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燭千年,中國古代照明簡史

2025年03月25日19:04:05 歷史 1503

沒有電燈之前,長夜漫漫,古人是怎麼照明的?

首先,我們要明白一點,古人晚上的活動主要是在室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盡量減少晚上外出。還有一點,在空氣沒有被工業化污染之前,月亮的光亮是非常強的,上世紀八十年代,天空中還能看見銀河,月圓的前後幾天,不藉助手電筒等照明工具,戶外走路基本都沒問題。

閑話少說,我就來說說古代照明的歷史。

原始人主要依靠火把與篝火。

篝火取材簡單,隨便撿一點樹枝就行,為了能讓篝火長時間的燃燒,人們還會添加乾苔蘚、動物干糞便之類的耐燃物。

火把最初是把松樹中富含油脂的樹榦削成棍狀使用,松明火力很旺,小時候我就經常用這個做火把。到了後來,人們為了節約松明,就把幾根松樹榦製成的棍子和松明混夾在一起,用植物干藤纏繞,做成了燃燒時間更長的火把。

進入夏商周以後,人們照明不再依賴火把,照明工具主要沿着兩條線發展:油燈和蠟燭。

油燈的出現。

火把亮度雖然大,但燃燒時間還是有限,而且會產生濃煙,也會留下很多灰燼。對普通老百姓來說,這些問題還可以克服,但是,貴族階層就會想到使用更高級的照明方式了,油燈就這樣出現了。

有一個字,古今含義差別很大,這就是“豆”。我們來看甲骨文,豆字是這樣的:

燈燭千年,中國古代照明簡史 - 天天要聞

甲骨文中,豆是標準的象形文字,它是一種容器,而不是大豆的意思。大豆當時叫“菽”。

商周時期,“豆”是一種高腳盤,用來裝肉食和其他食物的。周天子進食的禮儀就是“九鼎八簋二十六豆”,大大小小的裝食物的容器達到了43件。

商周時期的時候,豆這個容器除了裝食物,也用來做燈具,稱之為燭豆。

把豆里盛滿動物油脂,插上耐燃的植物纖維,點着了就可以照明。燭豆,這個詞就是這麼來的。它的意思並不是燒豆油的燭,也不是豆大的燭光,而是用豆這種容器做的燈。燭字,最開始的含義也不是蠟燭,而是火把。未燃的火把通稱為燋,用於把持的照明器具為燭,置於地上的為燎。燈字也是從豆字發展出來的,陶制的豆,稱之為“登”,後來演化為燈。

在商周時期,燭豆這種油燈,有青銅製,也有陶制,主要在貴族階層使用。

戰國時期開始,油燈技術開始成熟,不再用盛食物的豆,而是有出現各種各樣的專門燈具。這一時期,蠟燭也出現了,古人用動物油脂,如牛脂、羊脂,燒融後插入巨大燈芯,製成牛油大燭,這種燭煙氣極大,氣味也不好聞,主要用來祭祀。

燈燭千年,中國古代照明簡史 - 天天要聞

(長信宮燈)

秦漢時期,燈的材質出現了多樣化,陶、銅、鐵、玉等都用來做燈,造型也多樣化,出現了人佣燈,動物燈,連枝燈等,如著名的長信宮燈。但這一時期,燈主要還是用動物油脂做燃料。

與此相對應,蠟燭技術也出現進步。

西漢出現了蜂蠟製成的蠟燭。

因為當時人工養蜂沒有普及,蜂蠟主要是在野外採集,產量很少,這種蠟燭僅限於皇室和貴族使用。根據漢代劉歆所著的《西京雜記》記載,南越王趙佗向漢室進貢“蜜燭”,僅限於漢高祖使用。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貴族用的蠟燭確實煙氣較少。這一時期,民間的動物油脂燈和蠟燭煙氣都很大。

三國到隋唐,植物油開始普及,蠟燭的技術也有很大提升。

這一時期,麻油和菜籽油廣泛應用到了照明上,逐漸代替了動物油脂。北魏《齊民要術》記載榨取荏子(白蘇)油照明,唐後菜籽油成為照明的主流。除了油菜等普遍種植以外,佛教不殺生也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照明的燈具也開始平民化,老百姓也開始點燈了,成都邛窯生產餓了大量陶制省油燈,這種燈採用夾層注水降溫,降低燈油的燃燒速度。

