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考試有多難:對比歷史上各個時期的“高考”及錄取比例

古代的人才選拔,最為人熟知的是“科舉”。科舉的意思是分科取士,有點類似現在的文理分科。

真正算起來,明清時期的科舉考試相當於現在的公務員考試,因為考完就可以直接上崗就業了。

現代社會,因為產業多樣化以及分工的極致化,導致對人才的需要也呈現多樣化的趨勢。

下面按時間順序,就各個時期的人口數,官民比例,錄取人數,展開對比。

中國歷代人口總數變化圖

一、漢天下

漢朝主要的人才選拔制度就是"察舉制",即由各個機構向上舉薦人才。

漢武帝頒布了以儒家為主體,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詔書,並且在詔書中還提到到了十一月命令各個諸侯國、郡推舉一名孝廉的人。

當時大致有36個郡,所以每次舉薦的人數應該在50人以下。折算到現代社會,一個省都沒有一個。

西漢初年,人口總數在1700萬左右,全盛時期人口在到6000萬。簡單計算的話,西漢初年,全國正式官員只有2140個。民與官的比例是7945:1,真正的萬里挑一。

二、大唐盛世

唐朝一共300年左右的時間,開科取士268次,所招錄的進士7448人。平均每一次招錄的進士,只有27名。錄取人數最多的,是唐玄宗天寶12年,這一年錄取了56名進士。

唐朝人口的均值數在4000萬左右。民官比例2927:1,差不多是在3000個人里選一個

三、宋朝

趙匡胤時期,招錄進士的數目和唐朝基本持平。第一次舉辦科舉,只有19名進士入選

趙光義上位後,基本上每年都會招錄400到500名進士。

那時的讀書人沒有一點後顧之憂,連續15次考不上的,還可以特賜一個恩科進士。況且還有刑不上士大夫。

北宋人口達到驚人的1.2億,民官比例1500:1。考科舉比唐朝要輕鬆一半。

四、元朝

元朝將人劃分為四個等級,每一等人的招錄名額,控制在75人之內。

整個元朝一共舉辦了16場科舉考試,一共錄取了1139名進士,平均一次取71人。

元朝人口最高峰在9000萬,民官比例2613:1,考試難度跟唐朝持平。

五、明朝

明朝的科舉分為了5個等級,分別是:童試、院試、鄉試、會試和殿試。其中童試考過了就被稱為童生,院試考過了那就比較厲害了,是正兒八經的秀才了。

每三年舉辦一次的鄉試,考過了鄉試便是舉人,舉人就有了做官的資格。

考上舉人的人,一般都會參加第二年的會試。鄉試在全國一般錄取舉人1000人到1300人左右。

通過了會試,就成了進士。進士每次錄取只有200到300人。

後面的殿試,是給進士們定一個排名的。一般是在會試以後一個月的時間裡舉行。殿試的前三名分別是狀元、榜眼和探花,被稱之為一甲,也稱之為進士及第。第二甲的人稱之為進士出身,第三甲的人則被稱之為同進士出身

明朝的人口從開始的6050萬,到萬曆年的2億。明朝的民官比例2299:1。考試的難度跟元時期相當。

六、清朝

康熙五十一年(1712),朝廷決定按省的大小、人口多少來分配錄取人數,錄取名額根據參加考試人數情況,由皇帝臨時確定。這是一個創舉,就像現在的高考,按省進行招生。

清雍正2年(1724年),全國人口2500萬人;到乾隆31年(1766年),人口爆炸性達到2億9百萬人;晚清人口到達4億。

民官比例911:1。

雍正庚戌年,會試錄取進士406名為清朝人數最多的一次。

小結:

古代舉人的錄取比例,跟現代的高考,沒法對比,難度差距太大了。

光是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一年就要招生差不多7000名學子。而歷史上科舉制,一次產生的進士數量不會超過1000人,整個國家。而且,會試不是每年都有。“金榜題名”估計都是祖墳冒煙的角色。

古代的秀才,跟現在的985估計有一定可比性。

(數據及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