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延續科舉取士之制,在華夏歷史長河中留下了獨特的人才選拔印記。彼時,共舉辦八十九次殿試,誕生八十九位文狀元;武舉考試亦有五十二次之多,造就五十二位武狀元,文武狀元合計一百四十一人。
在這些精英輩出的狀元群體里,有十位聲名遠揚,成為國家的中流砥柱。讓我們沿着歷史的脈絡,一同探尋明代名垂千古的十大狀元,看看他們究竟有何非凡之處。
申時行:中庸之道的首輔人生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這首膾炙人口的詞,竟出自明代狀元申時行之手。
申時行出身官宦之家,自小天賦異稟且勤奮好學。十歲時便能熟背“四書”,撰寫八股文;十二歲已能用古文作詞,求學期間文章備受學官讚譽,才名遠播吳中。
一五六二年,他在殿試中一舉奪魁,獲狀元稱號,隨後任職翰林院修撰長達十五年。此後,仕途順遂,升任兵部及禮部侍郎,短短七個月後又被任命為大學士,參與編纂嘉靖、隆慶兩朝實錄與《大明會典》,著有《賜閑堂集》《綸扉奏草》等。
擔任首輔期間,申時行秉持和衷調劑之策,行政風格寬鬆,致力於緩和君臣關係,使言路暢通,贏得朝臣稱讚。任職期間,他積極賑濟災荒,妥善處理邊疆危機,重視人才選拔,展現出卓越政治才能,穩定了萬曆中期的政治局面。
然而,在立皇儲這一敏感問題上,他採取“首鼠兩端”的態度,群臣不斷上疏催促,皇帝卻一再拖延,致使他遭到大臣猜忌與言官抨擊。年僅五十七歲的申時行,眼見群臣激憤,擔心大禍臨頭,遂上疏辭官,從此歸隱,寄情琴棋書畫,悠然度過餘生。
一六一四年,申時行壽終正寢,享年八十歲。神宗追贈他為太師,謚號“文定”,賜葬於石湖景區吳山景群。其墓地規模宏大,佔地二百畝,除墓冢外,還有墓道門、照池、享堂等建築,以及石人石馬等雕刻、皇帝諭祭碑文等碑刻,是明代高官墓葬的典型代表,在江南一帶極為罕見。
申時行在萬曆複雜的政治局勢中擔任內閣首輔近九年,能維持君臣和諧,這在明朝歷任首輔中實屬罕見。但其為官秉持中庸之道,歷史評價褒貶不一,多帶貶義或諷刺意味。
楊慎:學博才雄的文壇巨擘
在明代狀元里,若論記誦廣博、著作豐碩,楊慎稱第二,無人敢稱第一。他是明代文學家、學者、官員,位列明代三才子之首。
楊慎出身官宦世家,自幼擅長詩文。一五一一年,高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他曾上疏勸諫武宗,卻未被採納,心灰意冷之下辭官回鄉。
明世宗即位後,楊慎復任翰林修撰兼經筵講官。一五二四年,他與百官在宮門跪哭,反對世宗追封生父朱祐杬為“皇考”,因而觸怒世宗,被貶至雲南充軍。
此後,因父親去世,他短暫回鄉,卻在四川、雲南等地輾轉漂泊長達三十五年。一五五九年,在昆明與世長辭,享年七十二歲。明穆宗隆慶初年,追贈楊慎為光祿寺少卿;明熹宗天啟年間,追謚“文憲”。
楊慎以博學多才著稱於世,著作多達四百餘種,後人輯為《升庵集》。他對理學、心學的批判,拉開了明代批判唯心主義的序幕;反對時人空疏不學的風氣,推動了明清考據學的興起。
在文學領域,其詩風格獨特,沉酣六朝,攬采晚唐,辭藻淵博靡麗,造詣深厚,獨樹一幟。他的理論與創作促使明代詩風發生轉變,在諸多領域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楊慎知識淵博,文學成就尤為突出,在明代以博學見稱,歷代學者皆公認他學博才雄,認為其著作旁徵博引,世所罕見。
商輅:剛正不阿的宰輔良臣
