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世語君 中國報道世界語新聞 2022-05-10 18:06
國際世界語大會(Universala Kongreso de Esperanto, UK)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世界語活動,它始於1905年。國際大會的傳統已經持續了117年,除了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中斷,到2021年共舉辦了105屆,近兩年因疫情影響,大會改到線上舉辦。
在這105屆國際大會中,參加人數最少的一次是1915年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第11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僅有163人參加,當時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計劃在英國愛丁堡舉辦的大會臨時改到了舊金山。規模最大的國際大會則是1987年在波蘭華沙召開的第72屆國際世界語大會,正值世界語誕生百年紀念,共有來自73個國家的5946人參加,大會主題為“國際文化百年(Cent jaroj de internacia kulturo)”。
第72屆國際世界語大會,1987年
翻看國際大會的歷史,還能找到不少有趣的事實:英國和德國分別舉辦過9次和8次國際世界語大會,是舉辦UK最多的國家;維也納和哥本哈根是舉辦國際大會最多的城市,分別有四屆UK在這兩個城市召開過。而還有一些曾經舉辦過UK的國家,如今已經不在了,今天跟着世語君盤點一下!
克拉科夫大公國(1815-1918)
1912年,第8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在克拉科夫舉行。克拉科夫位於東歐,是著名古城,曾經是波蘭的首都(截至1609年),如今是波蘭僅次於華沙的第二大城市。不過在當時,該地的名號為“克拉科夫大公國”,“克拉科夫大公”則是屬於奧地利皇帝的頭銜。克拉科夫雖然是奧地利帝國(1867年後稱為奧匈帝國Aŭstrio-Hungario)的一部分,不過它也擁有自己的國旗、徽章和政府。
第8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參會者在克拉科夫中央廣場合影
18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葉,東歐版圖經歷了巨大的變動。18世紀末期,波蘭-立陶宛聯邦(Respubliko de Ambaŭ Nacioj)在奧地利、普魯士和俄羅斯的三次瓜分下亡國。在1815年召開的維也納會議上,克拉科夫自由市(Respubliko Krakovo/Libera Urbo Krakovo)成立,由俄、普、奧三國控制。1846年,克拉科夫爆發起義反對奧地利帝國,結果遭到鎮壓,克拉科夫自由市併入奧地利帝國,改稱克拉科夫大公國。直到1918年波蘭第二共和國建立,克拉科夫重回波蘭。
克拉科夫自由市(Respubliko Krakovo) 1815-1846(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世紀末的克拉科夫是一座文化、藝術中心,城市建設也走在前列。1901年,克拉科夫開通了自來水,1910至1915年間,市區配備了有軌電車。1912年是世界語創立25周年,一千名世界語者參加了在克拉科夫舉行的國際世界語大會。在這次大會上,柴門霍夫宣布,這是他站在世界語者前面,以“領袖和大師”(ĉefo kaj majstro)身份參加的最後一場大會,以後,如果他還能參加大會,只會站在世界語者之間。
柴門霍夫認為,一位長期存在的領袖,哪怕只有統一標識的性質,對於世界語事業也是一種很大的不便。從世界語誕生伊始,柴門霍夫就放棄了自己的支配權和所有權,世界語得以在“集體創造”的路徑下順利發展起來。1912年,經歷了一代人時間的發展,世界語生命力已經得到證明,柴門霍夫進而放棄了在世界語運動中的特殊身份。
1912年,格拉博夫斯基(前排右起第九位)、柴門霍夫(前排右起第八位)等人在克拉科夫的合影
軼聞
據德國工程師、世界語者Julius Glück的侄子描述,Glück在這次國際大會上見到了列寧。小編查閱列寧的生平,1912年他正好來到克拉科夫,並在當地的雅蓋隆大學圖書館進行研究,確實有參與當年國際世界語大會的可能性哦。
Julius Glück(1877-1942)
捷克斯洛伐克(1918-1992)
1914年8月,國際世界語大會原定在巴黎舉辦,但因為世界大戰的突然爆發而中止。1920年,戰後的第一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在荷蘭海牙舉辦,因為當時的國際形勢仍比較動蕩(爆發了波蘭-蘇俄戰爭),僅有408人蔘會。1921年,第13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在捷克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格舉辦,2561人參加。國際大會終於恢復元氣,甚至超越了一戰前的規模。
在這屆國際大會上,致力於社會主義和國際主義的世界無民族協會(Sennacieca Asocio Tutmonda,簡稱SAT)成立。國際聯盟、紅十字國際委員會等國際組織派出代表出席,時任國聯副秘書長的新渡戶稻造(Nitobe Inazo)在大會發表了演講,隨後他回到國聯做了關於世界語的報告。
大會舉辦地布拉格屬於新成立的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的中心,在其獨立之前受哈布斯堡王朝建立的奧地利帝國統治達300年之久,1867年奧地利帝國改組成奧匈帝國,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分別劃歸奧地利和匈牙利。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奧匈帝國兵敗解體,波希米亞、摩拉維亞及斯洛伐克等地區組成一個獨立的國家,名為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Respubliko de Ĉeĥoslovakio)。國家獨立後,捷克斯洛伐克的經濟發展迅速,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曾在世界上十大工業化國家中排名第七(僅次於美、蘇、德、英、法、意,高於日、波、土、西)。
