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外孫女孔東梅,最像毛主席的孩子,曾因家庭困難向中央求助

在毛主席的後人里,與他樣貌最相似的不是他的兒子和女兒,反而是沒見過面的外孫女孔東梅。

除了面容頗為相似,孔東梅下巴上的那顆痣,更讓她神似自己的外公毛主席。

在毛主席的一眾後人里,孔東梅也是最為特立獨行的一個。不同的場合,她都能展現出不同的自己。

派對晚會上,她是一位戴着古奇手錶,穿普拉達的時尚女性;坐在自己開辦的菊香書屋里,她是一位斯斯文文的女企業家。

低調、時尚,與外公毛主席神似,是採訪過她的記者對她最常用的形容。

每次採訪當談及毛主席時,孔東梅都會說:“沒有機會見外公一面,是我最大的遺憾。”

父輩的愛情

1909年,賀子珍出生於江西永新縣,17歲的她就已經成為了共產黨員,與自己的哥哥賀敏學、妹妹賀怡被人們稱為“永新三賀”。

1927年8月,隨着江西永新暴動隊伍,18歲的賀子珍第一次來到了井岡山,兩個月以後,時年34歲的毛主席帶領着秋收起義的余部不遠千里也來到了井岡山。

在萬山叢中,毛主席見到了被人叫作“永新一枝花”的賀子珍。因為工作上兩人慢慢有了交集,一年以後,毛主席與賀子珍在井岡山結了婚,開始了十年的婚姻生活。

提及外公外婆,孔東梅說過:“這十年,是中國革命最為艱苦的歲月,是外公政治生涯最為艱難的時期,卻是外婆一生中最燦爛的年華。”

在艱苦的戰爭年代,毛主席與賀子珍前前後後育有6個孩子,但是在顛沛流離的長征路上,在硝煙瀰漫的戰火里,唯一活下來的孩子就是孔東梅的母親,李敏。

因為在陝北時,毛主席曾經化名“李得勝”,他給女兒取名時,取自論語里的“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深切的父愛,全都凝聚在這個名字里。

1959年,在北大讀大學的李敏,決定和青梅竹馬的孔令華結婚。

孔令華是炮兵副司令員孔從洲的兒子,他和李敏在中學時期就是同學,兩個人對彼此十分了解,情投意合。

相比於後來毛主席不曾參加小女兒李訥的那場倉促的婚禮,毛主席對大女兒的婚事十分滿意。毛主席一再要求必須等自己到場,婚禮才能舉行,原本7月份就該結婚的兩人,硬是將婚禮推遲了一個多月,8月底才在中南海的頤年堂中舉辦了婚禮。

婚後,李敏和丈夫孔令華就居住在中南海,一年以後,兩人就生下了愛情的結晶,也就是孔東梅的哥哥孔繼寧。

對於自己的大外孫,毛主席十分喜歡,經常在工作之餘會抱抱這個孩子。由於一些特殊的原因,李敏考慮再三,決定搬出中南海。

聽到女兒的打算,毛主席也沒有阻攔,只是有些感慨地說道:“手心手背都是肉啊!”

特立獨行的外孫女

1964年,李敏夫婦搬進了兵馬司衚衕的一間普通民房,開始過上了真正意義上的平民生活。

孔東梅就是在這時候出生的,但在她出生前,險些被李敏夫婦打掉。

因為當年中國各方面都會比較艱難,上至毛主席,下至老百姓日子都很難過,1972年,發現自己再次懷孕的李敏內心十分糾結,她不知道該不該生下這個孩子。

李敏猶豫還是向父親詢問了意見,聽聞此事以後,毛主席十分堅定地說:“生活再困難,這個孩子也是應該要的。”

