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深圳經濟特區創辦30周年,在深圳博物館有一場特別的展覽。
即使天氣炎熱,也絲毫未影響老百姓的熱情。白髮蒼蒼的老人、意氣風發的年輕人、稚氣未脫的孩子,人頭攢動……
一位秀氣的女士在對着觀眾講話。特別的是,她手裡拿的不是講稿,而似乎是一張張衛生紙。
她就是鄧小平的小女兒鄧榕,她手裡拿的,是父親的南巡講話。
在鄧小平的5個子女中,鄧榕陪伴父母的時間最長,名氣也最大。她前前後後照顧父親,做了不少工作,後來又為鄧小平著書立傳,描繪了偉人在生活中可愛的一面。
鄧小平生活中的許多細節,都是鄧榕向大家講述的,這給偉人的歷史形象又添上許多溫情。
一、生於和平年代的鄧榕,從小便比其他兄弟姐妹多了一分“靈氣”
鄧榕出生於1950年,其時鄧小平已在西南主政,這也是他的家鄉。雖然每天公務繁忙,但相比建國前,已經有很大改觀。
相比大姐的曲折經歷,和二姐的踏實懂事,鄧榕生在和平年代,多了一分青春浪漫的靈氣,為鄧家帶來歡快的氣息。
鄧小平按着四川方言,給鄧榕取了小名“毛毛”,這四川話指“最小的孩子”,寄託了一家人對她的喜愛。
每當夕陽西下,鄧小平疲憊地回到家,便會抱上鄧榕,坐在門前的階梯上,輕輕晃着,逗弄着孩子。
鄧榕尚在襁褓,好奇地“咿呀咿呀”回應,兩隻小手在空中拍打着,偶爾拍到鄧小平臉,又被臉上的胡茬刺痛,把手縮回去,惹得鄧小平哈哈大笑。
幼小可愛的鄧榕也不知道,對面這個父親,是即將引領中國前進的領導者。
當時卓琳是小學的校長,同時拉扯4個孩子,經常騰不出手,經常拜託同住一個院子,劉伯承的夫人汪榮華。
汪榮華經常管着自己的孩子劉太行,手裡抱着鄧榕,時間長了,鄧榕也叫“汪媽媽”,“劉鄧”親如一家,相互照應解決不少問題。
後來鄧朴方和劉太行都到了上小學年紀,四處調皮,年方二、三歲的鄧榕經常跟着哥哥們四處玩耍。
鄧朴方是孩子王,有一次他們一群孩子,帶着鄧榕下田裡玩“捉迷藏”,玩着玩着忘了時間。
卓琳見兒子女兒玩得時間久了,焦急地出來找。一群孩子玩心大起,乾脆又躲了起來,好讓卓琳找不着。
於是卓琳在家附近找了幾圈,沒有看見孩子們,心裡有些着急,突然聽見一個稚嫩的女聲喊道:“媽媽!這裡…這裡!”
卓琳循着聲音過去,發現幾個草垛子有幾個凹口,往裡面一探,發現孩子們蘿蔔頭似的蹲在裡面,她有些生氣地說道:“都出來吧!”
孩子們都老老實實爬了出來。卓琳又問到:“躲在這裡,是誰,誰給你們出的‘歪招’啊!”
孩子們都不說話,卓琳蹲下來,對着鄧榕問道:“是誰啊,告訴媽媽,給你糖吃!”鄧榕眨巴眨巴大眼睛,急促地回答:“不打就說!不打就說!”
看着小女兒憨態可掬,“認真”的樣子,卓琳脾氣也消了大半,便原諒了兄妹倆。回去後,鄧榕將這件事說與鄧小平,鄧小平大笑道:“好好好……像你媽媽,從小就會照應人!”
小小的鄧榕就在這種活潑有愛的家庭成長。
二、鄧榕總是穿哥哥姐姐的舊衣服,坐公交車,同學們覺得她是“普通家庭”
1952年,鄧小平赴北京任職,鄧榕也隨着父母到了北京,3個哥哥姐姐也陸續開始上學。
鄧榕由於年幼,一直在鄧小平和卓琳身邊。那時候鄧小平任副總理,卓琳是她的秘書,家中請保姆照顧鄧榕。
實際上鄧榕已經慢慢懂事,很多時候都能自我管理。有時候父母工作到深夜,她也和往常一樣,自己吃飯書。
那時鄧小平對自己和子女要求都很嚴格,從不搞特殊待遇,也不告訴子女自己在幹什麼。有很多事,即使是擔任秘書的卓琳都不知道。
所以鄧榕從小到大一直很疑惑,為什麼別人回家就和爸爸媽媽玩,父母經常要忙到深夜,為什麼家裡總有些警衛。
有時候廣播上會聽到爸爸的名字,她也聽不懂,不知道爸爸到底是幹什麼的。後來鄧榕開始上學,卓琳給她準備一身舊軍裝,囑咐她在學校“與人為善”。
鄧榕始終記得卓琳的囑咐,和同學們很是友愛,交了不少朋友,同學們有什麼難處,鄧榕總是主動幫助別人。
當時看到同學們談到自己的父母,有的是軍長,有的是部長,她也會想:爸爸媽媽到底是什麼“長”呢?
