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學森導師馮·卡門:82歲一生未娶,帶出3位中國弟子個個不簡單

帕薩迪娜是美國洛杉磯附近的一座小城,1963年,一個人在這裡的墓園被安葬。

送葬的隊伍排成了一條長龍,其中有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除了美國人歐洲人以外,還不乏中國人和日本人。

他們的身份也各不相同,有政府官員、軍方將領、學界大佬、商界名流等等。

那麼這位死者究竟是何方神聖,能讓這麼多來自四面八方的大人物送他最後一程呢?

原來他就是二十世紀美國著名的航天工程學家西奧多·馮·卡門,這樣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得到如此殊榮也就不足為奇了。

馮·卡門在美國地位十分崇高,比如美國空軍內部就有一種共識,二十世紀下半葉美國空軍能夠在全世界範圍內獨領風騷,其中馮·卡門做出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

正因為有了他發起的技術革新,才能讓美國空軍不斷進步,甚至海灣戰爭的勝利也是與此分不開的。

不過這樣一位美國科學家,也許他對美國有着很大的貢獻,但和我們中國有什麼關係呢?

原來馮·卡門和中國也有着不小的淵源,他曾為中國培養出三名優秀的科學家,可以說他也算是間接地為中國科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錢學森——馮·卡門最出名的弟子

說起馮·卡門的三名中國弟子,最負盛名的就是錢學森了。

錢老當年在美國學習工作的那段日子裡,確實得到了馮·卡門先生的許多幫助,這對他的研究有着很大的啟發。

錢學森和馮·卡門第一次相識是在上世紀30年代末,雖然此時錢學森已經是美國相當有名氣的火箭動力學家了,但和馮·卡門這個業內的泰山北斗相比,名望還是要差一些的。

不過錢學森出色的天賦還是打動了馮·卡門,他認為錢學森在火箭動力學方面就是一個罕見的天才,因此立刻將其收入門下。

因此,從20世紀30年代末到40年代,馮·卡門就開始和錢學森不斷合作,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事實上,馮·卡門與錢學森屬於一個亦師亦友的關係,雖然馮·卡門對錢學森也有着很多引導,但其中也有相當多的合作成分。

在幾年的時間內,他們共同署名在《航空科學》、《噴氣推進實驗室報告》、《應用力學》等雜誌上發表了不少學術論文,這在美國的學術界也被傳為佳話。

後來他們取得的成果更加顯著,在40年代初,他們發現在可壓縮的氣流中,飛機在亞音速飛行時飛行速度與記憶所受到的壓強之間有着一定的關係,最後推導出一條公式。

這條公式被稱為“卡門——錢學森公式”,這是一項非常重大的發現,足以讓空氣動力學的發展向前大幅邁進。

之所以說二人的關係的關係亦師亦友,正是因為如此,兩個人才能有非常高效的合作。

其實錢學森和馮·卡門在特長上有所不同,錢學森更擅長做實際研究以及理論分析等等。。

而馮·卡門則更擅長發散思維,他經常會提出一些非常有建設性的構想,並以此為基礎創建研究命題。

馮·卡門一生也帶過不少弟子,但在他看來從未有誰像錢學森一樣優秀,甚至他在晚年的回憶錄中有單獨一章就是介紹錢學森的,其中寫道:錢學森是我一生中最出色的學生。

這位偉大的科學家還有着寬廣的心胸,當錢學森功成名就,享譽世界後,他對外從來不會對外宣稱說是自己培養了錢學森,而是說他僅僅有一點引導作用,真正靠的還是錢學森自身的努力和出色的天賦。

甚至這馮·卡門還在接受記者採訪的時候誇獎強學森說:“並不是我慧眼識珠發現了錢學森,而是他發現了我,如果沒有他的實踐,我的一些設想也很難得到證實。”

