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那些先驅們(57)(施存統)

今天介紹旅日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成員施存統。

施存統,又名施復亮,浙江金華人。中共早期活動家,最早的黨員之一,參與了上海、東京早期共產黨的組建。一生兼容多種思想:無政府主義、馬克思主義與三民主義。思想的多樣性使其從無政府主義者轉變為馬克思主義者,亦使其脫離中共而成為倡導、實施中間路線的代表人物。反映了民主革命時期知識分子追求救國道路的曲折歷程。

1899年冬,施存統出生在浙江省金華市金東區葉村,一個由小康墜入貧困的家庭。他9歲時入私塾讀書,15歲轉入金華長山小學讀書,學習勤奮刻苦。施存統從小畏懼父親,在他不滿18歲的一個冬天下午,因為不小心打碎了泡菜罈子,不敢回家而離家出走,第二天跑到60里外的金華舅舅家,並要求留下。1917年在舅舅的資助下,施存統考取了位於杭州著名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在杭州讀書期間,施存統在新思潮的影響下,成長為思想激進的反孔鬥士。當時,新文化運動的風潮已經在西子湖畔激起迴響,一師成為浙江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教師中就有陳望道、劉大白、李次九、夏丏尊等新派人物,時稱浙江新文化運動“四大金剛”。校長經亨頤辦學開明,主張思想自由。在一師,施存統受到各種新思想的蕩滌,開始閱讀進步書刊,特別是《新青年》雜誌。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施存統的母親因過度操勞又缺乏營養,患了眼疾,施存統借錢寄回家,讓母親看病,但父親捨不得花這錢,最後導致母親雙目失明。施存統在校接到母親病危通知,回家得知父親不給母親治病,理由是給快死的人看病是浪費,甚至還打了一頓在病床上的母親,致使母親含恨去世。施存統想,他愛他的母親,可是他父親虐待他的母親,他要對自己的母親盡孝,就要反對自己的父親,可是他對他的父親同樣要盡孝,所以又不能反對他的父親。於是施存統把自己思考的這些內容寫成了一篇題目為《非孝》的文章投給《浙江新潮》,在1919年11月發表。他在文章中猛烈抨擊封建倫理綱常,通篇洋溢着對封建舊傳統的反叛精神。施存統由此而蜚聲文壇,引起進步思想界的矚目。但文章被當局視為“洪水猛獸”,浙江督軍盧永祥稱《浙江新潮》“貽害秩序,破壞風俗”,要求政府查禁。此後事件發展至新舊兩派的對立,進而擴大為歷經兩個月的“浙江一師風潮”。到1920年,浙江當局下令解散一師,省公署於3月29日派出500餘名軍警包圍一師校園,企圖以武力解散學校,將學生押回原籍。杭州各校學生聞訊後,紛紛趕來聲援,雙方對峙到當晚10點,反動當局被迫撤退軍警,收回解散一師的成命。一師的鬥爭,得到全國各地各界和海外僑胞的聲援,梁啟超、蔡元培等也來電對浙江軍政當局迫害學生的行為予以譴責。最後省長齊耀珊只得辭職離開杭州,夏敬觀也離開省教育廳廳長職位。《浙江新潮》也被查封,一師校長被免職,陳望道、夏丏尊等新派教授被勒令離開學校,施存統和幾位參與辦刊的同學則被逐出杭州。

1920年4月,施存統和俞秀松到了上海,在上海停留時,找到浙江一師的老師沈玄廬,經沈玄廬介紹進了《星期評論》社工作。在這裡,施存統由俞秀松介紹,認識了戴季陶,又由戴季陶介紹認識了大名鼎鼎的陳獨秀,戴季陶和陳獨秀都很欣賞這個寫了《非孝》的勇敢的年輕人。1920年4月,維經斯基受俄共(布)遠東局的委派第一次來到中國。維經斯基抵達上海後,同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發起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其成員有陳獨秀、施存統、俞秀松、楊明齋、戴季陶、李漢俊、沈玄廬、陳望道共8人,還由戴季陶負責起草了黨綱,施存統、俞秀松、沈玄廬參與了黨綱的討論和修改。1920年6月,陳獨秀、施存統、俞秀松、李漢俊、陳公培5人在上海老漁陽里2號陳獨秀寓所開會,決定成立共產黨,並初步定名為社會共產黨。大家公推陳獨秀為負責人,共同起草了十幾條黨綱。那時,施存統和陳公培正準備出國留學,就各自抄了一份,準備帶到國外去。1920年6月30日,在戴季陶的資助下,施存統從上海乘船到日本學習。在日本東京,施存統經常與上海的陳獨秀、李達保持通信聯繫,商討建黨的有關問題。陳獨秀、李達還介紹施存統與在日本鹿兒島第七高等學校讀書的周佛海聯繫,建立旅日中共早期組織,陳獨秀指定施存統為負責人。旅日中共早期組織剛剛成立時,發展緩慢,中共一大前,成員只有施存統與周佛海二人。當接到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李達、李漢俊寄來的信函,要求派代表參加中共一大時,他們兩人就互相推選對方擔任代表,因為當時正值暑期,周佛海準備回國,於是就決定由周佛海代表旅日中共早期組織出席中共一大。這一時期的施存統廣泛涉獵馬克思主義理論書籍,日本共產主義研究者河上肇對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特別是河上肇的一句話說:要想飛到天上去,只有發明了飛機才有可能,否則是空想。這讓施存統明白了要想達到理想社會,必須先有物質基礎,否則就是空想。施存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共產黨》月刊是當時上海共產黨早期組織的理論性機關刊物。《共產黨》月刊於1920年11月7日在上海創刊,由李達擔任主編。施存統在《共產黨》《新青年》和《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等刊物上發表了《我們要怎麼樣干社會主義》《馬克思底共產主義》《唯物史觀在中國的應用》等文章,在這些文章中,施存統聯繫自己過去在北京參加工讀互助團的實踐,發誓今後做一個從實際上下功夫的革命者。1921年1月和5月,他在《共產黨》月刊上發表了《我們為什麼主張共產主義?》《奪取政權》等文章,並在文章中認定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決心為共產主義奮鬥終身,甚至不惜犧牲生命。中共一大後旅日中共早期組織發展很快,成員發展到十多個人,小組成員多數是留學預備生,這其中包括彭湃。該小組的組長依然是施存統,小組開過兩三次會議。1921年8月,共產國際為召開遠東各國共產黨及民族革命團體第一次代表大會,因為當時日本與蘇俄沒有邦交,所以就不能派蘇俄人去日本,共產國際派張太雷來到了東京,由施存統介紹與日本共產黨取得了聯繫。12月施存統因與日本共產黨交往被日本當局逮捕。1922年1月,施存統被日本驅逐出境,遣送回國。