聽到父親的話,李敏這才堅定了決心,在最困難的時候生下了自己的女兒、毛主席唯一的外孫女。

孩子出生時,因為毛主席年事已高,並沒有能見到自己的外公,李敏拿着女兒的照片給毛主席看,希望父親能給孩子取個名字。

看着手裡小娃娃的照片,毛主席取了自己名字中的一個“東”字,再用自己最鍾愛的梅花,給外孫女取名,孔東梅。

孔東梅作為毛主席唯一的外孫女,在背負着這個名字的同時,也時刻面臨著外界的壓力。在她的成長歲月中,有很長一段時間,毛主席外孫女的身份讓她感到迷茫。

6歲之前的孔東梅一直和外婆賀子珍住在上海,因為身份特殊,兒童時期的孔東梅享受着比較優渥的生活。

那時候她能吃冰棍,能看外國動畫片,還能到海邊度假,“我很想叫她們到外婆家玩,但知道肯定不被允許,而我也不能在外面跟她們一起玩......”

對一個小孩子來說,這些都沒有與同齡人一起跳皮筋對她的吸引力大。

孔東梅並不在乎自己的外公是什麼身份,唯一讓她感到有些不同的是,在1976年9月9日,4歲的孔東梅感到周圍的所有人都變得十分悲痛,長大後她在知道,在那天,中國人民的領袖毛主席離世了。

6歲那年,孔東梅被父母接回了北京。毛主席家家風向來嚴格,李敏夫婦也教育女兒,不要隨意向別人提自己的身世,尤其是不要拿毛主席外孫女的身份來炫耀。

但是孔東梅從面容上就不是一個能隱藏身份的人,她右下巴上的那顆痣,簡直就是毛主席的翻版,再加上各種小道消息的傳播,從小她都能聽到有人背後議論:“你知道她的外公是誰嗎?”

無論孔東梅做什麼事,做得好別人會覺得理所當然,“她可是毛主席的外孫女!”,做得稍有不好,她又會給自己極大的心理壓力,生怕給外公丟人。

她迫不及待地想長大,想逃離這個滿是熟知她家庭背景的環境,擺脫頭上那頂耀眼的“光環”。

在孔東梅的童年記憶里,小時候生活的院子非常大,還有一座假山,她還和外婆在花園裡種了4棵橘子樹,每年都能摘橘子吃,除此之外還有桃樹、枸杞等等。

“每當想起那個院子,我都會想起外婆坐在椅子上,一支一支地抽着煙,看着遠方好像在沉思什麼。”孔東梅充滿懷念地說。

如果說在上海的日子還算富裕,那回到北京後的生活可以說是貧困交加。在特殊時期,她的父親沒有工資拿,一家4口全靠母親李敏每個月五六十塊錢的工資生活。

每天清晨,李敏需要趕在上班前買好菜,中午下班後回家做飯,孔東梅自6歲後很少穿過新衣服,都是哥哥穿舊了以後,媽媽改小了給她接着穿。

跟很多孩子一樣,孔東梅很早就學會了做飯,做簡單的衣服,幫助家裡收拾家務。閑暇之餘,受母親的影響,她對文學情有獨鍾,天生對油墨紙張感興趣。

除了繼承了外公標誌性的痣,孔東梅似乎也從毛主席那裡繼承了他的文學天賦。在大學時期,孔東梅考上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英美文學專業,主修的是英語。

那時候,她夢想的生活就是開一家書店,在午後的黃昏,讀着海明威、喝杯咖啡,最好再養只貓。

1996年,大學畢業的孔東梅進入了剛剛創辦的泰康人壽保險工公司,負責行政工作,其實就是端茶倒水,從打雜做起。

在公司初創時期,她幾乎在所有部門都有過任職的經歷,提到這段剛出社會的職業生涯,孔東梅感慨道:“隨着泰康人壽變成幾十萬名員工的大企業,我也經歷了脫胎換骨的變化。”

在1999年,孔東梅的父親突然去世,母親本來身體就不好,一受刺激一病不起,哥哥孔繼寧因為工作需要遠赴海外,一夜之間,年齡最小的孔東梅必須要成為家裡的頂樑柱。

然而父親的後事花費了家裡不少的積蓄,母親的醫療費就是一個她承受不了的重擔。

在最困難的時候,孔東梅抱着豁出去的想法,人生中第一次以毛主席外孫女的身份,向中央寫了一封求助信。

中央收到信後,許多老同志這才了解了孔家的近況,紛紛感慨:“毛主席的家風真的是嚴格啊!”