自漢朝開始,人工養蜂開始發展,到兩晉南北朝時期,技術已經成熟了,蠟燭的產量也有了一定提高。唐代引進印度白蠟蟲養殖技術,四川等地產蟲白蠟,蠟燭產量提升,但蠟燭在唐朝及以前的時代都屬於奢侈品。

唐朝實行宵禁,夜晚照明的需求相對較小。

宋朝,夜經濟繁榮,油燈和蠟燭普及達到最高峰。

《東京夢華錄》記載,開封州橋夜市“通宵買賣”,酒樓“燈燭各數十處”,夜市“燈火熒煌,至於四鼓”。《癸辛雜識》載浙江農戶專植蠟樹養蟲,年產白蠟數萬斤。

就油燈和蠟燭普及程度來說,宋朝已經達到了高峰。陸遊在《老學庵筆記》里講了一個北宋太守田登“不許百姓點燈”的故事,形象說明了普通百姓已經普遍使用油燈。

明朝至清朝中葉,照明還是植物油燈和蠟燭,只是在燈的式樣上又有翻新,青花瓷燈、錫制“省油燈”,掐絲琺琅萬壽無疆燭台等花樣不斷翻新。

清朝末年,煤油的湧入,改變了中國幾千年的照明結構。

1865年,美孚公司煤油燈進入中國沿海城市,最開始在寧波等地推廣。煤油燈的亮度遠超油燈,得以迅速推廣,從19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煤油甚至超過鴉片,成為中國最暢銷的進口物資。廣東人在上海開設煤油燈廠,上海的煤油燈全面替代傳統植物油燈。

進入20世紀,煤油燈已經滲透進中國廣大農村。葉聖陶寫的《多收三五斗》,就說明了農民也普遍使用“洋油”。

上世紀80年代,中國很多農村還使用煤油燈。我家使用時間是1986年,地標,湖南邵陽。

燈燭千年,中國古代照明簡史 - 天天要聞

燈燭千年,中國古代照明簡史 - 天天要聞

歷史分類資訊推薦

劉振起:河北游擊軍的戰略意義 - 天天要聞

劉振起:河北游擊軍的戰略意義

1938年5月,毛主席在《抗日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指出:“河北平原、山東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經發展了廣大的游擊戰爭,是平地能夠發展游擊戰爭的證據。”
聽到岳飛遇害,李清照做了什麼? - 天天要聞

聽到岳飛遇害,李清照做了什麼?

紹興十一年,岳飛在一天之內被十二道金牌緊急召回至臨安。隨即解除兵權,任樞密副使。但這只是一個幌子,是個緩兵之計,不久就被誣陷謀反,下了大獄。一時間朝野大駭!韓世忠當面質問秦檜 :“你們誣告岳鵬舉謀反,究竟有何真憑實據?”秦檜奸笑一聲:“其事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 天天要聞

統一後,台灣叫什麼名?台84歲老將王建煊給出答案

兩岸關係一直是個敏感話題,尤其是“統一”這事兒一提起來,大家的耳朵都豎得老高。對此,台灣省84歲的前“監察院長”王建煊跳出來,拋出了一些關於統一後台灣叫啥名的看法,搞得網上網下議論紛紛。歷史咋回事兒?台灣跟中國大陸的關係,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兒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 天天要聞

董小姐們最憎恨的人,是他

改革開放後,商鞅、秦國遭到了全方位的抹黑,好事者甚至發明了“秦制”這個概念。在他們看來,中國落後的根源就是商鞅,就是秦制。秦制反民主、反自由,所以導致了落後,商鞅罪大惡極,竟然還寫了個《商君書》,提出“馭民術”,教君主們怎麼進行愚民,簡直十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 天天要聞

世界最長壽老人去世!百歲長壽老人往往有這些特點

據法新社5月1日報道,世界上最長壽的人、巴西的伊娜·卡納巴羅·盧卡斯4月30日去世,享年116歲。美國老年醫學研究組織和“追求長壽”組織稱,現在世界上最長壽的人是115歲的英國薩里居民埃塞爾·卡特勒姆。“活到100歲,健康又長壽”,這是許多人嚮往的目標。長壽不僅取決於基因,更與健康的生活方式密切相關。大量研究已...
曹縣莘冢集村 - 天天要聞

曹縣莘冢集村

宣統二年地圖莘冢集村位於曹縣城西北8.2公里處。聚落呈正方形,東西、南北長約500米。全村總面積約為10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53公頃,總人口6000餘人。屬青菏辦事處。莘冢集村有夏莘國莘仲君墓,明朝初年,名為伊尹耕莘太平寨。明朝中期成集,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