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品山東 | 坊茨小鎮里的“故事匯”:一戰華工的故事

一百年前,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歐洲西線戰場上,14萬華工與英法軍隊並肩作戰,8萬人為山東人,其中2.5萬為濰坊人。在英法軍隊中,華工從事武器搬運、修築工事、清理道路、搶救傷員等後勤保障工作,有的甚至直接參加了戰鬥。

歷史是面向未來的教科書,也是認知當下的長鳴鐘。作為華工的主要來源省,我們有義務挖掘他們的故事,這群普通的華工,為恢復世界和平揮灑的血汗,為東西方文明交融譜寫的序曲;為中國走向國際化進行的艱辛探索,經過歲月百年的沉澱愈加清晰。這是一段共有的歷史和永恆的記憶,華工的貢獻和作用應該被尊重。

可以告慰先人的是,百年後的今天,中國已經告別了積貧積弱,落後挨打的歷史,國家日益富強,人民生活富足安康,我們緬懷華工,就是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和平局面,以史為鑒,開創未來,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而努力奮鬥。

英國建立的可容納千人的威海華工集中營。

1914年7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全球10多億人被捲入戰爭。隨着戰爭酷烈程度的加劇與時間的遷延,交戰雙方兵員銳減,勞動力極度短缺。為此,協約國一方將目光投向了中國,企圖通過招募華工挽回頹勢。經過一番運作,法、英兩國相繼於1916年5月與10月在華展開招工,至1918年底截止,過程持續近兩年之久,招募人數達14萬之眾。山東省成為主要的華工招募地與來源地,山東省的華工約為8萬人。

英國招募華工的首選地本來是香港,但鑒於南方人難以適應歐洲北部冬天的寒冷氣候,英國軍方決定在其租借山東威海等地招募較為強壯的北方人。因威海衛不通鐵路,來自內陸的華工難以運達,所以英國選擇在青島站設立第二個招工基地。

1916年,英國在威海設立了招工局,一批批從山東和其他省份招募的華工集中到威海劉公島對岸的合慶南山上,進行篩選和培訓。

體檢的華工會獲得一個手鐲,這個鐲子就是他們出國的“護照”。

英國和法國對招募的華工身體素質要求很高,如同新兵入伍的檢查一樣嚴格,被招募的華工大多來自農村,因當時農村衛生條件差,患沙眼的人很多,淘汰率有時能達到60%。通過體檢的華工會獲得一個手鐲,這個鐲子就是他們出國的“護照”。進入到華工營的人也要進行體能和軍事技能訓練。

英國在招募華工的同時還招募了一批翻譯人員,這些人大部分是來自北京、天津、上海的學生。招募到的華工要在登記表上按下指紋,每個手指都要單獨按一次,之後再五個手指同時按下去,每份指紋都是一式兩份,意味着每位華工都要按24次,指紋驗證被用於各種用途,如工資支付或在遇難後進行身份識別。

華工招募完成後啟程赴歐洲。被招募的華工大多來自農村,乘船前往戰火中的歐洲。一經啟程,未曾預想的各種苦難、危險接踵而至。

華工赴歐旅途長達一兩個月,暈船之苦、低劣的生活待遇,以及無時無刻的危險,致使許多華工身染沉痾而病逝海途。這些死者被毫無尊嚴地投入大海,給生者帶來了巨大的不安和深深的恐懼。這個時候,每個人都祈念着安全抵岸。1917年2月17日,載有華工的亞多士號郵輪在地中海被德國潛艇擊沉,543名華工遇難。

招工合同聲明華工不參與戰事,但是華工被分配的工作大多與戰事直接或間接有關,並且派往地點也大多是靠近前線的危險地帶像是抗子彈帶......

華工的工作環境往往極其惡劣 與士兵一樣,在戰場服役的華工必須隨着戰場形勢的變化而不斷轉移。他們只能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中,每遇寒風凜冽、雨雪紛飛的天氣,就會被凍得擠成一團。有時大雨淋透帳篷,令他們夜不能寐,而白天還得照樣工作。在戰事吃緊時,華工們糧餉難繼,靠食用野菜度日。迢迢三載,沉重的勞役與惡劣的環境令華工們“困苦咸嘗,艱辛畢遇”。

面對惡劣的勞作和生活條件,華工們亦能吃苦耐勞。他們在軍需生產、物資運輸、搶修道路、戰地勞役等方面表現優異,為協約國最終勝利提供了有力保障。法國總司令福煦稱讚華工“是第一流的工人,也是出色士兵的材料”。

華工在大部分時間都能保持樂觀的心態。利用工余之暇開展一些娛樂活動,愉悅生活,放鬆身心,華工們樂而為之,管理當局也樂觀其成。尤其是每到中國新年,華工們都會以家鄉傳統方式歡慶。比如在營房前貼上春聯、擺上鮮花,在營地內組成歡慶隊伍,自己動手搭建簡易的廟宇向神靈祈福,也會表演中國的京劇、椰子戲、雜耍、舞獅、舞龍等節目,寄託對故鄉的思念。基督教青年會、勤工儉學會還會為華工們巧妙地安排業餘生活,學習文化課程、組織體育鍛煉、舉辦講座、放映電影等。

英國於1918年11月1日遣送第一批生病的365名華工回國,1其餘的華工遣返工作於1919年2月14日開始,最後一批華工於1920年9月13日到達青島

回國後,許多人將旅歐心得應用於實踐,或開工廠、辦醫院,或熱衷於鑽研發明,或投身於社會改革運動中,成為改變中國命運的有生力量。

在巴黎和會上,中國欲以戰勝國的身份收回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而協約國卻將其轉讓給日本。在這個歷史的路口,五四運動爆發,中國民眾驟然覺醒,積極探索富國強民的新道路,一個新的時代,從此拉開序幕。

1919年5月4日下午,北大遊行隊伍向天安門進發,五四運動爆發。從這裡開始,中國人不再相信有什麼救世主,“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車輪不停轉,華工的故事永流傳。14萬一戰華工的英勇事迹,永遠不會被忘記。他們的印記,早已被刻在那片他們曾踏足的土地上,並成為友誼與和平的種子,生根、發芽、日漸茁壯。

法國政府1998年在巴黎13區中國城內樹立的華工紀念碑,上書“紀念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為法國捐軀的中國勞工和戰士”。

2002年清明節,在諾萊特華工墓園舉行的公祭中,當地的樂隊奏響了《義勇軍進行曲》,和《馬賽曲》。

2008年11月4日,法國退伍軍人和華裔融入法國促進會在巴黎舉行隆重儀式,緬懷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法捐軀的近兩萬華工。

百年以前,一戰華工以自己的血肉之軀,前赴後繼地艱苦勞動,支援炮火中的歐洲,為中國贏得了戰勝國的地位,推進了中國國際化進程,鑄就了中外關係史上的豐碑,為世界恢復和平書寫了壯麗詩篇。

今天,一戰的硝煙雖早已散盡,但世界依然面臨著現實和潛在的戰爭威脅,這段歷史將永為世人銘記,並警醒我們,更應珍惜和平,面向未來,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