在中央的幫助下,困擾這個家庭多年的,李敏的治療費用、孔家的住房問題這才得以解決,短短一年時間,孔東梅已經漸漸成熟。

在中央解決了孔東梅的後顧之憂以後,在母親的支持下,早已決定出國留學的孔東梅終於做足了準備。

她拖着4個大行李箱,獨自一人來到美國,在打工賺錢的同時,一邊聯繫學校,繼續完成學業。在去美國時,她的箱子里除了衣服、被褥以外,甚至還裝着晾衣架等各種生活用品,只是為了省錢。

雖然獨自一人在國外舉目無親,但對於孔東梅來說,她反而十分開心:“再沒有人關心你是誰,你的父母是什麼人,你的外祖父是誰誰誰。”

發展事業,認清自己

在美國讀書時孔東梅發現,西方年輕一代都接受了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他們不僅深知歷屆總統的經歷,每年還會對過世的總統憑弔。

電影院里,《辛德勒的名單》、《拯救大兵瑞恩》等愛國、反戰題材的電影上座率都非常高,這讓孔東梅不禁沉思:“我們的紅色經典文化是否也需要換些形式,才能讓年輕人發自內心的接受和喜歡?”

到美國留學一年以後,孔東梅收到了母親寫的《我的父親毛澤東》一書,裡面記錄了李敏和賀子珍在蘇聯的生活。

讀完書中的內容,孔東梅久久不能平靜,雖然小時候是聽着這些故事長大的,但有些細節還是第一次從書中看到,這讓孔東梅始終難以平復。

一個又一個深藏心間的疑問冒了出來:

“為什麼外婆要離開外公遠走他鄉?為什麼她這麼多年孤身一人?為什麼她一直不能去見外公?為什麼平常人家很簡單的事,在我們家就是不能做?”

這些疑問其實就是孔東梅一直想要擺脫自己身份的緣由,在讀完母親所寫的書後,她終於下定決心,決定回國追尋、看清自己的血脈和家族。

一直想要掙脫血脈束縛的孔東梅怎麼也沒想到,這竟然成了她事業的起點。

認清方向以後,孔東梅彷彿就有了種使命感,畢業典禮結束的第二天,她就迅速收拾行李回了國。

經過對母親和外婆的簡單採訪,又去了外公生前去過的和戰鬥過的地方,孔東梅確定了自己的目標:讓“紅色經典”有個性。

孔東梅不想重複別人描述過的東西,她想從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外公,最終呈現出一個人性化的毛主席,她也希望能從一個新的角度來闡述過去的歷史。

孔東梅第一站首先和母親來到了井岡山和毛主席的故鄉韶山,開始從頭真正深入了解外公和外婆人生波瀾壯闊,還有母親李敏在那個特殊年代的艱難成長。

途中,孔東梅不止一次地聽父親提起:“你媽小時候沒有過過一天的好日子。”

孔東梅一邊走訪,一邊寫書,在2001年,她註冊成立了北京東潤菊香書屋有限公司,開始推廣和傳播“紅色經典”。

孔東梅策劃的一系列經典展覽,其中一場《領袖家風》展覽曾經轟動北京。200多張照片,數十件文物,毛主席的家人的留影、家屬和生活用品,其中包括毛主席當年用過的犁、楊開慧用過的鐘等等,最令人感動的,是毛主席用過的一條打了54個補丁的毛巾。

