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他帶着3個姨太和近8噸黃金逃往美國,奈何落得個凄涼晚景

熟讀歷史,總能讓人在別人的故事中感悟到諸多道理,比如今天要講的這個人物,他的故事足以警醒每個人的人生,他就是在寧夏統治了17年,被人稱之為“寧夏王”的馬鴻逵,其一生可謂充滿傳奇色彩。

馬鴻逵為人圓滑,總能在逆境中生存下來,並且得以加官進爵,在寧夏的17年時間裡,他搜颳了大量錢財,導致百姓對其恨之入骨,在1949年戰敗之後,他帶着3個老婆與近8噸黃金逃往美國,建國後想要回國卻實在太難,在美國落得凄涼晚景,臨終前說了四個字:我要回家。


軍閥混戰中成為受益者

馬鴻逵出生於1892年,其父親馬福祥是當時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和馮國璋等人交往密切,出生在這樣的家庭和環境當中,馬鴻逵從小就耳濡目染了諸多關於革命的思想,從而在長大後一心想要投身革命事業當中。

靠着不錯的家境,馬鴻逵接受了當時先進的教育,在畢業之後自己便加入到同盟會中,想要投身革命事業,不過在一次反清活動中,馬鴻逵不幸被清軍逮捕入獄,後來還是靠着父親各方打點,才得以順利出來。

經過這件事情後,父親擔心他再次闖禍,就專門將其安排參軍擔任了一個小官,後來馬鴻逵還率領士兵參與過白朗起義,因為在圍剿白朗的過程中勇敢果斷,立下大功,因此在戰役結束後,就被袁世凱授予上將頭銜,跟在袁世凱左右。

袁世凱死後,靠着父親與馮國璋的關係,馬鴻逵得以繼續在國民政府任職,而且官職還持續上升,可以說父親為馬鴻逵鋪好的路,確實相當平坦。在為官生涯中,馬鴻逵親眼目睹了太多世間滄桑,從而學會了圓滑世故,在直奉戰爭爆發之後,他便投身到馮玉祥部下擔任師長了。

1926年,馮玉祥在五原誓師,馬鴻逵積極響應北伐號召,出任總司令一職,積極配合我黨一起北伐,赴陝作戰,保證了援陝戰役的勝利,立下大功。當時的馬鴻逵,在與共產黨合作的過程中,深受共產黨思想的影響,從而覺得共產黨前途不可限量,因此在後來蔣介石命令他清理黨派的時候,馬鴻逵不僅不願意效力,還冒着危險帶着共產黨員劉志丹等人走出陝北地區。

可以說在處理這些事情的過程中,馬鴻逵是相當圓滑的,他給別人留一條生路,就是給自己留一條後路。隨着蔣介石勢力不斷增加之後,馬鴻逵意識到繼續跟着馮玉祥肯定是不行的了,於是他便加入到扳倒馮玉祥的隊伍中,被蔣介石委以重任。

後來中原大戰爆發後,馬鴻逵在開始階段認為蔣介石以一敵多,可能處於下風,所以便接受了一些人的鼓勵,決定反蔣,正當自己要下定決心的時候,蔣介石和宋美齡結婚,有了孔宋兩個大家族的支撐,還有了很多美國武器的補充,馬鴻逵瞬間覺得反蔣的勝利幾率太小,於是決定來個反間計。

馬鴻逵背着那些勸誡自己反蔣的人,偷偷找到蔣介石,把他們的名單給了蔣介石,以至於反蔣計劃還沒有開始,就以破產宣告結束,有了這次告密的功勞之後,蔣介石對馬鴻逵更加信任了。

就是靠着自己的圓滑世故,馬鴻逵在軍閥混戰時期,成功成為最終的受益者,這一路走來,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馬鴻逵的做事手段就是,誰勢力大就跟着誰,大有牆頭草的感覺,也正是這種做事風格,導致了馬鴻逵後來的凄涼結局。


統治寧夏17年,劣跡斑斑

1932年,蔣介石派馬鴻逵剿共,馬鴻逵深知共產黨前途無量,所以並沒有認真完成蔣介石交給自己的任務,因此蔣介石對他十分不滿,派重兵包圍信陽,打算將馬鴻逵抓回去收拾一番,馬鴻逵的父親馬福祥得知這個消息之後,立即不顧病情四處奔走,為馬鴻逵求情。

