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之前我所寫的一篇文章,是討論明朝開國名將徐達的死因,有人在下面留言詢問,為什麼朱元璋殺這些功臣的時候,他們不聯合起來反抗或者反叛,只能靜待受死呢?我想,這也是很多人心裡的疑問,那麼今天在此就和大家淺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都說朱元璋殺了很多功臣,後為世人所非議,那麼,他究竟殺了哪些功臣呢?
被直接處死和賜死的公爵有:韓國公李善長,以“知逆謀不發舉,狐疑觀望懷兩端,大逆不道”的罪名被處死;涼國公藍玉,被指意圖謀反,被處死,受牽連達15000多人;宋國公馮勝,被賜死;穎國公傅友德,被賜死,自盡在朱面前;另外,魏國公徐達和曹國公李文忠死因存爭議,被指因朱元璋暗下黑手而死。
侯爵則更多,比較重要的有唐勝宗、陸仲亨、周德興、陳德、王志、鄭遇春、費聚、趙庸、廖永忠、俞通源、華高、楊璟、朱亮祖、胡美、韓政、黃彬、曹良臣、梅思祖、陸聚等等。
另外,像誠意伯劉伯溫的死被指也和朱元璋有關。還有,在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中,在長達十年的期間,因受牽連而被誅殺的功臣和各級官員及其家屬族人,共多達十萬之眾。這是多麼觸目驚心的一個數字。
這十萬之眾,文臣武將,應有盡有,如果組成一支軍隊,實力肯定不容小覷。難怪有人會問,這些人為什麼不聯合起來反抗呢?我覺得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君權神授下的忠君思維
從朱元璋單獨帶兵起,就展示其強大的領導能力。後以“淮西二十四將”為班底,另立門戶打天下,並逐漸成為最有實力的諸侯之一;再到逐一擊破各路諸侯,掃清天下,一統江山,建立大明,無不顯示出其卓越的領導能力——知人善任,調配合理,謀劃果斷,所以他手下的各謀臣武將對他也都是忠心耿耿,為其盡心儘力。
在這個基礎上,建立起的大明王朝,眾人對其君主更是尊崇有加。另外,“君權神授”的思想在古人的思維中是根深蒂固的,皇權就是神權,一般人不敢輕易觸碰和觸犯;再者,我國古代封建王朝基本上都推崇儒家的文化思想,上至君主,下至臣民,無一闔外。所以在這些功臣們思想里,忠於主也就是忠於國,更何況這個國也是他們歷經千辛萬苦,拼了身家性命打下來的。
所以,有這種忠君思維的存在,他們不會反抗,甚至還會“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二、中央集權統治
朱元璋建立大明以後,在政治制度的建立和加強軍事中央集權方面,可謂是煞費苦心。明初政治官僚制度是沿襲元朝的,元朝的中書省是負責朝上朝下所有政務的,其首腦就是丞相,但是丞相位高權重,容易與皇權發生矛盾,胡惟庸就是典型的案例。所以朱元璋就廢除了中書省,這樣他就可以直接掌握文官集團。
另外,沒有了丞相(朱元璋自己完全沒想到,自己煞費苦心廢除了丞相,他的子孫們卻建立了內閣,首輔也就相當於丞相),他對朝廷其他高品大員也不放心,他們手裡還是有很多權力的。於是他又建立監察制度,給一些人監視監督高品官員的權力,並可以直接上書參奏,但卻給這些人很低的品階和官位,比如言官,就是這種制度的產物。這種相互牽制的制度,可以說堪稱一絕。
在軍事方面,同樣,朱元璋廢除了大都督府,大都督府本來是管理全國軍事的首腦機關,李文忠當時就是大都督府的最高領導。而朱元璋卻將其分為中、左、前、後、右五軍都督府,分散開來,並和兵部互相牽制。兵部領導是兵部尚書,屬於文官,他有權發命令,但是不能統率軍隊,而都督府負責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是沒有調遣軍隊的權力。就這樣,軍權便集於皇帝一人之手。這也是一個相互牽制的奇特製度。
所以,文權武權盡在皇帝一人之手,文官和文官相互牽制,文官和武官也相互牽制,試問,誰還能興風作浪呢?
三、特務組織的嚴格監視
明朝洪武年間,有一國子監祭酒,名叫宋訥,在一次早朝之上,朱元璋問他前一天晚上為何事而不高興,宋訥當場猶如五雷轟頂,被驚呆在現場。正不知該如何回答之時,朱元璋卻叫人拿出一幅畫,畫的正是宋訥昨晚在家生氣時的表情。
朱元璋為何對手下大臣們的日常行為了如指掌?甚至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也皆盡掌握?彷彿在每個人家裡裝了監控一樣,讓人不寒而慄。
其實,這事是和一個特務組織有關係——檢校,他們沒有特定製服,沒有特定辦公地點,來源複雜,三教九流,相互可能還不認識。但是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主人——朱元璋,他們為他刺探各種情報:文臣的、武將的、市井百姓的,甚至還有軍情。他們無孔不入,猶如空氣一般,你看不見他們,但他們卻無處不在。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大特務機構,他們屬於親軍都尉府,有正規的編製,有特定的制服,也有特定的辦公地點,它的名字就是大家耳熟能詳的“錦衣衛”,我想,它的作用和那些臭名昭著的惡劣事迹,就不用在此多言語了吧?當然,後來的東西兩廠,特別是東廠,其罪惡程度相對於錦衣衛來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所以,有如此多的特務組織和人員的嚴格監視,如果有誰,不要說敢輕舉妄動了,就連一絲風吹草動,也會被皇帝第一時間知道,這不等於是自投羅網嗎?
綜合這幾方面的原因來看,如果朱元璋手下有人要謀反,幾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但也有人試圖這樣去做過,比如胡惟庸。
胡惟庸一開始加入朱元璋的隊伍時,還算兢兢業業,但是待大明建立之後,特別是當上中書省左丞相之後,為百官之首,開始驕縱跋扈,獨裁專制,目中無人,甚至連皇帝朱元璋也不看在眼裡——所有奏章必須先經過他的手,這是何等膽大妄為之舉?
之後胡惟庸越來越離譜,朱元璋也似乎在慣着他,直到有一天,慣到他露出異心,好舉起屠刀,滅他個痛快。
由以上我們分析的原因可以看出,胡惟庸註定是成功不了的。
總之,從朱元璋向功臣們舉起屠刀開始,到他駕鶴西去,所殺的這些功臣,歷經不同的案件和事情,過程時間很長。而且這些人並不是都聚集在一個地方,他們分散在不同的地方,不同的崗位,也有不同的政見和派系,所以他們不可能合擰成一股繩,對朱元璋有特別威脅的挑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