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王朝里常見的“傳國玉璽”一開始確實是只有一枚,那就是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以“和氏璧”雕成的玉璽,歷代沿用,有的時候還對其進行增補。
但是這東西實在是命途多舛,丟了很多次,也出現了很多贗品,最後直到明朝,皇帝才徹底放下了對它的執念。
和氏璧和傳國玉璽的傳奇經歷
說起“傳國玉璽”的前身,就是大名鼎鼎的和氏璧。
關於這塊和氏璧,很多人都聽說過它的兩件事情:
一件是兩任楚王不識貨,將好心獻玉的卞和砍去了雙腳,最後才發現這是一塊不可多得的美玉,所以命名為“和氏璧”;
另一件就是藺相如“完璧歸趙”的故事。
但是兩者之間差了400多年,在這些年裡,和氏璧失蹤過一次。
楚威王在位期間,這塊和氏璧也就算一塊比較不錯的玉石而已,並沒有什麼太特殊的地方,所以就將其賞賜給了相國昭陽。
但昭陽沒保管好,和氏璧出現了一次失蹤。
昭陽懷疑是門客張儀偷的,所以打了他一頓,趕出了家門。張儀估計也是冤枉的,最後沒有找到和氏璧不說,張儀也一氣之下來到了秦國,做了秦國的相國。
而和氏璧幾十年後又莫名其妙地出現在了趙國,於是就有了“完璧歸趙”的故事。
秦昭襄王雖然沒能從藺相如手中奪下和氏璧,但隨着秦王掃六合之後,和氏璧還是來到了秦國。
秦始皇面對這塊曾經讓秦國蒙羞的和氏璧,將其雕成了一枚印章,因為是皇帝所用,所以被稱作“璽”,作為皇權交替的信物。
這塊玉璽上刻了八個字: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據說,這八個字是出自書法大家秦相國李斯之手。
關於這塊玉璽,現代人有人懷疑其真實尺寸並不大,只是一枚很小的印章。但這其實也是猜測,並不靠譜。和氏璧之所以出名,肯定是有特殊之處,所以能雕成一塊大印也不是沒有可能。
這些都是猜測,得不到驗證了,因為這塊玉璽繼承了和氏璧的傳統,經常失蹤。
這枚玉璽雕成之後,短命的秦朝沒有使用太久,子嬰投降,將其獻給了漢朝。
漢朝一直用到西漢末年,都是這一枚玉璽,沒有出現過問題。也就是在這200多年的時間裡,人們普遍接受了和氏璧雕成的這枚玉璽代表着皇權。
它成為了一個承載皇權的信物。
所以,在王莽篡權的時候,他就派人去向孝元帝王皇后索要這枚象徵著皇權的信物,但王皇后對其破口大罵,並且用這一枚玉璽砸向了亂臣賊子。
據記載,這枚玉璽在這一過程中摔破了一個角,王莽得到之後用黃金將其補足,這就是所謂的“金鑲玉”。
王莽政權迅速失敗,群雄割據,這枚玉璽也顛沛流離,先後輾轉於元賓、李松、劉玄、赤眉軍等勢力之間,最後又回到了光武帝劉秀的手中。這一次一直沿用到了漢末。
直到董卓進京,一把大火燒毀了首都洛陽城,這枚玉璽短暫性的失蹤不見了。
最後據傳是被孫堅在一個落井的宮女身上發現。
因為這枚玉璽,孫堅的勢力遭到了明裡暗裡地狙擊,最終落到了袁術的手中,並且以此稱帝。
袁紹手中的那枚玉璽是個贗品,他私自篆刻的,想要另立朝廷,但沒想到真正的玉璽就在自己的弟弟手中。
袁術被滅之後,這枚玉璽回到了漢獻帝手裡。
所以,有漢一代,自始至終用的都是這枚用和氏璧雕成的玉璽。
接下來就是曹丕通過禪讓的方式,以魏國取代了漢朝,承接了這枚傳國玉璽,並且在其上又增刻了八個字:
“大魏受漢傳國之璽”
司馬氏篡取了魏國,建立了西晉王朝,這枚玉璽自然就到了司馬家族手中。
後來就發生了“永嘉南渡”事件,晉朝絕大多數世家都逃到了南方,並且最終分裂成了南朝。
