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版本中,有關歷史上的“廣漢郡”郡治乘鄉位於今天的哪個地方,目前網絡上有好幾個版本。
一、金堂版
某詞典網載:西漢高帝六年(前201)置,初治乘鄉(亦作繩鄉,在今四川金堂縣東)
二、德陽版
上面某網截圖載:西漢高祖六年(前201年)分巴、蜀兩郡置,治雒縣乘鄉(一作繩鄉、沈鄉,今德陽市西北孝泉鎮)。
三、廣漢版
百度百科載:西漢高帝六年(前201)置,初治乘鄉(亦作繩鄉,在今四川廣漢市),後徙治梓潼縣(今四川梓潼縣)。轄境相當今甘肅文縣、陝西寧強以南,四川旺蒼、劍閣、蓬溪以西,潼南、遂寧、新都以北,什邡、北川以東地區。廣漢郡、蜀郡與犍為郡,並稱蜀中三蜀。
目前看到的就是這三個版本。
這三個版本中,置廣漢郡的時間(前201年)和郡制名稱(乘鄉)都沒有異議。有區別的是,西漢的“乘鄉”到底位於今天的哪兒?
過去在編輯相關文章時,本人雖有疑問,但未查到相關明確資料,所以一般就直接把今天地址的備註忽略掉,直接不註明了。
但是作為一個歷史愛好者,搞清楚確切的地址,可以避免遇到討論此問題時產生無謂的紛爭,所以今天專門查了一些史料,來對乘鄉位於今天的位置做一個簡單的論證。
首先,位於雒縣肯定是沒有疑問的。
一來,史料過去都有明確的文字記載,二來隋唐以前的縣,疆域要比現在大得多。秦漢時期的德陽、金堂都尚未置縣,疆域都屬於當時的雒縣。
(秦漢時期行政設置:郡、縣、鄉、亭、里,蜀漢關羽就是漢壽亭侯,側面反映那時縣的級別比較高的)
下面就通過一些史料來考證漢代雒縣乘鄉的位置。
上面圖片是《漢州志》漢州建置沿革的截圖,從上圖可以看出,在漢代,雒縣當時有3鄉:乘鄉、汎鄉、銅官山。
銅官山這個地名,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有查到,它就在金堂的東邊。因為當時雒縣那麼大,一共才3個鄉,不可能就把2個放在金堂縣東這一個位置吧。所以乘鄉金堂說可以排除。
汎鄉,目前能查到有明確的文字記載是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中載:雒縣“汎鄉有孝子姜詩田地宅”。而姜詩這個人,在古代可是名人。
姜詩,東漢時期孝子,“二十四孝”之一“湧泉躍鯉”主人公。“一門三孝”動古今,姜詩一家的故事,在《後漢書·烈女傳·姜詩妻傳》、《東觀漢記》、《華陽國志.蜀志》和《水經注》中都有記載。
為傳頌孝道,東漢永建五年(公元130年),漢順帝御賜在孝子故里為姜詩立祠祭祀,由於姜詩家鄉在此,鄉因人而彰顯。北宋英宗治平年間,為了避諱大孝子之名本其事迹,改名孝泉鎮。宋徽宗政和年間,此地取名姜詩鎮。元朝郭居敬將“姜詩孝親,湧泉躍鯉”收入《二十四孝》一書。“孝泉”一名因有孝子故事的經典性而沿用到今。
通過明確資料對比,和銅官山一樣,雒縣當時只有3個鄉,汎鄉就是今天的孝泉,那麼乘鄉“德陽孝泉說”也是不成立的了。
排除了“金堂說”、“德陽說”,實際上也不能明確乘鄉就在雒縣的位置。查找了眾多的資料,確實沒有找到明確的文字記載。那麼還是只有通過相關資料繼續來了個推論。
我們再看《漢州志》漢州建置沿革的圖片。
我們看看漢州漢代之後的建置沿革。到了三國蜀漢,以及後面的晉代,雒縣有記載的鄉3個剩下了兩個:汎鄉、銅官山。乘鄉不見了!
雒縣一直在,縣治乘鄉不見的最大可能,說明乘鄉就在雒縣縣城,合治了!乘鄉由雒縣直管了!
古代這種情況相當普遍的,不僅是縣鄉,州縣也如此。比如再往後廣漢郡改設為漢州之後,雒縣就因為是漢州州府所在地,撤銷過好幾次,由漢州直管。
附圖:
上圖明朝時期以及清代漢州直隸之前,都未設置雒縣,漢州就是直管雒縣區域。
終上,本人的推論就是:漢代乘鄉就在古代雒縣縣城,管理雒縣西部、西南、南部區域。銅官山則管理雒縣東部區域。汎鄉管理雒縣北部區域。
以上皆為個人淺見,如有差池還望指點糾正,感激不盡。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