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歷史建築重新開放,一勞大舊址“上新了”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佇立珠江南岸。

海珠區濱江西路230號,一幢中西結合、歷經歲月洗禮的小樓佇立珠江南岸眺望廣州城,整體由南北兩幢建築組成,北面的西式混凝土主樓是當年廣東機器工會辦公場所,始建於20世紀20年代,南面磚木結構的大禮堂是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會場

一百年前,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全國性的盛會——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在此勝利召開,是中國工人階級開始走向聯合、走向團結的重要里程碑,開創了中國工人聯合起來的新紀元,鞏固和強化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工人運動中的領導地位,在黨史和工運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亦創造了“五個第一”,即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全國性的空前盛會;第一次實現了全國工會和有組織工人的團結與聯合;誕生了中國第一個“八小時工作制案”;第一次明確了以“產業組合”作為建會的組織原則;第一次提出成立全國總工會

為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廣州市總工會決定對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再次進行整體修繕,並對原陳列進行改造提升。經過一年籌備,修繕後的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下稱“一勞大舊址”)在6月27日重新敞開大門,迎接來往參觀學習的公眾。

百歲舊址靜述中國工運百年史

期頤之年的一勞大舊址再次揭開面紗,有如一位飽經滄桑的老者攤開一幅恢宏的歷史畫卷,細數着來時路上的每一步。

時間回到一百年前的1922年,為引導工人階級有組織地團結戰鬥,推動全國工人運動磅礴發展,5月1日至6日,中國共產黨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名義,發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林偉民、蘇兆征、鄧中夏、李啟漢等來自全國12個城市的170多名工人團體代表在廣州珠江南岸的廣東機器工會禮堂聚首。

大會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等政治主張,通過了《八小時工作制案》《全國總工會組織原則案》等十項決議案,並決定在全國總工會未成立前,以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為全國總通訊機關。

一勞大舊址二樓展廳,眾多珍貴歷史文物一一亮相。

作為中國工人階級第一次全國性的盛會,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的勝利召開,是中國工人階級開始走向聯合、走向團結的里程碑,開創了中國工人聯合起來的新紀元,大大提高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威望,鞏固和強化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工人運動中的領導地位。

在空前熱烈的氛圍中,工人運動風起雲湧。三次全國勞動大會在廣州連續召開,見證了從建黨初期到大革命失敗前中國工人運動的全過程。

一百年過去,一勞大舊址仍佇立於此,作為具有象徵性意義的歷史起點,她承擔起了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的責任。如今,這裡已成為首批全國職工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中國工人運動革命傳統教育暨研究基地、廣東省紅色革命遺址、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省、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

守護歷史原貌 開啟下個百年

歷經百年風雨,老化是所有歷史建築逃脫不了的宿命。2021年,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保護紅色遺產、弘揚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加大力度挖掘和保護好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舊址的紅色資源,廣州市總工會全面啟動舊址整體修繕及展陳改造提升改造工作。

根據專家意見,廣州市總工會對此次修繕及陳列改造提升工作明確了三條基本原則,即“修舊如舊”“減輕負重”“功能聚焦”,在修繕過程中保留原有規格和形狀,為文物建築“減負”,對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不相關的使用功能進行“減負”。

記者留意到,百年前的一勞大會場(即禮堂)原貌、主樓原木旋轉樓梯、窄窄的長廊、老舊方格地磚、西式壁爐等均在此輪修繕中被完整地保留下來。

“整個項目叫作修繕和展陳提升改造。在修繕方面,建築的外在形象耳目一新,但總體原則還是‘修舊如舊’,我們希望能盡最大努力保留建築風貌,最大程度呈現當年的革命歷史氛圍和時代氣息。”廣州市總工會研究室主任王新劍告訴記者。

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會場。

為了儘可能保留歷史原貌,一勞大會場的修繕工程細緻入微,其中就包括對筒瓦屋面進行檢漏和補灰、檁條進行重新打磨及防腐處理,對開裂嚴重的檁條進行更換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次修繕提升中,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會場布置完全參照歷史記載還原了百年前的實景。主席台中央設有工人講壇,上方懸掛標語和口號。會場正上方的紅色五星代表了工人階級團結抗爭的堅定信念,周圍懸掛的小紅旗上寫着勞工神聖、工作八小時等勞動標語。

對於主樓,此輪修繕在修舊如舊的同時,結合功能聚焦,着力減輕負重,修補水磨石地面破裂處、更換破損缺失的花階磚,拆除主樓面綠化、屋面鋼結構樓梯,附屬樓樓梯雨棚……同時,取消原來設置在主樓的會客室、辦公室、職工書屋、職工大學堂等功能,替代以臨展、場景復原等貼合文物保護和歷史宣傳的輕功能附屬設施。

