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在北京中南海懷仁堂,拉開了新中國第一次授銜儀式的序幕 。
56歲的董其武被授予了上將軍銜。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國民黨起義將領之一,董其武是唯一一個被國共兩黨都授予了上將軍銜的人,就連日本軍官都對他誇讚不已。
毛主席稱他為不可不授的開國上將
1955年,在進行首批授銜候選名單研究時,董其武就在其中,中央商討決定授予董其武上將軍銜。
當時被授予上將軍銜的還有陳明仁、陶峙岳兩人,他們三人都曾是國民黨的高級將領,是歷史中的抗日名將。
然而得知此消息的董其武,當即表示不同意。
董其武隨即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意思,並交給楊成武,希望由他幫忙轉交給毛主席。
可楊成武覺得,憑董其武的戰功赫赫和歷史功績,得到這個軍銜絕不為過。
拗不過董其武,楊成武將他的信件轉給了毛主席,毛主席看後說了一句話:
“董其武是有名的起義將領,是不可不授上將軍銜的!”
楊成武找到董其武,將此話原封不動的轉告給了他。
董其武聽完之後,紅了眼眶,熱淚盈眶,鐵骨錚錚的漢子也流露出他的柔情。
第二天楊成武見到傅作義,問可否知道董其武的事情,傅作義當即大笑道:
“我知道,董其武昨天找到我,一整晚又是哭又是笑,說來說去反覆就兩句話,毛主席偉大!共產黨偉大呀!”
授銜儀式上,毛主席為其頒發一級解放勳章,周總理為其佩戴上將軍銜,董其武深受其感動。
此後,董其武擔任全國人大常委、全國政協常委。
不得不說,是毛主席和共產黨人的寬大胸襟,讓董其武真正做到了心服口服。
而董其武獲得上將軍銜,也絕對是實至名歸。
他曾是抗戰名將,參加數次重大戰役,在戰爭中屢立戰功,是一個讓敵軍聞風喪膽的軍事指揮官。
戎馬一生,功勛卓越
董其武,生於1899年,山西運城人。
兒時曾在舅舅的私塾讀過一些書,19歲徒步太原,一舉考進閻錫山創辦的軍校學習。
25歲就開始了他的從軍之路,參加國民革命軍。
由於他軍事才能突出,戰績不俗,短時間之內就從排長、連長一路升任至副團長。
董其武治軍嚴謹,鬆弛有度,經他調教的軍隊,將士們個個戰鬥精神高昂,戰績不俗。
在武漢參加北伐戰爭後,由於蔣介石意圖將作戰部隊縮編,國民黨內部裙帶關係嚴重,董其武不屑與之為伍,另謀出路。
這次出走,也讓他結識了傅作義。
此時傅作義在上海擴軍,大量招募新兵。
傅作義與董其武是同鄉,他所帶領的部隊也是聲名遠揚,董其武便投奔了他。
1928年,到達傅作義部後,董其武堅持從底層做起一步一個腳印,後續擔任73師436團團長,並於同年加入國民黨。
1933年,董其武率領國民黨軍73師436團參加懷柔戰役,與敵軍浴血奮戰15個小時,不曾後退半步。
當時的天津《大公報》,刊登了436團的英勇事迹,稱其用血肉之軀阻擋敵軍10餘次進攻。
1936年,擔任旅長的董其武,奉命參加綏遠抗戰。
在紅格爾圖保衛戰中,為了掌握戰場上的主動權,他帶領軍隊發動夜襲。
這場夜襲殲敵1700多人,俘敵300多人。後歷時七天七夜,大獲全勝,繳獲槍械和俘虜不計其數。
此戰之後董其武一戰成名,連毛主席都親筆致信,信中大加讚賞,稱本次大戰是“全國抗戰之先聲”。
1937年忻口戰役爆發,董其武收到命令從綏遠出發趕赴忻口。
一路上餓殍遍野、被戰火焚燒的土地寸草不生,董其武暗下決心絕不能讓日本人得逞,這場戰役他下了必死的決心。
從戰鬥開始,董其武就一直在前線指揮戰鬥,被敵軍打傷了胳膊,就簡單的包紮一下,繼續堅守陣地。
當他探明日軍的指揮所就在不遠的舊村,立即召集將士制定了夜幕奇襲的計劃,一拍桌子,說道:“打他個出其不意。”
夜渡雲中河,一路奔襲舊村,趁日軍不備,火力壓制,將一整個指揮所全部殲滅。
此次戰役,董其武當機立斷,主動出擊,打的敵人措手不及,實乃大將之風。事後還受到了蔣介石的表彰。
在傅作義心中,董其武絕對算得上特別能吃苦,能打仗的得力幹將。
1940年傅作義發動了五原戰役,當時作為師長的董其武奉命死守烏加河,不允許一個敵人跨過封鎖線。
三天之後,五原大捷,增援的日軍一個也沒有跨過烏加河。
傅作義增援到達烏加河岸,看到了灰頭土臉的董其武,內心既感動又心疼。
後來董其武在其日記中記錄,他不需要援兵,是因為他清楚地知道傅作義也並沒有多少兵力,所以他寧死也要守住陣地。
在1973年,董其武跟隨代表團訪問日本期間,一名曾經參加戰爭的日本軍官曾講過這樣的話:
“如果中國軍隊都是像你的軍隊一樣,那這個戰爭可能早就結束了。”
可見,董其武在抗戰中的英勇是得到廣泛認可的。
而他不僅是一個軍事奇才,在解放戰爭中也機智應對周旋,完成了歷史上又一壯舉。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
