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安徽人的謊言有多少(五)

在上一篇文章,我曾經指出某些安徽人欺騙讀者,說黃梅戲是所謂“皖劇”改的名。今天我們就來談談這個事。

按照以往的方式,我們還是先來看看某些安徽人發的圖片吧。見下圖。

引用自《今日頭條》

圖片右下角有個“皖”字,下面的字經過仔細辨認後,仍然看不清是什麼字,既然某些安徽人經常引用這張圖片,那我們就按他們的說法,姑且就當成“劇”字吧。

三個字連起來就是“新皖劇”。既然是“新皖劇”,那麼一定就有“老皖劇”,那麼“老皖劇”是何種戲曲呢?

要弄清楚這個,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何為“皖劇”。

我們現在普遍認為的“皖劇”並非“皖劇”這個詞誕生的原意。

“皖”作為安徽的簡稱,自清康熙六年由江南省分治而建安徽省時就有了,以古皖國為名。

安徽省的地方戲曲發展史上,“明清之際,青陽腔和徽調前後稱勝,各有所擅,流布天下,成為影響巨大的聲腔劇種”(江愛華,《從傳統到現代 ——安徽省黃梅戲劇院劇目建設研究(1953-2019)》)。這兩個劇種就是安徽省地方戲戲曲史上,最早被稱為“皖劇”的戲曲,是謂“老(舊)皖劇”。

“皖劇”這個稱呼原意上指的就是安徽省的地方戲曲代表劇種,而不是戲曲名稱。

圖片中的“新皖劇”就是這個意思。彼時,還在成長中的黃梅戲還稱不上“皖劇”,掛上這個牌匾,只是一個美好的願望而已。

此詞的類似用法其實在安徽省一直存在,例如2018年1月1日的《安徽日報》刊登的文章《皖劇<生逢燦爛的日子>研討會在京舉行》。

真正把黃梅戲與“皖劇”扯上關係的,是2009年發現的“安徽皖劇團證章”,見下圖。

“在安慶地方權威性史料中,關於“皖劇”,沒有任何文字記載,只是一些老藝人關於黃梅戲的回憶中,有零星關於“皖劇”的記述”(張健初,《從懷腔、府調到安徽皖劇團》)。

那麼這枚證章是怎麼來的呢?

“民國26年(1937年),一群演唱‘府調懷腔’的民間藝人在安慶市區租借了吳越街中興旅館二樓,算是有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分散活動的黃梅戲藝人得以集中起來登‘台’演唱。這是尚沒有正式劇種名稱的演唱形式,是第一次在‘舞台’上與觀眾見面,也是它有史以來第一次在鬧市中公開演唱。

然而,沒過幾天反動軍警找上門來。正當演出《余老四反情》時,有幾個便衣警察抓住戲裡幾句唱詞說‘有傷風化’,逮捕了幾位主要演員,將其關進看守所。熱心的觀眾對藝人們表示支持,他們到處奔走,爭取到法院公開審判。當時,一位知識分子觀眾捎信給演員們說:‘法官要問你們唱的是什麼戲?就說是‘皖劇’。人家的京劇、楚劇能唱,為什麼我們的皖劇不能唱?’演員們得到支持,在法庭上進行了理直氣壯的辯論。旁聽席上的觀眾又給他們撐腰打氣,終於駁得法官啞口無言,宣布將其無罪釋放。

這些民間藝人被釋後,即在原來的地方恢復演出。同時,他們還決定將自己所表演的藝術樣式定名為‘皖劇’,並刻下了這枚‘安徽皖劇團證章’(2016年7月28日《中國商報》,《擱淺的“皖劇”》)。”