除此之外,解放後加建的四樓現用作紅色閱讀空間,除了豐富的紙質書籍外,還設有一間電子閱覽室,配有電腦設備,未來,這裡將舉辦沙龍、朗誦、學術交流等活動,逐步擴大紅色文化的品牌影響力和輻射。

坐落於氣候潮濕的南方,一勞大舊址修繕工作還特別注意受潮發霉等情況。着眼於文物長期保護,修繕工作對主樓屋面、外廊、各層衛生間等有防水功能要求的房間進行檢漏及防水處理,對受潮發霉、開裂和滲漏的牆體進行修補,對排水系統進行清理,力爭使文物長久安全。

負責此次修繕工作的廣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宮主任周敏表示,“跟以往最大的修繕區別就在於,這一次我們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紅色革命文物保護的講話精神對文物進行科學保護,我們一定要築牢文物安全底線。”

文物打底+藝術點綴+科技煥新 提升“沉浸式”打卡體驗

為紀念第一次勞動大會召開100周年,6月27日,《揚帆:紅色工運全國聯合之路——第一次全國勞動大會歷史陳列》主題展覽在修繕一新的一勞大舊址正式對外開放,118件(套)文物、約240張圖片,眾多珍貴歷史材料一一公開亮相,搭配上油畫、浮雕、觸摸屏、視頻、造型、沙畫等豐富多樣的手法,主題展陳盡顯歷史厚重感、現代藝術感與科技先進感,突出廣州特色,使觀眾在場景中釋放回憶,在行走中了解歷史,在互動中汲取文化營養。

展覽複製了當年的《湘江評論》《新青年》《工人周刊》《勞動者》等刊物。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機關報《廣東群報》,廣州第一個革命工會——廣州土木建築總工會章等珍貴歷史文物也在此次展陳展出。在一張張帶着油墨印刷痕迹的紙張中,前來探訪的觀眾得以重溫先輩的理想與信仰,回顧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

巨型浮雕講述百年工運史。

巨型浮雕是此次展陳的一大亮點,其藝術表現手法還原式地描繪了一幅幅恢宏的歷史畫卷走進主樓一層,《全國勞動大會第一次會議宣言》映入眼帘,左側的紅色巨型浮雕靜述着廣州工人運動的故事。沿着百年前的原木旋轉樓梯來到二樓,序廳右側乘風破浪的浮雕,寓意從一勞大開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工人階級走向紅色工運全國聯合之路,在黨的指引下揚帆遠航;左側的拳頭雕塑,代表着工人階級團結奮鬥;中間的弧形結構設計了旋轉向上的紅色工運之路,寓意中國共產黨引領工人階級開始走向全國團結的道路。

沉浸式碼頭搬運實景場景成為展陳的一大打卡點。

在主樓二樓,沉浸式碼頭搬運實景場景成為展陳的一大打卡點。船隻航行、江水涌動,船工上工,背後一面牆是大幅廣州航運油畫,虛實結合間,再現了廣州近代產業工人生存、工作的原生態場景。

在文物保護和利用中,科技創新往往是那股煥新的活力來源。記者觀察到,展陳現場特設了一面透明觸摸屏,輕輕一撥,一組珍貴的20世紀初廣東特別是廣州地區部分工會的徽章等即呈現在眼前。五四運動前後,廣東各種工人組織和工界團體大量出現,據記載,1921年廣州已有各種工會130個。本次展出的廣州土木建築總工會章就是展陳的重要文物之一,該工會是廣州共產黨早期組織領導成立的第一個革命工會,會員達4000多人。

在一勞大舊址及展陳正式對外開放之前,2022年廣州職工“悅讀圓夢”系列讀書活動暨紅色工運之路尋訪之旅在此舉辦。香港青年葉文龍向南都記者分享了參觀後的心得體會,“這場活動給我們上了一堂形象的黨史教育課,讓我們港澳青年可以直觀地認識到先輩的付出和這段有意義的歷史,也激勵我們這一代穗港澳青年擔當起當代青年的責任,不忘初心,奮勇向前。”

廣汽本田職工何瀅瀅也表示,“作為工會專職幹部,我們平常也一直在找可以學習工人運動史的教學基地,一勞大舊址的修繕提升和開放對作為新時期工人的我們來說幫助很大。另一方面,一勞大舊址有很多歷史照片、資料都是第一次展出,也讓我們更加清晰地了解到之前紅色工運的歷史。”

站在百年時間節點,回望中國工會走過的道路,一勞大舊址作為中國近現代革命策源地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標誌之一,承載着黨早期領導工人運動篳路藍縷、頑強奮鬥的歷史記憶,承載着中國工人階級和中國工會矢志不渝、勇毅篤行的偉大曆程。

在一代代人的細緻守護和一次次保留原味的修繕中,一勞大舊址還將繼續把中國工運的故事傳承下去。王新劍表示,“她已經走過了100年,我們希望她能再走100年。”

采寫:南都記者 李梓毅 實習生 曾曉茵

圖片:通訊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