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國之戰的壯士斷腕
© 徐敏|文
1938年,日軍佔領南京之後,野心膨脹,決心打通津浦鐵路,使南北戰場連成一片,以達到迅速滅亡中國的企圖。為此,日本大本營先後調集 8 個師團外加 3 個旅、2 個支隊約 24 萬人,分別由華中派遣軍司令官畑俊六和華北方面軍司令官寺內壽一指揮,從南北兩個方向對徐州發動夾擊。
為粉碎日軍的進攻,保衛戰略要地徐州,中國方面先後調集 64 個師3 個旅約 60 萬人,由第五戰區司令官李宗仁指揮,將主力集中於徐州以北地區,抗擊南下的北線日軍。一部分兵力部署於津浦鐵路南段,阻止北進的南線日軍。由此拉開了徐州會戰的序幕。
1938年4月15日,中國軍隊在取得台兒庄大捷後,統帥部命令第五戰區集中兵力於徐州附近,準備借台兒庄勝利之威,再次聚殲日軍。
日軍在台兒庄失利後,改變打法,以部分兵力作正面牽制,主力則向西迂迴,從側後包圍徐州,配合南線日軍,企圖殲滅第五戰區主力。1938年5月15日,蔣介石發現國軍主力有被日軍包圍的危險,決定放棄徐州。19日,徐州陷於敵手。
此時,土肥原賢二率領的2萬多日軍渡過黃河,意圖阻止第一戰區程潛的部隊救援徐州。卻不料動作太快,犯了孤軍深入的大忌,竟然鑽進入國軍的包圍圈。
這真是天賜良機!一戰區司令官程潛興奮不已,當即調兵遣將,準備以12萬的兵力圍殲土肥原的2萬孤軍。蔣介石也看到了這次戰機,問程潛有無把握。程潛信心滿滿的說道:“就是吃也能把土肥原吃掉!”
但老蔣與程潛都忽略了一點,土肥原所率14師團的炮兵實力,是國軍的10倍以上,國軍的火炮無論數量和質量都遠不如日軍。
戰鬥打響後,土肥原的兩萬人馬很快就被困在了蘭封到商丘方圓百十公里的範圍內。
商丘是豫東的門戶,由黃埔一期出身的黃傑率第8軍駐守。西邊的蘭封,則由黃埔一期的桂永清防守。桂永清的27軍是當時中央軍的精銳,配有中國軍隊中極少見的戰車營。
6個軍12萬人包圍土肥原1個師團的兩萬餘人,在數量上佔有絕對優勢。
起初,中國軍隊確實一路凱歌,土肥原率領的日軍在層層圍攻下損失慘重,土肥原本人幾乎被俘,連天皇賞賜他的軍刀也成為了中方的戰利品。宋希濂部繳獲了一批戰馬,他挑了其中一匹作為坐騎,還給馬取名叫“土肥原”。
眼看勝利好像近在眼前,卻不料情況突變。5月23日,困獸猶鬥的土肥原師團開始突圍,他認準防守蘭封的桂永清是薄弱環節,以猛烈的炮火實施轟炸。僅僅3個小時,蘭封外圍防線即被突破,桂永清無法抵抗,撒腿就跑。
跑路前,桂永清命令龍慕韓的88師死守蘭封。龍慕韓一看桂永清跑了,他也有樣學樣,當晚就乘着夜色帶着部隊跑了。
兩人這一跑,導致蘭封失守和整個防線陷入混亂。土肥原趁勢穩住陣腳,憑藉蘭封和黃河邊上的村莊固守待援。而徐州方向的日軍加快了西進救援的進度,形勢開始變得對日軍有利起來。
面對突發的形勢,程潛不得不再次調兵布陣,重新圍攻土肥原,勢在奪回蘭封。戰鬥進行了4天,程潛預計再有兩三天時間,就能結束戰鬥。不料在此關鍵時刻,28日這天,防守商丘的黃傑又跑了。
黃傑一開始的作戰任務就是負責阻擊徐州方向過來的日軍第16師團,外加配屬的兩個旅團,兵力在4萬人左右。
以黃傑的第8軍的實力來說,要擊敗第16師團是不可能的。但黃傑的任務是阻敵增援,如果他能像防守滕縣的川軍師長王銘章一樣,血戰到底,將第16師團阻止在商丘無法前進,只要兩三天的時間,土肥原師團就難逃被殲滅的命運。結果他卻選擇了逃跑。
就因他這一跑,商丘落入敵手,豫東門戶洞開,土肥原盼望的援軍蜂擁而來,戰場形勢頓時逆轉。
原本大好的局面,就因為桂永清和黃傑兩個將領的臨陣脫逃,導致國軍慘敗。
土肥原抓住戰機,在佔領蘭封之後,隨即轉向當時的河南省會開封。開封此時僅有一個師的守衛兵力,根本不是對手,失守已成定局。而開封距離鄭州只有不到100公里,如果土肥原拿下鄭州,下一個目標就是武漢。
此時,侵華日軍第1軍司令官香月,已被進攻意識更強的梅津美治郎所替換。梅津上任後的第一件事,就是讓16師團和瀨谷支隊佔領平漢線,直下武漢!
看看地圖就知道有多危險。當時從東南沿海轉移過來的大量戰略物資、機器設備,全都屯集在武漢,一旦失守,國民政府將喪失堅持抗戰的物質基礎,整個戰爭就沒法打了。
危急關頭,作為統帥的蔣介石,只能冒萬世罵名,狠心下令:立即炸開黃河大堤,阻擋日軍沿平漢線進攻武漢。
1938年6月1日深夜,蔣介石下達了炸堤的指令!