商輅,浙江人,祖籍河南,是明朝內閣首輔,為人剛正不阿,在政治上頗有建樹,是明代科舉史上第二位“三元及第”者。
商輅自幼聰慧勤奮,學業成績出眾。一四三五年鄉試、一四四五年會試及殿試,均斬獲第一名,整個明朝,三次大考皆為第一的,唯有商輅一人。他曾入內閣參與機務,卻在奪門之變後被削籍除名。一四六七年,再度進入內閣,逐漸升任內閣首輔,官至少保、吏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等。
商輅為人正直寬厚,遇事果斷,是成化年間正直閣臣的傑出代表。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筆塵》,編纂《宋元通鑒綱目》等。晚年因請求罷黜宦官汪直未成功,憤而辭官,六十三歲時終償所願。
一四八六年,商輅在家中去世,享年七十三歲,獲贈太傅,謚號“文毅”。他與名臣、內閣首輔彭時齊名,被譽為明朝賢佐,“商公第一”。
商輅曾向景帝指出邊防積弊,提出禁止霸佔民田、剋扣軍餉、私役兵丁等問題,對鞏固邊防、發展生產起到積極作用。他多次勸阻憲宗怠於政事、熱衷齋醮、大興土木等行為,並極力挽救因進諫而遭重責的官員。面對宦官汪直專權,他屢次冒死直諫,列舉汪直十條罪狀。
此外,他在理論上嚮往“三代之治”,針對當時政治、經濟、軍事、國防等各方面弊端,提出一系列改良措施。
商輅謙仁寬厚,廉潔奉公,既是濟世的宰輔良臣,又是滿腹經綸的才子。任職期間,直言進諫,為朝廷出謀劃策,關心民生疾苦,主張寬和為政,對穩定朝政、推動社會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儘管其政治生涯歷經挫折與排擠,但在明代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黃觀:捨生取義的狀元典範
黃觀是明代第一個連中三元者,也是中國歷史上兩位“六首狀元”之一。
他自幼聰慧勤奮,參加縣考、府考、院考、鄉試、會試、殿試,均榮獲第一名,時人讚歎“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
黃觀在洪武、建文兩朝深受帝王賞識,官運亨通,歷任翰林院修撰、戶部右侍郎等職。一三九九年,建文帝朱允炆改革舊制,黃觀改任侍中,參與重要國事奏議。
靖難之役後,朱棣稱帝。黃觀自知大勢已去,與妻女投江殉難。他死後,朱棣余怒未消,黃氏九族被誅,親朋受監禁、謫戍者達百餘人,其名字也被從登科錄上划去,狀元名號被剝奪。直到一五九七年,才得以平反,補謚文貞,並為其建祠、行贈錄、表墓。
黃觀書法精妙,筆法古拙瀟洒,留世詩詞有《送友》《早朝大明宮》等。但因死後背負奸臣之名,著述手跡遭朝廷禁毀封殺,書作流傳極為稀少。
儘管朱棣手握生殺大權,卻無法阻擋百姓對黃觀一家的紀念。在黃觀尚未得到朝廷平反時,就有人在南京其故居石壩街附近立祠,以土地廟作掩飾,暗中祭祀這位忠義之士。
黃觀不僅才華卓越,科舉成績斐然,更有着高尚的品德與忠誠的精神,為堅守心中道義,不惜捨生取義,踐行了古代知識分子“為天地立心”的信念,其事迹與精神深受後人敬仰與紀念。
安國:定國安邦的武略之才
安國是陝西人,一五零八年戊辰科武舉會試第一名。他少年時為儒生,精通春秋子史,聞名鄉里,後襲世職,任指揮僉事。
一五零八年,安國滿懷熱忱參加兵部武舉會試,歷經三場激烈角逐,榮登武進士榜首,按規定晉陞兩級為指揮使。
當時武宗沉溺酒色,朝政被宦官劉瑾把持。安國等六十名武進士赴任時,因拒絕劉瑾公然索賄,被遣至寧夏編入行伍,與士卒一同服役,生活艱難。所幸次年,宗室安化王以討伐劉瑾為名起兵寧夏,安國等人得以被放還。因與劉瑾不合,他罷官歸鄉。劉瑾被誅後,安國恢復原職,受命分守寧夏西路,升任都指揮僉事,後遷任大同右副總兵。
