周武王生病期間,周公可是想盡辦法拯救周武王,為了能夠讓周武王病情好轉,周公甚至直接燒自己的指甲祈求上天讓自己代替周武王生病,這樣的場景和舉動,換成任何一個人,都會被感動得不行,何況周公還是周武王的親兄弟,正所謂血濃於水,周武王自然對周公更加信任了。


分析到這裡,也許有人還是難以信服,認為就算周武王對周公信任,可也不影響周武王同時信任姜太公啊,讓兩人一起輔政又不是不可以,歷史上兩人、三人乃至八人輔政的事情都很多,為何周武王就不能讓姜太公也輔政呢?其實這種想法就牽扯到另外一個比較複雜的原因了。


周武王其實並不信任姜太公

你別看姜太公在周文王時期一直得到周文王的信任與重用,可到了周武王時期,周武王在內心深處對姜太公還是有些不信任的,我們可以結合周武王的一些舉動來看,就更加容易明白這個道理了。

姜太公在周文王時期就長期掌控着兵權,到了周武王初期,比如伐紂期間,姜太公依舊還是掌握着大量兵權的,這樣一位德高望重並且長期掌控兵權的大臣,周武王自然對其十分忌憚,擔心姜太公對自己會有二心。

所以周武王在建立周朝之後,對姜太公做了兩件事情,想要以此消除姜太公造反的可能性,並且趁機削弱姜太公在朝中的影響力。這兩件事情分別是娶了姜太公的女兒讓其當皇后、直接把姜太公封地設置在齊國,當時齊國遠離周朝政治中心,周武王的意圖多麼明顯,姜太公自己也是比較清楚的。


我們可以分析一下周武王兩個舉動的深層次意思,第一個舉動是為了拉攏姜太公,採用政治聯姻的方式穩住姜太公,防止姜太公在周朝建立之初對自己皇權產生影響,在拉攏姜太公的同時,周武王就收回了一些兵權,讓周公代替姜太公位置,隨後再讓姜太公去到齊國遠離政治中心,徹底消除可能存在的隱患。

經過周武王的一番操作之後,周公已經在朝中站穩腳跟,姜太公的權力則是逐漸被削弱,剛好姜太公也明白周武王的意思,所以心甘情願在齊國養老,再也沒有干涉過周朝的更多事情,就算後來武庚造反,很多人對周公有所懷疑之際,姜太公也沒有落井下石,反而是站在周公和周朝的利益這一面,大家聯合起來平定武庚叛亂,平定之後還一起商量安置辦法,正是在姜太公以及周公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才能夠更好地穩定周朝,促進周朝迅速繁榮富強起來。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其實周武王雖然對姜太公有些不信任,但是姜太公心領神會,對周武王的安排很是服從,要不然可能又會是另外一個故事了,我們不得不佩服周武王的政治手段以及姜太公的政治覺悟。

當然了,要是說周武王僅僅是因為不信任姜太公,所以才讓周公輔政的話,明顯也是說不過去的,畢竟周武王並非昏君,對姜太公的能力以及為人,還是比較熟悉了解的,至於說當時周武王沒有任命姜太公輔政,在我看來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姜太公實在太老

了。

要知道當年姜太公出山輔佐周文王的時候,就已經七十多歲,如今又輔佐了周文王,並且幫助周武王伐紂成功了,姜太公的年齡更大(八十以上),周武王要是讓他繼續輔政,萬一很快姜太公就去世咋辦呢?


當時的周公正值年輕力壯之際,讓他輔政明顯更加符合現實情況,不管從精力還是輔政時間來看,讓周公輔政都是最合適不過的,一旦讓姜太公輔政,他年紀大了精力有限,要是突然去世更是容易引起政治動蕩,周武王必須考慮到這些長遠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