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成立。1921年3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在上海成立,施存統的同窗好友俞秀松任臨時書記。3月29日,俞秀松奉命赴蘇俄代表中國黨、團組織出席共產國際召開的有關會議,還負責接洽國內青年赴蘇俄留學,隨後青年團的工作陷於停頓。施存統回國後,受黨中央的委派,開始着手恢復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的工作。1922年5月5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廣州召開,當時北京、天津、太原、上海、湖北、湖南、廣東都有青年團的組織,並派代表出席了大會,大會上通過了團的綱領,選舉俞秀松、蔡和森、張太雷等為團中央委員,施存統當選為團中央書記。1922年底,團中央隨着黨中央由上海搬到北京,團中央住在北京東城南池子附近的小巷裡。此時全國已經有將近3000名團員,作為團中央書記的施存統長駐中央工作,還擔任團中央機關報《先驅》的主編,並親自為《先驅》撰寫評論文章。《先驅》從約稿、寫稿、編輯,到校對、跑印刷廠,也都由施存統一個人完成。當時青年團的經費很少,一開始施存統是不拿薪金的,只領取一部分稿費,最後每月只領30元生活費。當時,黨中央和團中央的關係非常密切,黨中央開會,施存統有時代表團中央出席;團中央開會時,陳獨秀也常來參加。1923年8月,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南京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共30人左右,有湖北的林育南,北京的劉仁靜、鄧中夏,此外還有瞿秋白、惲代英等。因為施存統患有嚴重的神經衰弱症,在會上他力辭團中央的一切職務,後經大會討論同意了施存統的請求,於是施存統離開了團中央。1923年秋,施存統來到上海大學社會學系任教,在上海大學,施存統擔任社會學系三門課程的教學工作。1924年10月,瞿秋白被反動當局通緝離校,社會學系主任一職就由施存統繼任。在上海大學,施存統的課講得十分成功,博得了大多數學生的青睞,也贏得了女學生鍾復光的芳心,兩人由相識到相戀,感情日益加深,施存統還專門雕刻了一枚“復光復亮”的圖章,為了表達對鍾復光的濃濃情意,施存統決定將自己的名字由施存統改為施復亮,為此還作打油詩一首:“復光復亮,宗旨一樣。攜手並肩,還怕哪樁?”1926年春天,鍾復光與施存統正式結為夫妻,育有一女二子,幼子就是人民音樂家施光南

1927年,蔣介石、汪精衛相繼叛變革命,白色恐怖籠罩全國。施存統覺得前途無望,他既反對國民黨的屠殺政策,也不滿共產黨的暴動。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後,寫了《悲痛的自白》,刊登在1927年8月30日的《中央日報》副刊上,公開聲明脫離共產黨。施存統脫黨後潛心於三民主義思想的宣傳與研究,以造就“革命的國民黨”和實行“革命的三民主義”為宗旨,為求中華民族的自由、平等和實現三民主義的革命目標。他曾幻想通過改造國民黨的做法,恢復孫中山的三大政策。他一度參加過國民黨的改組派,並與許德珩、陳公博相約:“不罵共產黨,只能幫共產黨”。但當時國民黨的日益腐敗和三民主義被任意曲解的混亂局面,不是他個人力量所能扭轉的,在極度失望之餘,他只好遠離政治,退居書齋,開始了將近十年的著述生涯。1929年至1936年,施存統編著了《資本論大綱》《蘇俄政治制度》等20餘種關於政治和經濟的理論著作。九一八的炮聲,讓已經回到書齋里的施存統再一次開始關心政治,他在北平公開演講,撰寫文章宣傳抗日救國,不少學生紛紛去他任教的民國大學,聽“左派教授施存統”演講。因為思想激進,施存統曾經是國民黨北平市黨部欲逮捕的五大教授之一,因為學生提前報信,才得以逃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施存統被任命為勞動部副部長。1954年,施存統辭去勞動部的職務,擔任全國人大一、二、三屆常務委員,同時擔任全國政協常務委員。1970年11月底,施存統逝世,享年71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