正德十一年,安國與游擊將軍杭雄在岢嵐州大敗敵寇,斬首八十餘級,繳獲戰馬千餘匹,敵寇狼狽逃竄。
然而,負責記錄戰功的御史官劉澄甫,將安國等人的戰功全部記在他人名下上報朝廷,皇帝按功行賞,安國僅按現有官階得到賞賜。
安國心中不服,卻無處申訴,於是上奏堅決推辭,並請求為部將,尤其是重傷者授予官職作為獎勵。尚書王瓊也請求朝廷重新為安國記功,他才得以晉陞為都督同知。
安國在邊境鎮守四年,一五二零年去世。朝廷為褒獎其功績,賜予謚號“武敏”。
安國為官時,正值國君昏庸、奸佞掌權、行賄買官之風盛行,他能憑藉傑出才能與軍事謀略成為大將實屬不易。他為人莊重嚴謹,兼具文才武略,管理邊境事務盡心儘力,號令簡潔明了,尤其善於安撫體恤將士,眾多有才能的將領都願在其麾下效力,在他鎮守的地區,敵寇不敢輕易進犯。
孫堪:德才兼備的孝廉楷模
孫堪為人正直端方,常勸人行善,以孝聞名天下,是德才兼備的典範,其一生無論是品德、才能還是對家族的影響,都值得後人敬仰稱讚。
孫堪承父蔭任錦衣千戶,一五二六年中武會試第一名,即武狀元,先後被提拔為都督同知、都指揮僉事、浙江都司僉書、錦衣衛南鎮撫司管事、都督僉事。他任職之處,廉潔自律,體恤官兵,革除積弊,整頓將帥職責,名聲威望顯著。
一五五零年,邊境盜匪肆虐。左都督陸炳上奏,請孫堪教習京城衛隊官兵用弩。孫堪詳細寫明製造和使用弩的方法,達上千言,並親自訓練萬餘人,還制定考試標準,做事極為認真。
孫堪侍奉母親極為孝順,在京城官邸贍養母親二十多年。每次退朝回家,都帶着子女在母親膝下侍奉,態度溫柔、和顏悅色,殷勤周到。母親九十多歲在京城去世時,孫堪已七十二歲高齡,他護送母親靈柩回鄉,終因體力不支,在旅途中離世,時年一五五三年。
孫堪性格質樸,喜愛菊花,在園林種植菊花,朝夕賞玩,常能領悟菊花神韻,格調與眾不同。他擅長古文詞,書法學習顏真卿,對邊防、兵制以及天文、地理、律歷、醫卜等各家學說皆精通。又善於畫菊花,得舅父楊節技法真傳。著有《孫孝子集》二十卷、《忠烈編》九卷等。
孫堪獨生子孫鈺,憑藉祖父蔭庇承襲錦衣衛正千戶,嘉靖三十二年考中武進士,後升職為都督同知。長孫孫如津也擔任都督僉事,三代武將,傳為佳話。
孫堪堪稱賢能典範,事母至孝,贍養殷勤備至,令人感佩。仕途上,憑自身才能屢次升遷,所到之處秉持清操,革除積弊,整頓職責,聲譽顯赫。他多才多藝,愛菊且能領會其神,在多個領域皆有造詣,對諸多學科知識無所不通。子孫亦能憑藉祖蔭有所作為,家族興盛。
李春芳:青詞宰相的傳奇人生
李春芳,官至明朝內閣首輔,他慷慨好義,為官無私,素有“青詞宰相”和“太平宰相”的美稱。
李春芳少時家境貧寒,曾借燈讀書。一五四七年,他狀元及第,與張居正同科,被授予翰林修撰。因擅長撰寫青詞,得到明世宗賞識,一五五五年擢升為翰林學士,歷任太常少卿、禮部右侍郎、禮部左侍郎、吏部侍郎等職,後接任嚴訥為禮部尚書。
任禮部尚書期間,李春芳主持編訂《宗藩條例》,獲皇帝嘉獎,加太子太保。一五六五年,兼任武英殿大學士,進入內閣與嚴訥共參機務。一五六八年,擔任內閣首輔,累官至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建極殿大學士。在閣期間,主持殿試、勸誡明穆宗勤儉惜民,促成“俺答封貢”,並於一五七零年進中極殿大學士。
因受高拱與徐階等人矛盾牽連,李春芳屢遭彈劾,數次上書請求致仕,一五七一年終於得到明穆宗批准。回鄉後,他尊親奉老,交友論道,為鄉里民事出力,傳為佳話。一五八四年,李春芳溘然長逝,明廷追贈其為太師,謚號“文定”。
