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來,一直沒有很權威的說法。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天要下雨,糧要解營”的訛傳嗎?
▲▲因偉人引用而婦孺皆知
1971年9月13日,林彪乘飛機叛逃。馬上就要飛出國境線了,周恩來總理請示毛主席,是否要攔截林彪的飛機,毛澤東鎮定地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他去吧。”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用來比喻必然發生、無法阻擋的事情。
這句民間諺語,因毛主席曾經引用而婦孺皆知,但這句話的由來,一直沒有很權威說法。
“娘要嫁人”里的“娘”,是指“親娘(母親)”,還是“姑娘”?也沒有定論。
還有人認為,“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天要下雨,糧要解營”的訛傳。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毛主席引用的這句民諺出處在哪?據說有關文獻部門查了好長時間沒查到,甚至到了毛主席的湖南老家調查,當地老百姓說他們那沒有這句俗語。
▲▲典出何處?
後來,人們從毛主席看過的書里找,分析出自《何典》。
幾家權威媒體刊發的文章提及此事。
《新華日報》刊發、人民網轉載的《毛澤東,一個偉大的“ 讀書人”》(作者為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研究員陳晉),《黨史博覽》刊發、人民網轉載的《毛澤東向兒子推薦過的奇書<何典>》(作者胡長明)等文章,均寫明“娘要嫁人”出處是《何典》這本書。
《何典》是清朝乾隆、嘉慶年間,上海才子張南庄用吳方言所著的諷刺性滑稽體章回小說。
毛澤東最晚是在1941年就讀了《何典》,那時他曾託人為遠在莫斯科的兩個兒子從中國帶去一些書,其中就有《何典》。
據書籍《汪東興回憶:毛澤東與林彪反革命集團的鬥爭》(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2010):1971年7月底,毛澤東向中央政治局推薦了一本晚清小說《何典》,特別指出了書中四句話:“說嘴郎中無好葯,死病無葯醫,葯醫不死病,一雙空手見閻王。”
湖廣漁夫仔細查對了下,《何典》里並沒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原話,只是有個相關的寡婦執意再嫁的故事。
原文——
六事鬼道:“說便去說,只不知令弟主意若何?”
雌鬼道:“這個不必費心。老話頭:頭嫁由親,二嫁由身。我既定了老主意,他也不能阻擋我。”六事鬼吃完酒,謝別起身。
此段的意思是說,寡婦雌鬼要嫁人,找街坊六事鬼來商量,六事鬼說不知寡婦的親弟弟是否會同意,雌鬼回道“老話說得好,頭嫁由親,二嫁由身,弟弟不能阻擋”。
頭嫁由親,二嫁由身:女子第一次嫁人由父母說了算,但第二次再嫁自己說了算。
後來雌鬼弟弟果然來干預此事,說:“即使要再嫁,也該揀個梁上君子,怎麼想嫁那劉莽賊?”
雌鬼回道:“世間掉老婆左嫁人的也太多甚廣,那裡都揀着了梁上君子?這是我自己情願,不要你管閑賬。”
《何典》中寡婦再嫁,顧忌的只是親弟弟(小孩舅舅),並不是自己親兒子。寡婦雌鬼有個兒子,但尚處在不醒事的孩童年齡,不存在干預母親的問題。
《何典》中這個改嫁故事,及提到的“頭嫁由親,二嫁由身”老話,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出典之處嗎?
感覺跳躍好大,至少不是直接出處。
▲▲清代《吳下諺聯》有收錄
從目前專家所作考證看,真正記有“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這句民諺的古籍,是清代王有光的《吳下諺聯》。
《吳下諺聯》卷二云:“天要落雨,娘要嫁人:天,純陽無陰,要落雨則陽求陰也;娘,孤陰無陽,要嫁人則陰求陽也。如矢赴的,如漿點腐,其理如是,其勢如是。”
吳下,泛指江浙吳地。
下雨,吳語及南方方言表達為“落雨”。
《吳下諺聯》四卷,為清嘉慶二十五年庚辰老鐵山房原版、同治十二年癸酉作者後人補刊本。成書年代與《何典》差不多。
從《吳下諺聯》我們可知,這是個江浙吳語區清代嘉慶年間就有的民諺。
▲▲一個不靠譜的民間傳說
關於“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由來,網上流傳一個民間傳說。
說是古代有位母親,多年守寡,把兒子朱耀宗撫養成人。朱耀宗天生聰慧,在恩師張文舉培養下學業優秀,進京趕考中了狀元。皇上見他一表人才,便將他招為駙馬。朱耀宗新貴還鄉,臨行前,奏明皇上為母親樹立貞節牌坊。
朱耀宗不知,母親對朱耀宗的恩師張文舉早有愛慕之情,兩人約定待朱耀宗成家立業後結婚。
當朱耀宗回鄉說起樹立貞節牌坊一事時,朱母就說出了要改嫁張文舉的心思。朱耀宗認為母親改嫁不妥,因為立貞節牌坊一事已經得到了皇帝恩准。
母子倆爭執不下。朱母不由長嘆一聲“那就聽天由命吧”,提出打賭看天意。如果明天繼續天晴,母不改嫁;如果明天下雨,那兒子就不要再阻攔了。
看到當時天氣晴好,朱耀宗點頭同意了。誰知當夜陰雲密布,天明後又下起大暴雨。
朱母對兒子說:“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天意不可違!”
