淞滬會戰全國170個師投入70個師部隊,危急存亡全國民族大團結

電影《八佰》講淞滬會戰的裡面有這麼一句話,淞滬會戰打了三個月敗了三個月,這句話我特別不同意。什麼叫敗了三個月,上海那麼一個彈丸之地沒有什麼戰略縱深,別說三個月,你敗一個月試試,那早就沒地方退了,你想想是不是這麼個道理。

我給大家舉個例子,敗了三個月是個什麼概念呢?德國打法國,法國人敗了一個半月全國投降了,日本馬來戰役打英國人,日本人一個軍把英國馬來印度聯軍14萬人一個半月趕到新加坡,新加坡戰役一個周的時間,英國聯軍8萬人就投降了。而淞滬會戰之所以能在上海這麼點兒的地方打三個月,那是無數中華民國將士在前線浴血奮戰,一個屋子一個屋子打過來的。

我們今天就好好聊聊淞滬會戰,為什麼淞滬會戰有這麼多新兵呢?因為打得實在是太慘烈了,一個師上去沒多久就被打得不成建制了,要不斷地補充兵員,上來的全都是新兵。

我看當時淞滬會戰36師師長宋希濂的回憶錄里提到這麼一個事兒,就說36師3個月間先後補充了四次兵員,每一次1500到2000人。整整三個月時間,全師傷亡一萬兩千人。我們知道36師滿編也就是八千多人不到9000人,傷亡12000就說明整整一個半師的士兵打沒了。宋希濂回憶,說有的士兵來了,剛上戰場就戰死或者負傷了。從前線負傷下來的傷兵,坐在擔架上見到宋希濂就問長官我是在哪個部隊負傷的。新兵來了馬上上火線,連自己部隊的番號都不知道就受傷了,實在是讓人心痛。補充來的這些士兵由於要避開敵人白天的轟炸,所以都是晚上到達前線立刻投入戰鬥。很多人他連自己的番號都不知道,第二天就陣亡了。

不只是宋希濂的部隊,這其實是淞滬戰場上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當時胡宗南的第一軍也參加了淞滬會戰,胡宗南當時部隊士氣旺盛作戰頑強,面對敵人是寸土必爭每屋必打,打了一個星期傷亡慘重。但是胡宗南一聲不吭,後來當時作為戰區副司令叫顧祝同,知道情況後就打電話跟胡宗南說今天派部隊來換防,胡宗南就說了你們再不來人,明天我要拿着槍上火線頂缺了。

怎麼打成這麼慘烈呢?其實大致可以分為這麼三個階段,進攻相持和撤退。

從8月14號開打,到8月底,這段時間主要就是中央集團軍在上海市區,也就是江灣、閘北、楊浦這一帶進攻日租界的日本據點。這期間的主攻主要是宋希濂的36師王敬久的87師和孫元良的88師。當時中華民國的部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因為缺乏火炮和空軍的支援,很快在日本增援部隊到達之後就停止了進攻,這個時候雙方就進入了第二階段相持。

日本的增援部隊從上海北面瀏河到吳淞口這一帶登陸,登陸以後向我方羅店大廠江灣一線推進,並在這裡形成了相持。在這一線一打就是打了兩個月,我方軍隊可以說是寸土不讓頂着飛機大炮。陣地白天丟了,晚上再組織敢死隊給奪回來。最令人感動的是,有士兵18人主動將手榴彈綁在身上,趴在地上等待戰車重來,結果人和戰車同時被炸毀,這是古今中外所未有的壯舉,也是空前的慘劇。

在日本海陸空火力全開下,陣地的建築幾乎全部被炸平,姚子清少校全營與寶山城共存亡,無一生還。黃維任第十八軍第67師師長,黃維67師在羅店打了一個星期,打到最後黃維手下的三個團長一人戰死二人重傷,師部除一個電報員,連文書、炊事員都拿了槍上戰場了。戰後整編的時候,活着的人連一個團都湊不夠,但是始終是守住了防線。

日本人一看正面防線無法突破,就決定從側翼打擊我軍。11月5日,當時日軍從上海南面的金山登陸,對上海守軍形成了南北包夾的事態,11日,國軍全線撤退,淞滬會戰結束。

那麼淞滬會戰的轉折點無疑就是11月5日日軍在金山的登陸,很多人可能都會有這樣一個疑問為什麼不防守金山衛,其實原因非常簡單因為防守不過來。當時在上海北面羅店一線,國軍先後投入了七十多個師了,當時全中國一共才170個師左右。

在華北山西也在打仗,像傅作義、閻錫山、湯恩伯他們在山西和日本人打忻口會戰太原會戰,所以當時全國的形勢是東西南北都在打仗,這就是全面戰爭。上海地區已經投入了七十多萬人,實在是沒有多餘的人來防守杭州灣。更何況上海南部我們看地圖海岸線非常長,就算在金山有防守,日本人還可以跑到嘉興登陸。日本當時擁有絕對的制空權和制海權,想在哪登陸就可以在哪裡登陸。當時其實在浦東和金山附近是有布置部隊的,但是人數比較少,所以日軍登陸以後就沒有受到太多的阻攔,所以當時中國軍隊面臨著被南北夾擊的形勢不得不全線撤退。

淞滬戰基本上就是這麼三個階段進攻相持和撤退,前前後後總共打了三個月,其中進攻和撤退階段都比較短暫,主要的戰鬥就發生在相持階段。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傷亡三十多萬,而日軍的傷亡在十萬左右,傷亡基本比例是3比1 。

那麼淞滬會戰為什麼打得這麼慘烈呢?