李春芳一生為官多年,主要功績有:進行政治改革,試圖糾正官場弊端;注重選拔賢能,為國家治理提供有力支持;加強邊防建設,維護國家安全;重視文化教育,支持學術研究,推動文化繁榮。
作為狀元郎,李春芳頗具文才,一生著述頗豐,主要有《貽安堂集》(十卷),被收錄於《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李春芳天賦異稟卻極為低調,已達大智若愚之境。雖身居要位,國事上卻極少發表見解。嘉靖時期,內閣多數閣員自負才華、鋒芒畢露,正需要他這樣仁厚長者來調節閣員關係。
趙秉忠:清正剛直的狀元尚書
趙秉忠是山東人,明朝禮部尚書,一生為官清正,剛正不阿。其殿試狀元卷是大陸現存唯一的殿試狀元真跡,極具歷史與文化價值。
趙秉忠自幼聰慧,性情耿直,勤奮好學。十五歲補府學生員,二十四歲中舉人。一五九八年,參加殿試高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
一六零三年,擔任禮部會試同考官,取中後來的抗清名將孫承宗。一六一二年,升任詹事府庶子,出任江南鄉試主考官,取中的張瑋、姚希孟、周順昌後來都成為一代名臣。
趙秉忠因取士得人、為官清廉、辦事得力而逐步升遷,歷任侍讀學士,負責為皇帝講解經學;詹事府詹事,掌管詹事府;官至禮部侍郎、禮部尚書。
一六二三年,因東林黨人與魏忠賢鬥爭受牽連,辭官。一六二六年去世。四年後,追復原職,加太子太保,光祿大夫,謚文敏,按大臣規格重新安葬。
趙秉忠一生勤奮,著述頗豐,精通書法、篆刻。著有《江西輿地圖說》一卷,《山集》二十五卷,在沂山等地留有多處題記。他的治國思想極具前瞻性,作為初出茅廬的青年才俊,能有如此思想高度,實屬難得。
趙秉忠擔任禮部尚書期間,嚴格選拔和考核官吏,加重對貪官污吏的懲罰,加強軍隊建設,消除積冤,安定民心,提倡節約,反對浪費,明辨功過,獎罰分明,自覺推行和維護治國理念。
曾棨:才華與酒量並重的狀元
曾棨是江西人,明朝永樂二年的狀元,有“江西才子”之美譽,擅長行草書。
他雖自幼家境貧寒,生活艱難,但聰慧過人,博聞強記,工於文辭,擅長草書,才思敏捷。一四零四年,高中進士第一,被成祖視為真才實學的典範。成祖詔令修《永樂大典》,他擔任副總裁,書成後升侍講學士。曾兩次扈從成祖巡幸北京,其間應制詩賦,備受稱讚。
曾棨相貌堂堂,身材魁梧,不僅才華橫溢,酒量更是驚人。一日,外國使臣來訪,號稱善飲,朝中無人能陪,成祖命廷臣推舉,曾棨毛遂自薦。成祖大喜,命他陪使臣飲酒。二人一連喝了幾天,使臣最終大醉,甚至東倒西歪,而曾棨卻清醒如初,使臣只得甘拜下風。成祖聽聞後大喜,稱單論這海量,他堪稱我朝當之無愧的“酒狀元”。
又有一次,名將張輔想試探曾棨的酒量,特製一隻木桶,邀請他到家中赴宴。他喝多少,便往桶中注入多少,喝了一天,桶里的酒溢出,又倒入另一瓮中,還是溢出,而他神色自若。夜半回到家中,還擺酒犒勞送他的張府僕人,直到僕人都醉了,他才休息。張輔驚嘆,曾棨真是海量。
宣德七年,曾棨身患重病,自知時日無多,便暢飲一場,隨後與世長辭。朝廷贈禮部左侍郎,謚襄敏。
曾棨才思敏捷,寫文章如泉涌,廷對兩萬言不打草稿,一氣呵成,令人驚嘆。其草書雄放,筆法靈動,氣勢豪邁,結構多變,墨法豐富,意韻深厚。主要作品包括《巢睫集》《百梅詩》《西墅集》等。
