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多迷惑

莊子“應帝王”一個故事,鄭有神巫,知人之死生存亡,福禍壽夭,期一歲月旬日,就像神仙一樣。


鄭人見之,都不敢碰面,害怕猜出自己的事情,列子也折服,對老師壺子說,此乃“至人”,厲害人吶。


壺子對列子說,“嘗試以來”,以予示之。

壺子四次展示,一次“示之地文”,神巫看到“濕灰”般即將死去的列子,第二次“示之天壤”,神巫看到“全然有生”病已好,說“子之先生遇我幸也”,第三次“示之以太沖莫勝”,神巫看到“無得”不知所措,最後“示之以未始出吾宗”,神巫拔腿就跑,列子也沒有追上。


壺子不過展現了不同“氣機”下的自己(古人修行段位高者鍊氣),與神巫虛而委蛇,而列子就被迷惑,何況鄭國人。世人多迷惑,卻是不爭的事實。


莊子妙用就在於能夠幫助世人擺脫迷惑。


莊子說,“小易惑方,大惑易性”,小的迷惑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可以使人改變本性。


大的迷惑比如,比方“伯夷死於首陽之下,而盜跖死於東陵之上,所死不同,但是其於殘生傷性都是一樣的”,世人硬生生要分出小人君子。


世人最大的迷惑是什麼呢?在我看來,就是迷失自己的本性。莊子所有的論述,就要想讓世人體察自己的本性,這也是無為的由來。


莊子直接擺出自己觀點,“吾所謂聰,非謂其聞彼也,是自聞”,“吾所謂明,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而“吾所謂臧,非仁義之謂,是臧於其德,是任其性命之情也”。莊子反對仁義最核心的理由就是違背自然本性 。


莊子還講了一個反面故事,混沌寓言,


“南海之帝為倏,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混沌。倏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倏與忽謀報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正視聽食,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混沌死。”


告訴我們,世人往往因為七竅已開,就會喪失混沌本性。


本性自足,本性自在,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


最後列子終於悟道,回家給老婆做飯了,“為其妻爨,一以是終”,這也是莊子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