這枚玉璽也就在宋齊梁陳之間承繼下去了。
隋朝建立之後,也獲得了這枚傳國玉璽,但因為短命而亡,導致這枚玉璽再次從歷史的視野中消失,據傳是蕭後與元德太子帶着這枚玉璽逃到了漠北。
所以,唐朝就成為了第一個在開國時沒有玉璽在手的大一統王朝。
怎麼辦呢?唐太宗就刻了幾枚贗品來替代,反正就是一枚印章嘛,真真假假的,或者有沒有對於唐朝建立來說影響不大。而後來隨着蕭後等人的回歸,這枚玉璽再次出現在了中原。
直到後唐,流傳出來的玉璽真假就出現了問題。
因為後唐末帝李從珂自焚的時候就帶着這枚玉璽,以至於其下落不明,經過五代十國的混戰,誰也沒精力去尋找這枚玉璽。
其重新問世是在宋朝,據說是一位農夫發現了傳國玉璽,將其奉獻給了朝廷。但這種故事一聽起來就像假的,和朝廷自導自演的戲碼很像,但都是無法證實也無法證偽的事情,只能認定這枚玉璽或許有問題。
但可以肯定的是,隨着北宋滅亡,這枚玉璽又失蹤了。有人說是被擄去了北方,也有人說宋朝根本就沒拿到這枚玉璽。
到了元代,坊間傳言在市集中驚現了傳國玉璽,這比宋朝的說法還讓人不能相信。而朱元璋滅掉元朝,深入漠北,也沒帶回來什麼玉璽,再次失蹤。
這枚和氏璧雕成的玉璽最後的消息是在明朝,民間又有出現傳國玉璽的言論了。
結果孝宗皇帝吸取了前朝教訓,直接認定這枚玉璽是假的,官府不再關注玉璽的下落。
沒有傳國玉璽怎麼辦?逐漸從具體事物變成了一種象徵
唐朝作為第一個不用和氏璧玉璽開國的大一統王朝,產生了兩重影響。
第一個,將一些固有的存在實物的象徵逐漸虛化。
中華文化當中有很多具有特殊意義的事物,比如說“鼎”、“劍”、“冠”、“鏡”、“璽”等等,在早期都是有實物的,一般象徵著權力。
但後來都逐漸地變成了一個虛指,並不一定需要確切的實物。
比如“九鼎”在春秋戰國階段還很重要,但在後世大一統王朝來說,沒見到哪個朝代還那麼鄭重其事地祭祀九鼎。
這一趨勢從一些傳入中華的文化里也能得到印證。
比如說佛家傳入中原之後,為了立足就需要和本土文化進行融合,“禪宗”也是由此誕生,不靠修行,講求“頓悟”就能成佛,這是中國思維影響下的產物。而很多佛教裡面的一些名詞,比如“菩提”、“舍利”、“浮屠”、“寶塔”等等事物,都在不斷虛化。
而像日本這樣接受中華文明影響的國家,早期的發展和中華類似,其代表着王室傳承的“劍”、“印”、“鏡”等等事物,在當時和“傳國玉璽”差不多,後來也逐漸虛化。
第二個,就是唐代為其他王朝樹立了一個良好的開端。
沒有“玉璽”怎麼辦?自己刻。所以後世王朝里的“玉璽”就多起來了。
清初的宮內就藏有各色“璽印”三十九方,現在故宮裡面藏有清朝皇帝的玉璽一共二十五方。
所以,後來我們能見到的玉璽就各式各樣了,有一個朝代歷代帝王傳承的“印綬”,也有帝王自己篆刻的代表其身份的“玉璽”。
現在北京“恭王府”萬福園中,藏有康熙帝親筆所寫“福”的那座假山內部,其拓印的石碑上所刻璽印就是當時康熙帝的玉璽。
而真正的和氏璧玉璽早已經無人知曉到底長得什麼樣子了,是大是小,印文是什麼樣子,這些因為都屬於十分機密的事情,自然不會有太詳細的記載。
所以,和氏璧雕成的玉璽真正意義上失傳了,即使是現在拿到了一個符合描述的印璽,也無從分辨其真偽。
在玉璽沒有失傳之前,人們尚且能知道真假,但從唐代以後,各朝和現在其實差不多,都不認識真正的玉璽是什麼樣子。
所以,即使是號稱擁有這枚玉璽的朝代,真正使用甚至傳承的“玉璽”也不止一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