這些話並不完全是謙虛,其中蘊含著對錢學森深深的認可,另外,這也表明馮·卡門為這名出色的學生感到驕傲。

另一方面,在錢學森回國一事上,馮·卡門也對他有不小的幫助。

新中國成立後,急需要一些在海外的科學家回國支援祖國建設,而錢學森就是第一選擇。

不過這件事遭到了美國的強烈阻撓,他們經過評估,認為錢學森是一名價值極高的火箭專家,絕不能放他回到中國,畢竟當時中國和美國在名義上還是敵對的。

為此,美國人將錢學森軟禁了起來,只要他一出門就會遭到聯邦調查局特工的盯梢,而且家裡經常會有警局來電話確認他的行蹤,讓錢學森不勝其煩。

另外,由於美國認為錢學森心向中國,已經成了不可信任的人,因此堅決不讓他再接觸尖端技術的研究,理由就是防止他泄密。

這樣一來,錢學森就只能被迫從事一些邊緣性的研究,這對於一位頂級科學家來說,實在是太殘酷了。

但是美國人不在乎,在他們看來,既然不能讓錢學森為美國效力,那乾脆就毀了他,反正不能讓他為中國效力。

這段時間是錢學森最難過的時候,對他來說不能進行科學研究就如同生活沒了色彩,人生也失去了意義,好在這時候馮·卡門伸出了援助之手。

雖然礙於規定,不可能直接讓錢學森參與他的研究項目,但至少可以間接地以普通學術交流為目的,和錢學森進行一些溝通,至少不讓他的專業荒廢掉。

在馮·卡門看來,雖然他已經加入了美國國籍,但是科學是無國界的,他這樣做是理所應當的。

後來中美雙方就朝鮮戰爭達成了協議,雙方停戰,而中國方面有不少美軍戰俘,這就成了重要籌碼。

美國內部也就是否要用錢學森交換戰俘一事展開了探討,也邀請一些學術界有名望的科學家進行諮詢。

馮·卡門自然也在其中,其實他也不捨得讓錢學森回中國,因為他曾在1945年去過一次中國,深知這個新生的國家底子實在太薄了,根本沒有什麼科研基礎,錢學森在中國可能很難發揮他的實力。

但另一方面,馮·卡門對錢學森的愛國熱情也表示深深的理解,最後他投了贊成票。

後來,當錢學森回到中國並成為兩彈一星的元勛後,他仍然沒有忘記馮·卡門對自己的幫助,多次公開表示自己能取得這樣的成就,離不開馮·卡門先生的指導。

雖然錢學森在離開美國後再也沒有和馮·卡門見面,但他始終沒有忘記這位前輩恩師對自己的關懷。

在六十年代馮·卡門去世時,錢學森也表示了深深的哀悼。

錢偉長是馮·卡門先生的另一位高足

錢偉長比錢學森年紀小一些,他最初是在清華大學讀了本科,後來趕上抗日戰爭爆發,他不願做亡國奴,於是便有了出國留學的打算,希望學成歸來後建設祖國。

1940年,錢偉長几經輾轉終於來到加拿大的多倫多大學留學。

這是多倫多大學首次接受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當時錢偉長先是辛祺教授學習應用數學

但是在學習中,辛祺教授發現錢偉長最擅長的是物理方面,而辛祺教授也對此有一定的研究,於是兩人產生了共鳴,決定開始合作。

後來他們共同完成了一篇名為“彈性板殼的統一內稟理論”的論文。

論文完成後,辛祺教授通過自己的關係,找了在學術界最具盛名的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的馮·卡門教授,請他來進行指正。

馮·卡門教授一下就對這篇文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他得知其中一位作者來自中國後,立刻聯想到另一位學生錢學森。

雖然此時錢偉長還不像錢學森一樣小有名氣,但他的天賦讓馮·卡門倍感喜愛,從此雙方建立下了不解之緣。

錢偉長在多倫多結束了三年的學習後,順利博士畢業了,這時候馮·卡門對他發出了邀請,希望他來加州理工學院跟隨自己學習。

這讓錢偉長信息異常,馮·卡門是航空航天界的泰山北斗,這是他早就仰慕已久的,現在自己的偶像要收自己為徒,他怎麼能不激動呢。

於是錢偉長就來到了加州理工大學,進入了馮·卡門的研究組。

錢偉長主要從事彈道計算和各種不同類型飛彈的空氣動力學設計。他通過反覆研究和計算,

首次提出人造衛星在軌道運行時由於能量消耗,每繞地球一周將降低高度具體數值的簡便計算方案。

這項研究成果震動了科學界,也讓錢偉長名聲大噪,成了美國航天界的一顆新星。

而就在這時,錢偉長又接受了一項重要的任務。

當時是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正進行地如火如荼。納粹德國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打擊下節節敗退。