第一、裝備上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日本每一個師團配置一個炮兵連隊,一個炮兵連隊有48門75毫米或者150毫米的野戰炮,每一個步兵連在下面,它還有一個炮兵中隊,四門75毫米的步兵炮,也就是說一個師團有64門大炮。我國的軍隊很多師的直屬部隊他就沒有炮兵,裝備最好是87和88德械師,一個師也只有一個炮兵營,12門75毫米的克虜伯山炮,剩下就是一些迫擊炮

日本人坦克在所有二戰國家中它算落後的了,一般不超過十噸。美國謝爾曼坦克三十多噸是日本的三倍。日本坦克雖然落後,但是我們中國當時沒有什麼坦克。1937年的時候中國第一個坦克團在南京成立,而在整個淞滬會戰期間,只有兩個坦克連參戰,還都被日本的火炮給擊毀了。所以我們火炮不足沒有坦克,那隻能用手榴彈了。但就算是手榴彈我們也不是日本人的對手,當時中國軍隊的手榴彈是扔的,甩開膀子往前扔五十米頂天了,日本人他們怎麼用手榴彈的呢?日本他們裝備的是擲彈筒,手榴彈放到擲彈桶裡面就射出去的,射程能達到100多米。所以你怎麼和日本人打,你連手榴彈都扔不過別人。

第二、我們沒有制空權敵人飛機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不僅如此,還有一些特務和漢奸給指示。陳誠回憶起淞滬會戰來說漢奸太厲害了,敵機一來總部到處都是小鏡子,一閃一閃的向敵人指示目標,夜間則發射信號彈數不勝數。像這樣類似的回憶在羅卓英還有張發奎的回憶錄里都有記錄,日本人本來就有絕對的制空權,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現在還有人給指路,簡直是指哪打哪。

第三,我們不僅沒有制空權還沒有制海權。有人可能想了說淞滬會戰在陸地上打仗,關海軍有什麼關係?這關係可大着了,因為這次是在上海打仗就在海邊上,日本的軍艦的艦炮射程十幾公里,日本登陸以後依靠主要是海軍的艦炮支援。

如果把陸軍的大炮和海軍的艦炮相比,大家覺得哪一方更厲害呢?其實是海軍的艦炮更厲害,因為你看就日本師團一級他裝備的152毫米榴彈炮,日本重型巡洋艦上裝備的是208毫米的主炮,一個炮在二百多斤重。戰列艦的主炮能到16英寸,就是416毫米,能把人都塞進去。不僅如此,陸軍的榴彈炮你要拉到陣地,人工調整火炮角度,然後再發射很費勁。海軍它不一樣,全是機械傳動,就說打哪直接轉到那個方向,打起來就很方便。

我們知道諾曼底登陸的時候,當時奧馬哈海灘之戰盟軍損失慘重,關鍵時刻當時海軍驅逐艦不顧敵方火炮的威脅,直接開到岸邊提供火力掩護,最後才幫助盟軍拿下了奧馬哈海灘。而在淞滬會戰的時候,日本軍艦就直接開進黃浦江了,對我方陣地發射。當時的旗艦是出雲號重巡洋艦,二百多毫米的炮彈直接可以支援十幾公里外的戰場,而反觀我國陸軍裝備的是75毫米的火炮,少量150毫米的火炮,你說這怎麼和日本打。當時張發奎他在浦東有炮兵陣地的,但是他們的炮兵連出雲號打都打不着。不僅如此,為了防止被對方發現自己的炮兵陣地,打完了趕快就能跑換個陣地,所以我們炮兵不僅少利用效率也比不上日本人。

所以淞滬會戰的時候中國軍隊是在裝備落後,沒有空軍和海軍有效支援的情況下,依然頑強在前線和日軍形成了相持,這其實是非常不容易的。

看了很多老兵的回憶說自己不怕死,作為軍人能夠活着走過這麼多歲月已經不容易了,比起那些戰死沙場的戰友來說,這麼多年算是賺的。但是這些老兵怕的是後人不記得他們,不記得淞滬會戰,我們不怕死但怕你們忘記,請讓我們記住這些浴血奮戰的將士向他們致敬。

民族英雄有與寶山城共存亡的營長姚子清,鎮守四行倉庫的謝晉元,第67師師長黃維,第87師師長王敬久,第36師師長宋希濂,第88師師長孫元良,第11師師長彭善,第51師師長王耀武,第78師師長李文,第18軍軍長羅卓英,第一軍軍長鬍宗南,第74軍軍長俞濟時,第19集團軍司令薛岳,作戰總指揮陳誠、中央作戰軍總指揮朱紹良、右翼作戰軍總指揮張發奎、第三戰區副司令顧祝同,還有成千上萬的戰士和全國各族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