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劊子為啥手寧可鈍刀砍人,也不願把刀磨鋒利呢?

在現如今諸多古裝影視作品之中,為了表現緊張的情節並加快故事發展進程,常常會出現砍頭的刑罰以及秋後問斬的場景。

可事實上,真實歷史之中的砍頭場面,根本不可能如此頻繁。

要知道古時候對犯人砍頭,都不是當地官員就能決定的,必須要皇帝親自勾紅批准才行。

對於日理萬機的皇帝來說,大臣們的奏摺以及全國各地的民生民情狀況已經讓人忙得焦頭爛額,除去例行公事以及犯人實在是罪大惡極之外,沒有哪個官員會拿這種事情去麻煩皇帝。

所以往往臣子列選真正需要砍頭的罪人,都十分的嚴格,而一旦在之後被查出冤枉好人,案件的相關負責人都會被問責。

只不過就砍頭這件事情來說,很少有人知道,古代劊子手寧願鈍刀砍人,也不願意將刀磨得鋒利一些,以便於砍起來更加順手,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關於這一點,還要從劊子手這個職業開始說起。

世傳劊子手

在古裝影視作品之中,劊子手常常會讓一些看起來更加兇狠壯碩的人來扮演。

可事實上,歷史上的劊子手並不都是這副模樣。

要知道從劊子手出現以後,這種職業幾乎就成了世傳,子孫究竟會長成什麼樣,誰也沒有辦法判斷,但要說每一代人都十分健碩,這也不太現實。

不僅如此,劊子手所使用的刀,也需要根據實際朝代來進行判斷才行。

在很多砍頭情節之中,劊子手使用的都是大環刀,可這種刀現如今最早可以追溯的原型,僅僅只出現在清朝晚期,並且清朝以前的小說之中,都沒有提及這類刀具。

由此可以推斷,這種刀應該是清朝晚期的民間刀具,如果影視作品的時代背景是清朝,那就沒有太大錯誤。

可如果出現在清朝以前,這完全就脫離了現實。

當然,人們也可以將這一行為看作是藝術的追求,畢竟很少有觀眾會糾結劊子手使用的刀究竟是什麼刀。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古代真正執行砍頭這一刑罰的時候,劊子手們都需要去寺廟裡面請刀,而不是隨手從家中拿起刀就去“上班”,然後等着“下班”回家休息。

磨刀與否

那麼為什麼古代的劊子手們寧願鈍刀砍人,也不願意將刀磨快,給人一個痛快呢?

事實上,究竟是否需要磨刀,決定權一直在劊子手手中。

而關於劊子手究竟會不會磨刀,民間一直流傳着這幾種說法。

首先是劊子手不會磨刀的原因在於,雖然劊子手本質上也只是一種職業,但這種職業畢竟是取人性命的。

儘管很多犯人犯下的罪行天怒人怨、死有餘辜,但對於經常殺人的劊子手而言,依舊會有很大的心理壓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很多劊子手就會認為,砍頭是工作,命令是上級領導下達的,這和自己沒有太大的關係。

可如果將刀具磨快了,那自己就成了殺人的“幫凶”。

這種邏輯雖然看起來讓人難以理解,但對於一些信奉鬼神之說的劊子手來說,通過不磨刀的方式來減輕自己的罪孽,的確是可行的。

其次,對於一些已經幹了大半輩子的劊子手來說,自己死後究竟會不會進入地獄,都已經不再關心。

而行刑的刀具是要鋒利還是遲鈍,那就要看犯人家屬如何抉擇。

前文說過,刀具會放在寺廟之中請來,如果犯人家屬希望給犯人一個痛快,這把刀自然會磨。

可如果犯人家屬沒有任何“表示”,那麼取來的刀無論怎樣,劊子手都會直接使用。

到了那個時候,即便犯人家屬後悔也沒什麼用了。

最後一種說法就是,許多官員了解即將被問斬的人究竟做了哪些事情,特意要求劊子手使用不鋒利的刀具。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曾經民間就傳言,慈禧太后在宣布處決譚嗣同等人的時候,就暗中下令要求劊子手使用鈍刀,讓民眾知道和清廷作對的下場。

不過從這裡也可以看出來,當國家統治者只能用這樣下作的方式來恐嚇自己的民眾時,晚清政權已經大勢已去,被推翻也只僅僅只是時間問題罷了。

而隨着時間的推移,自1905年晚清政府宣布一系列改革以後,斬首砍頭的刑法終於被廢除並改為了槍決。

曾經讓無數人民感到恐懼的劊子手,也從此消失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