為了挽救失敗的命運,納粹德國研製出一種全新的武器,被稱為V2火箭

這是導彈第一次出現在戰場上,雖然現在看來V2火箭有些原始了,跟當今的彈道導彈相比,無論威力還是精準度都要差不少,當時在當時,這種新式武器足以讓盟軍大為頭疼。

納粹德國當時的策略是以打擊英國為主,只要能讓英國投降,那樣就能收編英國海軍,從而阻止盟軍對蘇聯的援助。

為此,納粹德國準備了上千枚V2火箭,準備對英國首都倫敦進行毀滅性的打擊。

如果讓納粹德國的計劃得到實施,數百萬人口的倫敦將會成為人間地獄。

得到這條情報後,英國政府大感頭疼,可他們又沒有辦法進行有效的防備,這時聽說美國在這一領域取得了進展,因此就像美國尋求幫助。

在英國首相丘吉爾致電美國總統羅斯福後,美國政府也對這件事很重視,因為一旦英國遭了殃,以後美國也跑不了。

雖然現在V2火箭只能打一兩百公里,但是難保以後德國不會生產出更先進的火箭,到時候美國就要遭殃了。因此美國政府立刻召集相關人員探討對策。

在美國政府召集的專家中,馮·卡門教授是首屈一指的,不過他當時正在主持一個重要的研究項目,因此就推薦了自己的學生錢偉長。

可是美國軍方人員卻猶豫了,他一向看不起中國人,因此完全不相信錢偉長能解決問題。

但是馮·卡門卻笑着說:“你也許不相信他,但你總該相信我的眼光吧。看着吧,他會做地比你的預期更加出色。”