1937年的捷克斯洛伐克 (圖片來源:德國萊比錫文獻學研究所 Bibliographisches Institut Leipzig)
1939年,納粹德國吞併整個捷克斯洛伐克,在其領土上成立了傀儡國。二戰結束後,捷克斯洛伐克成為親蘇聯的社會主義國家,在1960年改名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蘇東劇變後,捷克和斯洛伐克兩方由於日益擴大的經濟差距和民族矛盾最終分道揚鑣,經過議會表決,於1993年1月1日宣布正式解體為捷克共和國和斯洛伐克共和國兩個國家。
但澤自由市(1920-1939)
1927年,第19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在但澤舉辦,來自35個國家的905人參加。
當時的但澤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形成的一座自治城邦,名為但澤自由市(Libera Urbo Dancigo)。但澤因為貿易而繁榮,是一座重要的港口城市。但澤曾為波蘭領土,但經普魯士和德國上百年統治,德國人已佔當地人口多數,故有人認為應該繼續由德國統治。但在巴黎和會上,法國、美國、波蘭強烈反對但澤併入德國,而德國和英國反對但澤併入波蘭。各方為但澤的歸屬爭執不下,最終各方妥協,成立但澤自由市。
但澤自由市包括但澤市及其附近的城鎮、村莊和其他居民點,主要居民是德意志人。根據條約,這一地區將同一戰後的德國(魏瑪共和國)及新建立的波蘭第二共和國(戰間波蘭)保持分立,但它並非一個獨立國家。自由市處於國際聯盟的保護之下,與波蘭為關稅同盟關係。
1939年納粹德國佔領但澤,二戰結束後,但澤併入波蘭,改名格但斯克(Gdansko)。
1920 到 1939年的但澤(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1927年第19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合影
南斯拉夫(1918-2003)
國際世界語大會曾兩次在南斯拉夫舉辦,分別是1953年在薩格勒布(Zagrebo,現屬克羅地亞)的第38屆UK和1973年在貝爾格萊德(Beogrado,現屬塞爾維亞)的第58屆UK,各有1760人和1638人參加。
南斯拉夫(Jugoslavio)是東南歐國家,以從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的塞爾維亞族所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經兩次巴爾幹戰爭及第一次世界大戰,隨着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奧匈帝國的戰敗,塞爾維亞和附近的各南斯拉夫人地區合併,在1918年成立了君主制的南斯拉夫王國。1941年,軸心國入侵,佔領並分裂了南斯拉夫。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南斯拉夫王國改組為聯邦制的社會主義國家,稱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南斯拉夫的世界語運動非常活躍,薩格勒布、貝爾格萊德等地都是重要的世界語中心,國際軌道交通世界語聯盟的總部曾設於薩格勒布。南斯拉夫地區產生了一批有影響力的世界語作家、學者,如蒂博爾·塞凱伊(Tibor Sekelj,探險家、作家)、伊沃·拉佩納(Ivo Lapenna,法學家,曾任國際世協主席)、尼古拉·拉希奇(Nikola Rašić,社會學家)、西莫·米洛耶維奇(Simo Milojević,曾任國際世協總幹事、世界語學院院士)等。
1991年至1992年間,除了塞爾維亞和黑山之外的其他民族國家從南斯拉夫獨立,原聯邦政體也因此解體。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國在1992年重新組織成立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希望能夠成為原聯邦的繼承者。然而由於新邊界的劃分問題,導致了前南各國之間爆發了連續十年之久的內戰。
2003年南聯盟重組成為更為鬆散的邦聯,並易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Serbio kaj Montenegro,2003-2006),南斯拉夫也隨之成為歷史名詞。自2008年後,前南斯拉夫的領土共分裂出北馬其頓、塞爾維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等六個受聯合國承認的國家。
軼聞
德國曾先後八次舉辦國際世界語大會,不過卻換過四種“身份”。1908年,第4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在德意志帝國(Germana Imperiestra Regno)的德萊斯頓舉辦;1923年,第15屆國際世界語大會在魏瑪共和國(Vajmara Respubliko)的紐倫堡舉辦;1933年,第25屆國際大會在納粹德國(Nazia Germanio aŭ La Tria Regno)的科隆舉辦;1951、1958、1974、1985年國際大會在聯邦德國(西德)舉辦;1999年,統一後的聯邦德國(Federacia Respubliko Germanio)又再次舉辦了國際大會。
關於國際世界語大會,你還知道哪些值得分享的事實?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