這次巡迴展覽十分成功,每天都有上萬人前來參觀,許多人從中看到了一個不一樣的,更人性化的毛主席,讓人熱淚盈眶。

在此之後,孔東梅接連出了三本書,《翻開我家老影集》、《聽外婆講那過去的事情》、《改變世界的日子》,在寫作中,她對自己的外公、外婆、母親和整個家族才有了深刻的了解。

“外公給我的最大影響就是一種執著、百折不撓的精神——堅定自己的理想, 堅定自己的人生道路, 不要因為一些小的挫折而放棄。”

在三本書中,《改變世界的日子》是孔東梅和毛主席的表侄孫女王海容共同探討而成,在毛主席逝世後的30年里,王海容從沒接受過任何採訪,也從沒發過文章和回憶錄。

兩人的這次深入交流,王海容終於披露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獨家秘聞,具有很高的閱讀價值。在三本書中,她花費精力最多的是《聽外婆講那過去的事情》一書,這不僅是為外婆寫的,更是寫給她自己的。

“只有把我了解到的都寫出來,我才能得到釋放。”孔東梅這麼說道。

這是三本書以後,孔東梅立刻着手投入一本叫作《毛澤東箴言》的書,它有些類似於《毛澤東語錄》。

孔東梅組織了一個小組,耗時6年的時間,從《毛選》和各種文集中精選出360條語錄,把其中那些政治化的東西去掉,留下的都是些放之四海而皆準,對年輕人也會有所啟迪的經典話語,稱得上是“字字金光”。

在完成自己事業的過程中,孔東梅徹底達成了與自己的和解,她也找到了自己人生的意義。

當孔東梅作為“第一個訪台的毛澤東的親屬”,面對記者提出的,你如何看待自己毛主席外孫女的身份時,她只是淡淡地說:“我首先是我自己。”

“公主”的愛情

雖然孔東梅在事業上取得了不小的成績,也徹底放下了心結,但外人對她身份的看法卻始終根深蒂固,在一次採訪中,有記者問了一個略微敏感的問題:“有人追你么?你心目中的另一半的標準是什麼?”

孔東梅一聽,有些無奈的咧嘴微笑,開口道:“許多人一知道我是毛澤東的孫女,就沒有下文了。”

孔東梅頓了頓,接著說:“所以,追我的男人膽子一定要大。我不算是個傳統女性,會在家相夫教子,所以雙方三觀一定要一致。我喜歡有思想、有閱歷、有內涵的人,外表還是其次。”

就這樣,一直到2011年底,孔東梅才解決了婚姻大事,她與泰康人壽董事長陳東升喜結良緣。

兩人相識多年,都被對方的學識和內涵所吸引,終於修成了正果。2012年9月30日,孔東梅與母親、丈夫一行人來到了井岡山這個父輩生活、戰鬥過的地方,再次接受革命傳統的教育。

兼濟天下

2015年,孔東梅成立了東潤公益基金會。

“東”取自毛澤東的東,“潤”取自毛澤東的字“潤之”。這個基金會不僅僅是孔東梅為了緬懷外公,也是為了幫助更多貧苦百姓。

短短4年時間裡,基金會就為貧困地區的孩子提供了1500萬元的教育扶貧基金。而在新冠肺炎席捲而來的2020年,孔東梅也帶領着基金會出錢出力。

從2月初到3月,一個月的時間,東潤基金不間斷為武漢提供了12次經濟援助,捐助資金從500萬元一路追加到4500萬元。

這種雷厲風行、敢為天下先的作風,正是來自於偉人的家風,孔東梅真不愧為毛主席的後代!




參考資料:

徐梅《找回普通人的日子——專訪孔東梅》

劉暢《毛澤東外孫女孔東梅__798里的時尚女老闆》

烈日《孔東梅:讓“紅色經典”有個性》

李蕊娟《孔東梅:“紅色新名媛”的別樣人生》

劉暢、崔瑾月《毛澤東家三代女性的百年傳奇——毛澤東外孫女孔東梅回憶實錄》

欣然、孔東梅《孔東梅:追我的男人膽子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