這個故事均是當代報刊及網站在刊發轉發,沒有任何早期文獻記錄,故事本身編造痕迹太濃,也沒有明確的年代與地域,不足為信。
▲▲“娘”字有多個含義
說起“娘”,我們習慣認為指“老娘”(母親)。
其實,在古代,娘和孃,本來是兩個字。孃用於指母親。“娘”一般指年青女子,多指少女,後來又指母親,代替了“孃”。
這種稱呼的輩份顛倒並不奇怪。古代“爺'指父輩,如《木蘭辭》中的“阿爺”。
日語中,“娘”這個詞的意思是“女兒”,可能保留了中國古代唐宋時期漢語原意。
在當今,一些口頭詞語中,“娘”仍保留了年輕女子的意思,如姑娘。
新版《現代漢語詞典》,對“娘”的釋義有三:
1.口語,母親,爹娘,親娘。
2.稱長一輩或年長的已婚婦女,大娘,嬸娘。
3.年輕婦女。漁娘,新娘。
總之,“娘”既指母親、長輩,也指年輕婦女。
一些地方方言中,“娘”有年輕女子的意思。如現今湖北襄陽方言“娘娃”,指“未婚小女孩”;浙江寧波方言管女孩為“小娘”。
正是因為“娘”指女孩,所以古代民間給女孩取名可用“娘”字。如明代小說《三言二拍》中的杜十娘,只十多歲,卻起了個“十娘”小名。明代還有個戲曲人物,叫杜麗娘。
▲▲“娘要嫁人”之“娘”,指“姑娘”更合理?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娘”指母親,或指女兒,均可以有“無可奈何卻不應阻攔”之意思,但兩者內涵不完全一樣,前者強調“無可奈何”,後者強調“理應如此”。
在古代,姑娘嫁人是必然的,男大婚姻,女大當嫁,這是個“陰陽相求”的自然法則或發展規律,正像“天要下雨”一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但古代寡婦再嫁並不是必然的,可嫁可不嫁。特別是明清時期,雖不禁止寡婦再嫁,但提倡婦女守節,朝廷出台賦稅照顧、立貞潔牌坊、上縣誌史書等政策,鼓勵寡婦守節。
前面說的那個狀元郎與寡母的傳說典故,強調的是上天安排的“運氣”,而非必然性。正好天下雨了,上天允了,就不要再阻攔了。
回到《吳下諺聯》中的解釋:“天,純陽無陰,要落雨則陽求陰也;娘,孤陰無陽,要嫁人則陰求陽也。如矢赴的,如漿點腐,其理如是,其勢如是。”
該書從陽求陰、陰求陽角度,解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必然性。這裡的“娘”應是指姑娘。老天睛久了要下雨,女兒長大了要嫁人,這是必然的,“其理如是,其勢如是”。
相類似的諺語有:樹大分椏,兒大分家。
▲▲“娘要嫁人”是“糧要解營”之訛傳?
就算是“娘”指姑娘,但下雨與嫁人,是不相干的兩個事,扯在一起實在勉強。本來有老話“男大婚姻,女大當嫁”已經說得很明白、很深刻了,何必來個“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有人提出這其實是以訛傳論,最初諺語是“天要下雨,糧要解營”,本是一句軍中諺語。意思很明確,天要下雨了,快把糧草押解到營房之中。
“糧要解營”,後來方言讀成了“娘要嫁人”。
(本文配圖,均來自網絡)
鉤沉鄉愁民俗,聚焦城鄉共榮
點“關注”,看湖廣漁夫趣說雜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