錢偉長在接到這項任務後也是倍感激動,他離開中國外出求學,為的就是學好技術以後對抗日本侵略者。

日軍的侵略行為讓他極度憤慨,如今能夠得到這個打擊法西斯的機會,他自然是一口答應。

很快,錢偉長就被秘密送到了倫敦。

當時納粹德國已經在進行火箭試射了,倫敦郊區已經遭到了打擊,這說明德國人正在調整位置,一旦他們確認目標,最終的打擊就會撲面而來,時間已經不多了。

因此錢偉長到達倫敦後一刻也沒有休息,而是立刻投入到緊張的工作中。

在經過實地勘測後,他發現德國的火箭基本都發射自歐洲西海岸,也就是英吉利海峽法國的海岸線上,而它們打擊的目標基本都落在倫敦東部。

這個現象引起了錢偉長的重視,德國人選擇的目標肯定是倫敦的工業區,但是倫敦主要工業區卻在北部而不是東部。

這說明納粹德國其實並不是不想打擊英國的工業,而是因為V2火箭射程非常有限,只能打到這裡。

根據這一點,錢偉長提出了一個針對性的部署,他建議英國軍方在倫敦市中心一帶製造一些被導彈擊中的假象,以此來蒙蔽德軍。

這樣一來,德軍很可能按原來的參數進行設置,因為他們會誤認為自己的火箭已經打到了倫敦市中心。

在英國採取了這項建議後,果然十分有效,德軍的許多導彈都浪費了,等他們意識到有些不對的時候,導彈都消耗地差不多了,倫敦成功度過了這次危機。

事後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對錢偉長表示了感謝,他不得不承認中國人很了不起。

戰爭結束後,錢偉長作為功臣在美國得到了許多讚譽,他也獲得了更大的成就。但是過了幾年後,他卻萌生了回國的念頭。

當初來留學,其根本目的還是回國效力,如今學有所成,是該兌現當初諾言的時候了。

當錢偉長把自己的想法告訴馮·卡門後,對方也感到非常惋惜,如今錢學森已經走了,錢偉長就成了自己最出色的學生,馮·卡門很捨不得他離開美國。

但是對於錢偉長的愛國熱情,馮·卡門也表示理解,而且錢偉長家中還有從沒見過他的女兒,他是非常挂念的,於情於理也應該讓他回去。

錢偉長回國後,繼續在科研領域發光發熱,他晚年還主導對上海大學進行改革,受到了很多好評。

在自傳中,錢偉長提到,自己的成就離不開馮·卡門的指導,他對自己的老師始終非常懷念。

郭永懷是馮·卡門最後一位來自中國的高徒

郭永懷是和錢偉長同一批出國留學的學生,二人一起在多倫多大學學習,也同樣得到了馮·卡門的欣賞。

不過和錢偉長不一樣的是,郭永懷沒有在多倫多大學讀完博士,而是在1941年就動身前往加州理工大學,投入了馮·卡門教授的門下。

也就是說,郭永懷的碩士和博士學位都是在加州理工大學完成的。

在郭永懷剛見到馮·卡門的時候,他就給對方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

當時郭永懷提出自己想要進行飛機在超聲速飛行時發生不穩定現象的研究,這讓馮·卡門有些不解。

他認為當時的飛機都是螺旋槳為主,速度並不快,而噴氣式飛機也剛剛起步不久,遠沒達到超聲速,在客觀條件還不成熟的情況下就選擇這麼超前的研究項目,這有些不切實際了。

因此,他問郭永懷為何要選擇這個項目。

郭永懷回答說:“我在出國前目睹了日軍的殘酷侵略,因此想要幫助中國發展出一支先進的空軍打敗侵略者。”

馮·卡門嘆了口氣:“我曾去過中國,也訪問過那裡最好的學府清華大學,但恕我直言,即使是清華大學,技術儲備也太薄弱了,國民政府想組建空軍,他們差的太遠了。”

可是郭永懷卻堅定地說:“正因為如此,我才要努力,以後用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建設我的國家。”

這時候馮·卡門已經明白,這個學生以後是肯定要回去的,他不會留在美國。而郭永懷心裡也明白,自己說得這麼直白,馮·卡門教授可能不會收下自己了。

但沒想到馮·卡門卻說:“你並不是我第一個中國學生,一會我帶你到研究室去,在那裡你就會見到他了,他叫錢學森,我會讓他帶你熟悉一下環境的。”

郭永懷沒想到對方竟然接受了自己,他喜出望外。

就這樣,在加州理工大學,郭永懷認識了錢學森,錢學森對這位師弟非常照顧,兩人都為對方的才華所折服,於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馮·卡門認為郭永懷和錢學森不一樣,他是個很具有開創新精神的科研工作者,他適合單獨領導研究小組。

這時候正好馮·卡門的一個學生威廉希爾斯教授在美國康奈爾大學創辦了航空工程研究院,因此馮·卡門建議郭永懷去那邊任教,順便開辦自己的研究組。

不得不說馮·卡門教授眼光確實非常出色,郭永懷在康奈爾大學任教兩年後,開辦了自己的研究項目。

他這個項目的主要目的就是為解決跨聲速氣體動力學的難題,在他的領導下,研究組取得了成功,1949年奇異攝動理論問世,在各個領域中都得到了應用。此後郭永懷的大名傳遍了世界。

科學是無國界的,但科學家卻有自己的國籍,新中國成立後,郭永懷也積極準備回國。

可惜的是郭永懷和他的師兄錢學森一樣,在申請回國的時候也遭到了美國政府的阻撓,最後也是靠着馮·卡門教授的幫助,他終於在五十年代回到了中國。

回國後,郭永懷和錢學森不僅保持着當年一同求學時候的友誼,他們也開始了新的合作。

1958年,郭永懷先生與錢學森先生等負責籌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力學和力學工程系、化學物理系,並出任化學物理系首任系主任。

後來,郭永懷為我國原子彈研製事業立下了汗馬功勞,也成為兩彈一星的元勛之一。

不過遺憾的是,就在原子彈成功試爆後沒多久,著名愛國科學家郭永懷就因為飛機失事犧牲了。

多年後提到這件事,錢學森依然表示非常惋惜,在他看來,當初在馮·卡門教授那裡學習的時候,郭永懷就顯示出不遜色於自己的天賦。

可惜天妒英才,這麼優秀的科學家不到六十歲就去世了。如果不是因為這次空難,或許他能取得的成就不會遜色於錢學森。

錢學森、錢偉長和郭永懷都是新中國偉大的科學家,他們為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且他們又都是馮·卡門教授培養出的英才。

馮·卡門教授的一生是偉大的,他不僅自己作出了偉大的成就,還以育才為長,這樣一名科學巨匠,真是怎麼讚譽都不為過。

然而馮·卡門教授一生把所有精力都鋪在科研上,對個人問題卻絲毫沒有關注,這就導致他終生的是獨身一人,而沒有娶妻生子。

或許這是一個遺憾,但對於馮·卡門教授這樣一位視科研如生命的人來說,他應該是不會後悔的。

馮·卡門教授桃李滿天下,他培養出這麼多優秀的科研人才,他永遠不會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