畢竟馬福祥有病在身,而且年事已高,在他準備前往北平的時候,不幸在半途病逝了,這件事情對蔣介石影響很大。鑒於馬福祥也是在政治上有影響的大人物,所以蔣介石覺得要是在馬福祥去世的情況下,繼續收拾馬鴻逵,別人肯定會認為他太小氣,於是蔣介石便把捉拿馬鴻逵的隊伍召回,同時任命馬鴻逵為寧夏政府主席,允許他帶着兩個團的兵力進駐寧夏。

實際上蔣介石這個任命,主要是為了彰顯自己的大氣,並非真心想要放過馬鴻逵,因為他只允許馬鴻逵帶兩個團的兵力進駐寧夏,這麼少的人,在蔣介石看來,對自己造不成多大影響,奈何蔣介石低估了馬鴻逵的圓滑,他將自己部隊中的精兵良將挑選出來拼湊成兩個團帶走,剩下的老弱病殘毫無戰鬥力可言。

換言之,馬鴻逵雖然只帶了兩個團進駐寧夏,但是因為這些人都是精銳,所以戰鬥力依舊不容小覷,正是靠着這些基礎,馬鴻逵在寧夏整整統治了17年,在此期間,自己完全變成了寧夏的“土皇帝”,在寧夏地區搜刮百姓,自己掙得盆滿缽滿,被人們稱之為“寧夏王”。

那麼馬鴻逵是怎麼搜刮百姓呢?最主要的表現就是,他將寧夏所有重要的職位,都任命成自己的親信,這樣一來,自己就可以壟斷寧夏的各行各業,就連最開始唯一沒有壟斷的教育行業,也通過馬鴻逵五次擠走教育廳長之後,順利實現了自己的野心,從此以後,馬鴻逵完全壟斷了寧夏各行各業。

就算在抗日戰爭時期,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馬鴻逵也依舊沒有放棄搜刮百姓,他藉著抗日招兵的名譽,強行徵兵,強行要求百姓捐款,誰要是不願意交,就要被安上反叛的名頭,靠着這些慘無人道的手段,馬鴻逵在寧夏地區積累了相當可觀的財富,到了1949年他逃往美國之際,已經擁有了近8噸黃金,其富裕程度可想而知。

當然了,也正是因為馬鴻逵在寧夏的17年期間劣跡斑斑,百姓對他恨之入骨,為其後來的凄涼結局再次埋下伏筆,很多事情,並非善惡無報,只是時候未到而已,馬鴻逵種下的惡因,終究會結出惡果。


臨終前說:我要回家

1949年,解放戰爭已經取得巨大勝利,西北地區也在彭德懷的帶領下,實現了最終解放,馬鴻逵因為西北地區的戰敗,引起蔣介石的高度不滿,在蔣介石等人逃往台灣之後,馬鴻逵還申請自己也要去台灣,結果被蔣介石拒絕了,還將其革職,讓其徹底變得沒有權力。

在有權有勢的時候,馬鴻逵可以胡作非為,現在什麼都沒有了,要是繼續留在寧夏,估計自己會被百姓給活活弄死,所以馬鴻逵在深思熟慮之後,打算逃往美國,可是當時蔣介石依舊派人監視着馬鴻逵的一舉一動,他想要逃往美國,並非一件容易的事情。

馬鴻逵為了能夠逃往美國,想出了一個精密的計劃,他先讓自己生病的姨太劉羨俠到香港去看病,隨後自己再向蔣介石請假去香港看望自己姨太,到了香港之後,請好友陳納德幫忙辦了“中華民國護照”,製造一些虛假信息,以到美國為姨太治病的理由,帶着三個姨太和近8噸黃金逃往美國。

原本擁有如此多財富的馬鴻逵,應該是能夠在美國安享晚年的了,可是後來發生的事情,完全超出了馬鴻逵的預期。在美國生活不久後,馬鴻逵年老多病了,將自己的財產交給“秘書姨太”鄒德一去打理,奈何鄒德一和一個美籍華人教授相戀,最終帶着大量財產拋棄馬鴻逵跟隨教授而去,馬鴻逵的財產瞬間減少了很多。

後來馬鴻逵用所剩無幾的財產開辦了一個農場,過着剩下的時光,在晚年時光里,馬鴻逵一直希望能夠回到祖國,可是每次想到這個問題之後,他都會思考另外一個問題“寧夏人民對我還恨么”。


結語

1970年,馬鴻逵在美國洛杉磯因病去世,臨終前,他的嘴裡一直說著一句話:“我要回家,我要回家”,只是可惜,有的時候,一旦離開了,就很難再回來,有的事情,一旦做了,就要承擔相應的後果,這是千年來的歷史早已驗證過的不爭事實!


備註: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刪,歡迎評論留下有趣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