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為何一定要遷都洛陽?因為不遷都的話,皇位很難坐穩

公元690年,也就是天授元年,武則天稱帝,定都洛陽,改國號為周。武則天是歷史上第一個被承認的女皇帝,也是歷史上唯一的一個。武則天之所以能取代李唐,有偶然和巧合的成分,不過大多數是她個人能力的表現。

武則天的一生可謂極富傳奇色彩,她先是被唐太宗李世民看中,而後又入感業寺為尼,若不是與唐高宗李治有了感情,說不定永遠都會在感業寺出家。武則天被李治重新帶回後宮,以高超的情商和手段斗敗王皇后蕭淑妃,成為了皇后。

公元660年,李治風疾發作,頭暈目眩,不能處理朝政,便讓武則天代為處理,從此武則天一發不可收,並且顯示出強大的政治能力。在這期間,武則天利用手中的權力,拉攏許多大臣,建立起自己的政治勢力,與李唐皇室分庭抗禮。

其中最重要的一個舉動就是遷都洛陽,實際上在武則天還沒有稱帝之前就已經開始為遷都洛陽而做準備。那麼武則天為什麼執意要把都城遷到洛陽呢?這裡面有幾個非常關鍵的政治原因,如果不遷都洛陽的話,她的皇位估計很難坐得穩。

擺脫李唐皇室的影響

唐高祖李淵建立唐朝開始,到武則天時期,已經度過了六十多年的時間,李唐皇室在長安根深蒂固。如果武則天不另起爐灶的話,即便當上了皇帝,也必然不能擺脫李唐皇室的影響。

權力對抗,處處掣肘,不但皇位坐不穩,還會進一步消耗大唐的國力。遷都到洛陽之後,在擺脫李唐皇室影響的同時,還能建立起新的政治體系,對於她的統治來說,利大於弊。

促進經濟的發展

在當時的環境之下,洛陽的經濟條件肯定要高於長安。在漢朝時,長安的農業經濟較為發達,但是到了漢朝以後,長安作為都城,人口倍增,統治機構臃腫,關中地區適合農耕的土地已經越來越少,因此糧食供應就成了統治階級必須考慮的重要問題。

那麼洛陽的優勢究竟在哪呢?實際上從隋代開始,洛陽就成為南北交通的中樞地區,為了更好地儲備糧食,隋朝在洛陽建立很多糧倉,比如洛口倉、回洛倉、子羅倉等等,洛陽憑藉交通之便,順理成章的成為隋朝物資的集中地,也解決了糧食供應不足的問題。

地理位置的優勢

事實上,早在隋煬帝時期,楊廣就已經意識到長安作為都城,漸漸失去了居中控天下的作用,因為長安的地理位置偏西。從隋朝開始,當時的政治中心和經濟重心已然開始向東部地區偏移。

如果想要很好地控制,唯一的辦法就是將都城往東部靠攏,這也就是隋煬帝楊廣不遺餘力修建東都洛陽的主要原因。武則天的政治眼光何其的獨到,焉能看不出其中的關節?所以說她的想法和策略基本上和隋煬帝吻合。

再者,洛陽有黃河邙山作為屏障,南有伊闕之險,西控崤函,東扼虎牢,中間為伊洛平原,控以三河,固以四塞,這些天然的屏障可以很好的拱衛洛陽。

客觀的評價,武則天的登基之路充滿了狠辣和血腥,但是她的功績也不能輕易抹滅,她發展科舉,重用寒門,經濟上減輕賦稅,軍事上穩定邊疆,可以稱得上一位優秀的女皇帝。遷都洛陽尤為彰顯其出色的政治眼光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