沒想到,蔣介石妄圖想要獨吞革命的勝利果實,一意孤行的下令命傅作義率部隊向解放軍開戰。
而董其武也被捲入了這場毫無勝算的內戰。
在一次次的戰爭之中,董其武早已厭煩。
在解放戰爭中,國民政府內部腐敗,董其武所在的傅作義部隊傷亡慘重,作戰部隊苦不堪言。
在此期間,蔣介石為了穩定軍心,於1947年6月封董其武上將軍銜。
1948年,傅作義的部隊在與共產黨交戰的過程中受到重創,傅作義當即決定與共產黨商定和平解放方案。
得知北平和平解放的第一時間,他與傅作義通電並立即前往北平,與其面談。
傅作義與董其武就綏遠的情況做了分析表示,雖然暫時沒有確定綏遠的解放方案,但董其武堅持要走和平解放這一條路,並希望傅作義能與共產黨達成一致。
最終,董其武回到綏遠,開始了他的和平解放之路。
蔣介石暫停軍資、補給供應想逼董其武回頭,董其武就帶領軍隊自己開墾屯田,達到自給自足的生存要求。
董其武一邊對抗蔣介石的打壓阻擾,另一邊開始進行和平解放滲透。
他首先選擇從幹部開始滲透,解放思想,端正革命態度。
春節期間他又下到軍隊,對軍隊的將士說服,在社會上成立革新組織、座談會、組織會、宣傳會,進行思想革新。
此時的綏遠,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1949年傅作義與毛主席商定,關於和平解放雖然的具體細則。
毛主席表示可以給到綏遠更寬鬆的解放時間,不必出兵,讓董其武做好社會內部的思想工作,還提出綏遠起義後,董其武的軍隊可隨制改編為人民解放軍。
為了支援綏遠的起義行動,傅作義帶着毛主席的解決方案,到綏遠找到董其武。
董其武聽完只說了一句話:“共產黨好啊!”
1949年9月19日,董其武帶頭簽訂了“綏遠和平起義通電簽字儀式”,其他將士也紛紛在上簽字,綏遠和平解放。
“綏遠方式”被載入史冊,董其武在此次起義中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無產階級共產黨員—董其武
1950年,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見了董其武,這次見面的談話整整進行了三個小時。
從董其武的日記中我們得知,毛主席在談話中肯定了董其武在綏遠和平解放的工作成績,鼓勵他要在綏遠大搞改革,革新面貌。
為了打消他的身份顧慮,毛主席還提到了陳明仁、羅炳輝、王諍等人,表示他們都曾與共產黨站在對立面。
但站在過去的角度,共產黨是可以理解的,以前只是立場不同,我們要吸納的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此次談話之後,更加堅定了董其武想要追隨共產黨的決心,他找到楊成武提出想要入黨。
為了成為真正的無產階級,董其武還提出要將自己的房子和買賣都上交給國家。
關於入黨他也有自己的顧慮:“像我這樣的起義人員,到底能不能加入中國共產黨?”
楊成武告訴他,讓他放心,中國共產黨的大門為所有願意投身共產主義事業的人敞開,並且還告訴他這也是主席的希望,這也給董其武吃了一顆定心丸。
在之後的工作生活中,董其武時時刻刻以共產黨人的要求嚴以律己,為早日入黨做準備。
1956年,董其武向組織正式提出入黨申請,表示願意為黨的事業奮鬥終生。
董其武作為一名合格的共產黨員,在工作其中,嚴格遵守黨的綱領,不設門檻,來者必見,有求必應。
對生活有困難的戰友、群眾都能夠竭盡所能的幫助,此外對於自己的子女和家人,他也是嚴格要求。
董其武退休之後,仍然享受國家的待遇,有司機、警衛員等,但從不私用,家裡人也都對此默認執行。
據他的女兒董寧祥回憶,自己大學畢業後被分往北京順義縣龍灣屯中心校教書,離得遠交通又非常不方便。
除了要倒好幾趟車,還可能會趕不上車次,有一次她想要趕車,便提出讓父親的司機送她一程,都被父親果斷拒絕。
董其武一直要求自己的孩子們和人民群眾打成一片,不可以搞特殊化,甚至要求不得從官。
即使家中孩子偶有機會,也被他阻攔住了,他的兒子董都祥曾言:
“我們曾一度不理解父親的做法,但是父親講‘我們都是窮苦人出身,你們做老百姓我很欣慰,我相信不管到哪裡你們都會為人民做貢獻’”。
1982年,董其武第四次提出入黨申請,這次黨沒有讓他失望。
鄧小平親自批准其入黨,並經由黨中央研究決定,將董其武的黨齡自1980年開始算起。
83歲的董其武站在鮮紅的黨旗之下宣誓,歷經30年,晝想夜夢,他終於成為了一名共產黨員。
結語
董其武的一生廉潔自律,以一名真正的無產階級要求自己,以至於到最後他也沒能給孩子們留下什麼金銀財帛。
唯有記錄他一生歷程的幾十本日記,這些日記是精神傳承,更是董家孩子們人生路上的指路明燈。
董其武的這一生,光明磊落,無私無畏,關鍵時刻審時度勢,明辨是非。
於國家而言,董其武是抗戰功勛,對黨來說,他是最堅定的無產階級戰士,於子女而言,董其武更是他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