殺死王莽的杜吳是何許人?

  西漢末年,王莽以外戚奪得皇位,建立了新朝。在統治期間,王莽推行一系列脫離社會實際的改革措施,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全國性的農民大起義,其結果是新朝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崩潰,王莽本人也在新朝地皇四年(23)九月三日,被一個名叫杜吳的人殺死。《漢書·王莽傳》記載:“三日庚戌……莽就車,之漸台……商人杜吳殺莽,取其綬。”隨後,校尉東海公賓就又斬下王莽的頭顱。由於杜吳親手殺死王莽,於是他便成為歷史上一個著名人物。然而史書上有關杜吳的記載過於簡略,僅稱他為“商人”,因此杜吳究竟是什麼身份,在後世形成不同的看法。

王莽篡漢

  一種意見認為,所謂“商人”是指職業,即杜吳是個從事商業活動的人。從古代文獻看,春秋以來,確實有以“商人”來指稱商業活動者的現象,如《左傳·僖公三十三年》即有“鄭商人弦高將市於周”的記載。再從《漢書·王莽傳》的記載看,在杜吳殺死王莽的前一天,有長安“城中少年朱弟、張魚等恐見鹵掠,趨歡並和,燒作室門,斧敬法闥”,攻入王莽皇宮的事情。持上述看法的人認為,杜吳很可能是朱弟、張魚一夥的。既然杜吳是長安城中的市民,那麼說他是從事商業活動的人,也是順理成章的。

杜吳

  另一種意見認為,“商”是地名,所謂“商人”是指杜吳的籍貫,即說他是商縣(今陝西商洛市商州區)人。持這一看法的人,還以正反兩方面的理由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其一,雖然自春秋以來稱商業活動者為“商人”,但同時又出現“賈人”這一同義稱謂,戰國時還出現“商賈”一稱。到了漢代,“商人”一稱基本上為“賈人”和“商賈”所取代,因而在漢人著作中,極少以“商人”指稱商業活動者。其二,漢代史籍在提及人物時,往往在其姓名前冠以籍貫,寫上所屬郡縣的地名。如析人鄧曄、東海公賓就等,皆屬此類。

杜吳

  《後漢書·公孫述傳》在述及各地反莽武裝紛紛興起時,即有“商人王岑亦起兵於雒縣,自稱定漢將軍”的記載。而“商人王岑”一語,很明確是指籍貫。再從《東觀漢記》的記載看,有“三輔豪傑入長安,攻未央宮。庚戌,杜虞(即杜吳)殺莽於漸台”的說法。商縣距長安不遠,在反莽武裝蜂起時,居於商縣的杜吳投身其中,隨軍入長安城,先至漸台殺死王莽,也屬合情合理的事情。


  從上述爭論看,似乎“籍貫說”的理由較有說服力,不過,要得出最終的結論,恐怕尚有待於更為充分、有力的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