有一次她在家裡問鄧小平:“爸爸,你是幹什麼的?”鄧小平言簡意賅地回答:“幹活、干工作!”鄧榕一時也沒聽懂。
學校里的同學們也不知道鄧榕的真實身份。只見她經常穿哥哥姐姐的舊衣服,每次上學都是坐公共汽車,一個人來,一個人走,大家都以為她是普通的幹部家庭。
但是鄧榕對這些並不在意。她更關心的,其實是父母的身體狀況。
由於長時間的行軍作戰,以及後來的高強度工作,鄧小平和卓琳的身體先後亮起了“紅燈”。
鄧榕長時間呆在父母的身邊,看着曾經意氣風發爸爸媽媽慢慢老去,心中泛起許多不忍。
權衡之下,鄧榕決定考醫學院,以後也能照顧父母的身體。可就在這時,一場風波打斷了鄧榕的規劃。
三、面對突如其來的打擊,鄧榕堅持陪伴在父母身邊
六、七十年代,一場“風暴”襲擊了鄧家,那時的鄧榕才16歲,正在讀中學。
有一天她在學校,突然聽到同學們議論,要“小心劉鄧”(劉少奇和鄧小平),心裡覺得很詫異:爸爸那樣的“小官”,怎麼可能與劉少奇同志放在一起呢?而且這個“劉鄧”和當年聽說的“劉鄧”可不一樣啊!
隨着時間一天天發酵,鄧榕還是覺得家裡氣氛不對,大人們,包括哥哥姐姐們的情緒變得愈加沉重。
於是她趁大哥鄧朴方從學校回家,偷偷把鄧朴方拉到一邊問:“廣播上天天說爸爸,你知道嗎?”
鄧朴方艱難地點了點頭:“形勢很嚴峻。”鄧榕很不解:“爸爸怎麼會認識劉少奇同志呢!”
鄧朴方有些哭笑不得:“你太無知了,爸爸是副總理啊!”鄧榕腦子“嗡”地一聲:“為什麼都不告訴我們?”
鄧朴方搖搖頭:“有什麼好處?如果他告訴了你,或者讓別人知道了,你現在的同學們會怎麼看你!我在學校,包括鄧林、鄧楠他們,都不好過!”
鄧榕這才反應過來:父母常年低調務實的教育風格,本質上是一種保護。一個人不管家庭的權勢如何,最終還是得靠自己!
回去以後,鄧榕想和爸爸媽媽說些什麼,但她也不知如何開口。因為鄧小平在生活中的話不多,對於事業和國家的擔憂不會寫在臉上,更不會向家人表現。
鄧榕只是發現,爸爸那段時間經常坐在椅子上,不看書也不看報,緊閉着眼睛,一坐便是一兩個小時。
卓琳面對這種情況,更多地是帶着孩子們出去,她招呼鄧榕:“毛毛,陪媽媽出去走走。”鄧榕便知道,這是要讓鄧小平自己在家裡獨處。
即使是偉人,也需要獨自面對人生的波濤,尤其不想讓家人為自己擔心。
年少的鄧榕雖不能完全理解這種心情,卻已經作出了自己的選擇。在鄧小平夫婦後來去江西勞動的時候,鄧榕想方設法陪父母在那邊過了2年。
那是令人沉重的2年,但鄧榕卻在這個過程變得成熟了。
四、鄧小平的“另一面”:隨和、率真,最想過普通老百姓的日子
後來鄧小平復出,鄧榕如願考上了北京醫學院。
學醫的日子是很辛苦的,但鄧榕有了之前的經歷,從不抱怨,倍加珍惜學習的機會,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她還趁着在學校,系統學習了英語,她感覺這是將來的一個方向。
當同學們畢業,紛紛到好單位報道,有人問鄧榕:“尖子生準備到哪裡高就?”
鄧榕沒有回答,她心裡挂念的,正是鄧小平和卓琳的健康。他們當時已經是領導層,夙興夜寐,自己作為家裡最小的女兒,呆在父母身邊的時間最長,理應照拂生活。
鄧榕留在家中,既是醫生、又是護士、翻譯,把鄧小平的“四川普通話”翻譯給全國人民。由於英語出色,她還在外交部等地方工作。
通過鄧榕,大家漸漸看到一個“不一樣”的鄧小平。從前鄧小平當政委出身,十分嚴肅認真,不怒自威他在“二野”的老部下尤其懼怕。毛澤東都說他是“鋼鐵公司”。
建國後,那些老部下到鄧小平家裡拜年,從來是成群結隊,都不敢單獨過來,也不敢帶禮品,怕被老首長批評。
可是鄧小平在生活中又十分隨和,尤其喜歡和孩子們玩,一看到小孩子,他就特別率真,什麼憂愁都忘了。
只有面對國家大事,鄧小平會變得無比堅定。92年南巡的時候,已經88歲的鄧小平臨行前強調:“這次走走看看,不講話。”
結果他到了武漢,看到當地還是沒完全把局面打開,經濟沒搞活,內心憂慮,還是開始講話,一邊敦敦教誨,一面嚴肅要求:“一定要把市場經濟搞好。”
隨行的鄧榕其實沒有這方面準備,又只有她能完全聽懂父親的講話,乃至於有些臨時的講話內容,都是她記在臨時拿的衛生紙上,配合文稿工作的同志整理出來。
鄧榕曾經很認真地問父親:“老爺子?晚年對生活有什麼期待?”
鄧小平笑着說:“最想過普通老百姓的日子。”他想8點前起床,然後吃早飯、散步、看看報紙和文件。12點吃午飯,然後睡午覺,下午看看書報,吃過晚飯後再打打橋牌……
在父親去世後,鄧榕擔任國際友好聯絡會副會長,負責許多中外交流和慈善工作。對她來說,這是責任,也是緬懷。
在經歷過革命的起落,這一家人付出太多。走過風風雨雨,普通生活也是一種奢侈。
鄧榕參加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