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農業社會有多發達,德國人:中國皇帝是神一樣的凡人

大家都知道中國古代特別重視農業的發展,從秦朝商鞅變法以來,以後的歷代王朝形成重農抑商的政策。把職業分為四個等級,也就是所謂的士、農、工、商。士最貴,農次之,工商又次之,這種思想被歷朝歷代所沿用。所以,在古代的封建社會中有能力的人大都去做官,沒有能力或者不逢時事的人也大多為農了(畢竟,只有有錢人家的孩子才能上學,平常人家的孩子即使有天賦也不可能天天吟詩作賦,“他首先的活着”)。

封建等級制度

形成這一情況的原因首先是因為中國古代封建思想的指導:認為商人不從事社會勞動,而再本已經生產好的社會財富中榨取利潤很“失德”。其更深層次的原因,在於封建社會經濟結構。

古代中國商人


農業革命後,世界範圍內逐漸形成以大河流域農業文明為核心的經濟結構。18世紀60年代工業革命開始之前的社會經濟中,農業經濟佔主導地位。這一點可以從歐洲商船到達中國後形成巨大的貿易逆差中看到,無論是首先來到中國的葡萄牙人還是之後的英國商船在中國的貿易主要獲取的是絲綢茶葉等,而從歐洲運來的商品,並不能讓當時經濟發達的中國產生興趣。

絲綢

1793年乾隆年間,乾隆在答覆英國國王喬治三世要求建立外交和貿易關係時這樣說:“天朝撫有四海,惟勵精圖治,辦理政務,奇珍異寶並不貴重……其實……天朝……種種貴重之物……無所不有。爾之正使等所親見。然從不貴奇巧,並無更需爾國置辦物件”。乾隆皇帝的這些話並不是全無道理的,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1646-1716)這樣稱讚康熙皇帝“他是如此偉大、人間幾乎不可能有的君主,因為他是一個神一樣的凡人,點一下頭,就能之力一切;不過,他是通過受教育獲得美德和智慧,……從而贏得統治權。”

影視劇中的康熙皇帝

在土耳其,皇帝對這些蠻人使者也表現出同樣的蔑視“難道我不知道你嗎?你是一個邪異教徒(不信安拉的人),是一頭豬,一條狗,一個吃糞的傢伙。”同樣在印度,耶穌會對他們的影響是“基督教是魔鬼的宗教;基督徒時常酗酒、幹壞事兒、打人、還時常罵人”。經濟上從歐洲帶來的毛皮和亞麻布也讓印度人提不起興趣。各亞洲國家之所以在近代處於被動地位,並不是因為經濟落後。而是因為早已形成的封建自給自足的經濟制度,頑固到難以讓這些國家放眼去看世界。

其實當時的世界已經發生了重大變化,世界已經開始連為一個整體,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相互影響的力度已經超過這些統治者的想象,已經不允許他們再像以前那樣充耳不聞了。先是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之後是荷蘭人,後來是英國人,他們通過裝有強大火炮的軍艦強行打開了亞洲這些古老的農業帝國的大門。幡然醒悟的封建帝國才發現,自己早已淪為全球化世界的一部分,並遺憾的沒有在先前強大的時候做出行動。


英國商船

對於古代中國經濟,還有什麼新的爆料,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偶!

最後還是那句:我們之所以研究歷史,不是為了要知道未來,而是要拓展視野,要了解現在的種種絕非“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