上面這段關於演出的記述與張健初的文章《從懷腔、府調到安徽皖劇團》里的記述基本一致,應該都是從丁永泉丁老六)的口述中記錄下來的。

“關於“皖劇”的創意,起於當時轟轟烈烈的“楚劇”影響。1926年北伐軍南下,帶來了許多新思想新理念,流行於鄂東花鼓戲,也因此易名為楚劇,成為湖北時尚劇種。北伐軍進入安徽後,這種觀點也帶了進來,省城文化界人士群情激昂,紛紛動議將流行於地方的“懷腔”定名為“皖劇”。黃梅戲由半地下到公開亮相,與此有很大關係”(《黃梅戲藝術》,老城閑人,《黃梅戲溯源:“安徽皖劇團”》)。

這一段文字大概就是這枚“安徽皖劇團證章”製作的真正原因。

“嚴格地說‘安徽皖劇團演員證章’只是沒有完工的坯章,剛剛打壓出來,周邊還沒有最後修飾”,“製作一枚徽章,需要先加工模具,模具完成後,要試壓一兩枚坯章看其效果,如果製作方滿意,才會大批量生產”(《黃梅戲藝術》,老城閑人,《黃梅戲溯源:“安徽皖劇團”》)。

如果說定名“皖劇”是安徽文化界的共識,與此聯繫更緊密的戲曲界反而是興趣缺缺,即使是抗戰時期,安徽各界相繼成立各種組織,“這一時期安慶黃梅戲演員,有潘澤海、馬維喜以及從上海回來的丁老六、丁翠霞等,演出地點在吳越街皖鍾大舞台,但其中對安徽皖劇團隻字未提”(張健初,《從懷腔、府調到安徽皖劇團》)。

某些安徽人一廂情願的認為1926年“皖劇”是作為安慶各戲班統一的劇目名稱,簡直是罔顧事實。見下圖。

引用自《今日頭條》

通過這麼長時間的觀察,不能說某些安徽人不知道事實的真相,但是他們總會將一些事實進行精心的篡改,不仔細對照歷史事實,你是不會發現問題出在哪兒的,而這些修改恰恰是符合他們想要錯誤傳播的,掩蓋真相的行為的。

那麼,解放後的黃梅戲命名,真的如同某些安徽人的說法,是桂林棲強行將“皖劇”改名為黃梅戲的嗎?見下圖。

引用自《今日頭條》

我們來看看真實的情況是什麼樣的吧。

1952年,安徽代表團赴上海參加華東區小戲調演,“此次調演活動之前,華東軍政委員會發文給安徽省文化局,邀請安徽的地方劇種參加華東區小戲調演,並要求其以文件的形式申報參加調演的劇種及劇名等。

安徽省高度重視此次調演活動,組織成立了‘赴華東調演領導小組’。時任安徽省文化局文化科科長余耘是小組成員之一。余科長召集了鄭立松等安慶黃梅戲專業人員,多次研討各劇種調演等相關事宜。後來,決定從安慶民眾劇院和安慶勝利劇院抽調安慶地方戲演員,組團赴上海參加調演活動。

安徽省向上海方面申報調演材料時,將‘倒七戲’改名為‘廬劇’、將‘拉魂戲’改名為‘泗州戲’,並且在這個時候,又再次產生了這種想法:即將當時稱謂眾多的安慶地方劇種定名為‘皖劇’、成立‘安徽皖劇團’。

但後來由於又有人指出: ‘‘皖’是指安徽的意思。這個地方草台的小劇種的發展與流行均在安慶,而安慶已不是安徽的省會城市,怎麼能組成‘皖劇團’呢?’最後,只能在眾多對這個劇種的稱謂中,選擇了‘黃梅調’三字”(《黃梅戲藝術》,潘英,《“安徽皖劇團證章”的由來》)。

關於某些安徽人口中的“皖劇”,雖然因為原始資料的匱乏,對此研究的文章不多,但還是有安徽人在研究,在本文中,我已經引用得很清楚了。

作為時代的產物,就已有的資料來看,此名稱就是一個半成品,根本沒有事實的、在正式演出時使用過,如同是一個草稿紙上的兩個字,是歷史,但僅僅只是歷史的一個小小的印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