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是本書,每翻開一頁,總能品讀出些什麼,進而想到現在。
事情發生在周赧王七年(癸丑,公元前308年)。
秦武王派甘茂出使魏國,打算與魏王約定共同進攻韓國宜陽。魏國聽從了甘茂的計策,但甘茂卻讓他的助手向壽回報秦王,希望秦王不要攻打宜陽。
秦武王不解,在息壤迎接甘茂時,向其詢問原因。
甘茂解釋到:宜陽雖然是個縣,但它的規模、百姓數量其實算得上是郡級別的。這說明宜陽並不是一個可以輕鬆攻破的地方。發兵攻打遠在千里的宜陽,除了要面臨地勢的險隘,更重要的是君王與將帥之間很容易產生信任問題,從而動搖軍心。
甘茂 |《大秦帝國》中的形象
為什麼這麼說呢?
甘茂向秦武王舉了兩個例子。
- 曾參殺人
魯國有個和曾參同名同姓的人殺了人。有個鄰居聽說了就跑來告訴曾參的母親,曾參的母親聽了之後依舊在織布,泰然自若。等到先後來了三個人告訴她同樣的事情,慈祥的母親也相信她兒子曾參殺了人,扔下了機杼,跳牆逃走了。
- 樂羊攻打中山國
當年魏文侯任命樂羊為大將進攻中山國,打了三年才攻下。回來論功行賞時,魏文侯命令主管文書的官吏把群臣進諫指控樂羊的書信拿出來,足足有一筐之多。樂羊看後,一再叩頭行禮說:“這不是我的功勞,實在要歸功於大王的信任啊!”(“此非臣之功,君之力也!”)
甘茂總結到:自己的賢良比不上曾參,大王對自己的信任也不如曾參的母親,猜忌自己的人也遠不止三個人,恐怕到時候大王也會扔下機杼。再說自己只是個寄居在秦國的外籍人,樗(音同初)里子、公孫等人如果拿韓國的事情攻擊我,大王一定會聽信他們。到時候攻打宜陽的計策就前功盡棄,大王背棄和魏王的約定,自己也會受到韓國人的怨恨。
秦武王聽後,和甘茂在息壤立下誓言,起誓不會讓別人的進諫干擾到進攻宜陽的策略。
於是,甘茂率兵攻打宜陽,過了五個月還沒有攻克。樗里子、公孫果然爭相向秦王進諫指責甘茂。秦王便派人去召回甘茂,想要罷兵。甘茂只說:“息壤還在當初那個地方。”秦武王恍然大悟,想起了當年息壤之約,便派出更多兵力協助甘茂,終於攻陷了宜陽。
同樣,秦國能夠攻陷宜陽,既少不了甘茂在前線的指揮,也離不開秦王對甘茂的信任支持。相比於甘茂和將士們在前線的英勇作戰,秦王信守了和甘茂的息壤誓言更為重要。假如秦王聽信了樗里子和公孫等人的指責,選擇罷兵回國,即使甘茂的才能再大,將士們的決心再強,宜陽也萬不會攻克下來。
這恰恰反映了如今職場上一個無形的、決定成敗走向的關鍵因素——信任。
市面上、網絡上有很多勵志文,告訴職場人應該如何獲得他人的信任。但我們從秦武王和甘茂的故事裡看出,信任很容易被外部因素影響,而且對於某個決策的成敗,領導者往往更為重要。所以,我們這裡說的信任是從領導者或決策者的角度來看。
其一,領導者或者決策者對任用之人的信任。
當初魏文侯對待指責樂羊的進諫信,保持了用人不疑的態度,即使樂羊用了三年才完成使命,但魏文侯沒有拋棄信任,這才能成功攻下中山國。
其二,領導者或決策者對自己所作決策的信任。
當初秦武王能夠攻陷宜陽,一方面是信守了和甘茂的息壤之約,沒有因為旁人對甘茂的指責而選擇退兵;另一方面,秦武王也是堅持了自己的決策,因為當初決定攻打宜陽的他。如果他在看到甘茂五個月還沒有攻克宜陽時,覺得自己的決策是失敗的,不管有沒有指責甘茂,他都會選擇罷兵。所以,有時候需要堅持和信任的,反而更應該是決策者自己。
當然,信任是雙向的。
甘茂對秦武王的信任就要從他的忠誠體現出來,當初甘茂敢於和秦武王立下息壤誓言,先決條件是他對秦王的忠誠。缺少這份忠誠,他帶領的軍隊是脆弱、沒有韌性的。別說五個月,可能一兩個月沒有攻破宜陽,他自己就放棄了。
不光是職場,我們的生活同樣需要信任。不過現在詐騙的事情頻頻發生,讓我們更加相信“人心隔肚皮”,要先把自己保護好。信任,似乎變得有些愚蠢和奢侈。
信任是把雙刃劍。
有時候我們選擇信任,卻被對方暗地裡“捅了刀子”,讓人心寒;但當我們被別人信任時,會像冬日裡的陽光,讓我們感到溫暖和希望。
信任,雖然只有兩個字,但其中蘊含的寓意卻不是三言兩語能說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