曾棨在明朝的文學和政治領域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無疑是一顆璀璨奪目的明星。他憑藉卓越的才智登上狀元之位,詩文獨具一格,散發著獨特的魅力,深受時人的讚譽。在書法方面,他造詣頗高,為後世留下了許多寶貴的藝術珍品。在擔任主考官期間,他更是展現出了獨到的眼光和出色的能力,為朝廷選拔出了眾多優秀人才。曾棨在明朝文化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他的功績和才華值得後世永遠敬仰和傳頌。
林大欽:英年早逝的忠孝狀元
林大欽,這位在明朝嘉靖年間高中文科狀元的才子,出生於一個書香世家,然而幼年時家境卻十分貧寒。儘管他天生聰慧,對學習充滿熱忱,但由於家貧,連買書的錢都難以湊齊。十三歲那年,他偶然路過一家書肆,一本《嘉祐集》瞬間吸引了他的目光,他如獲至寶,在書攤前久久徘徊,捨不得離去,甚至默默背誦起來。最終,他滿懷期待地懇請父親買下這本書,回到家後便日夜研讀,沉浸在知識的海洋中。
幸運的是,同族伯父家中藏書萬卷,這為林大欽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他得以盡情地閱讀子史百家的經典著作,同時對蘇軾、蘇轍的文章尤為痴迷。他深入鑽研,將其中的精髓融會貫通,因此在提筆寫作時,字裡行間都能看到三蘇的文風,自成一派。十八歲時,命運對他開了個殘酷的玩笑,父親不幸離世,家庭的重擔一下子落在了他稚嫩的肩膀上,生活變得更加艱難。但他並沒有被困境打倒,一邊替人抄書,一邊在私塾任教維持生計,即便生活如此艱辛,他也從未停止過讀書學習。
一五三一年,林大欽以秀才的身份參加潮州府鄉試。考場上,他揮毫潑墨,寫下了《論李綱十事》一文。這篇文章憑藉深刻的見解和出色的文筆,令考官眼前一亮,考官忍不住讚歎道:“此人日後必中狀元!”同年秋天,他參加府試,一舉獲得第六名的好成績,成為了一名舉人。一五三二年,林大欽在壬辰科殿試中脫穎而出,高中狀元,當時他年僅二十二歲,隨後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之職。
進入官場後,林大欽親眼目睹了朝臣之間的明爭暗鬥,以及權臣的飛揚跋扈、互相傾軋。這種複雜的政治環境讓他深感“人事多舛錯,百年會多憂”,漸漸地,他萌生了退意。與此同時,母親隨他入京後,因難以適應北方的氣候,身體每況愈下,卧病在床數月之久。於是,林大欽以母親病重為由,向朝廷申請回鄉侍奉贍養,很快便得到了批准。
辭官回到家鄉後,林大欽在自我修行的同時,還熱心地為鄉中子弟講授六經,與他們一同探尋生命的真諦。他常常與各地的賢士大夫書信往來,共同探討學術問題,交流思想見解。此後,朝廷多次徵召他回朝任職,但他都不為所動,始終“屢趣不起,屢促不就”。
林大欽自幼身體孱弱,疾病纏身。一五四零年,母親的病逝給他帶來了沉重的打擊。由於常年侍奉母親湯藥,他原本就虛弱的身體愈發不堪重負,再加上過度哀傷,最終一病不起。此後的幾年裡,他幾乎都是在病榻上度過的。一五四六年,林大欽在歸鄉途中,不幸病逝,年僅三十四歲,英年早逝,令人扼腕嘆息。
林大欽不僅思維敏捷、才華橫溢,面對各種難題都能從容應對,還心懷天下,對國家和人民充滿了深切的關懷。他以史為鑒,有着治國興邦的政治抱負和情懷。他的文學作品風格獨特,平淡中蘊含著深意,情感內斂卻毫不隱晦,意境清幽雅緻,語言簡潔平實又不失純凈之美,在明朝的文壇上留下了屬於自己的獨特印記。此外,他以孝為先,為了照顧母親毅然放棄仕途,這種高尚的品德也為後人所稱頌。
明朝這如雷貫耳的十大文武狀元郎,以上的評價與排序不知是否能讓你信服?倘若你有不同的見解,歡迎在評論區暢所欲言,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