程潛收到指令後,連夜召集水利專家、第20集團軍司令商震、第1戰區參謀長晏勛甫開會,準備實施炸堤。按事前確定的地點和方案,決堤點選在中牟縣的趙口,在這裡炸堤有兩個好處:
第一,日軍正集結在中牟及其下游,可借決堤淹死一部分日軍。
第二,在此處決堤,可使黃河流經以前的故道注入淮河,損失相對較小。
大家將原有擬定方案再次審查之後,彙報與蔣介石,並指定商震負責實施。
中牟在鄭州和開封之間,趙口在黃河南岸,距中牟縣城25公里。
誰知工兵連在中牟縣趙口進行決堤時,卻遭遇困難,因地基堅固,遲遲不能成功。6月6日開封失守,形勢愈發危急,新編第8師師長蔣在珍與參謀熊先煜趕到趙口,查看決口失敗的原因,建議在防區內另擇一地,改在離趙口26公里處的花園口實施掘堤,由熊先煜負責落實。此方案經商震連夜報告了蔣介石。
為什麼將新方案選在了花園口呢?這是因為,花園口地處黃河拐彎處、堤岸受水流的壓力大,一旦掘開就能形成洪水。另外,這裡的地基相對鬆軟,利於挖掘。
不過,誰都不敢擅自決定,最終決策還得上面來下!
蔣介石接到報告,也是百般糾結,水利專家分析兩種方案造成的破壞,有很大區別:如果從趙口決堤,受災人群約在800萬;如果從花園口決堤,則超過1000萬!而且決堤是不是就一定能達成戰略目的,誰也不能百分之百的肯定。作為最高決策者,壓力之大可想而知,弄不好就成了千古罪人!
而且,此前計劃在趙口決堤,已經通知了下游百里範圍內的百姓;如今改在花園口決堤,根本來不及通知和疏散。這就意味着,死難人群無可估量!
可是,6月6日開封已被日軍攻下,若是再不決堤,日軍向西攻佔鄭州,指日可下。一旦鄭州失守,日軍沿平漢鐵路南下,就再也沒有機會阻攔日軍了。果真形成這種局面,將是滿盤皆輸。
沒有人知道蔣介石經歷了怎樣的不眠之夜,最終,他同意了在花園口決堤的方案。
具體執行炸開花園口的是國軍新八師參謀熊先煜。
那天,熊先煜在河堤上發現了一個清冷的關帝廟。一行人進去之後,對着紅臉關公撲通就跪下了,接連磕了三個響頭,並點燃了三支香煙作為三炷香,大家跪在地上禱告,關老爺呀,中華民族眼下遭了大難了,我們被日本鬼子欺負得太慘了。我們打不過他們,萬般無奈,只好掘開黃河,淹死了老百姓,你得寬恕我們。
6月9日上午9時,日軍剛攻下中牟縣城,黃河就已經決堤!
也許是上蒼感應,就在士兵們即將挖開花園口大堤的時候,原本晴朗的天空突然之間烏雲密布、電閃雷鳴,隨即大雨傾盆而下。藉助雨勢,決堤後的黃河,衝垮了兩處決口之間50米長的河堤,河水從決口處奔涌而出,形成滾滾洪流,沿着賈魯河洶湧而下。賈魯河與渦河流域的鄉村和城鎮,很快成為一片汪洋。
當黃河水蔓延到中牟縣境內時,土肥原率領的第14師團瞬間陷入泥沼之中,動彈不得。跟隨其後的賴谷支隊和第16師團,因為身處地勢更為低洼的尉氏縣,整個師團寸步難行,被圍困在洪水之中。
洪水阻擋了日軍的裝甲部隊
日軍最後只得扔下大部分輜重裝備,直到7月7日才從洪泛區跋涉脫身。據日本人自己寫的《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記載,花園口決堤淹死的日軍有7400多人。
另據《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檔案》記載,東京大本營作戰課的彙報中充滿了沮喪:“黃水南流入淮,不僅對於華北戰局發生重大影響,將來對華中戰局,也將產生嚴重的影響。”
在近代歷史學者看來:決堤後的新黃河貫通豫東南至安徽西部,不僅保全了鄭州、洛陽和中原大部分地區,也形成了和陝西的一道隔離帶。而黃河決堤後形成的一個橫貫豫東南的巨大屏障,將中日軍隊隔離開來。日軍只能在新黃河以東跟中國軍隊隔河相望,這一望,就來到了戰爭行將結束的1944年。陝西以及中原大部分地區因此得以保存。如果沒有這條新黃河,日軍極有可能攻佔陝西,再拿下湖北,這將如同兩把鉗子圍住四川。果真這樣,就算國民政府退到了重慶,也不可避免地會落入被日軍包圍的境地。
這就是黃河決堤最大也最隱蔽的作用!而黃河決堤最直接的作用,是延遲了日軍的進攻步伐,為武漢保衛戰贏得了寶貴時間,確保了東南沿海過來的戰略物質和機器設備向大後方安全轉移。
當然,中國付出的代價也是慘重的。花園口決堤給河南、安徽、江蘇三省百姓造成了慘重災難,無數的家園被洪水吞沒,無數的民眾無家可歸,流離失所,數十萬百姓被淹死,上千萬人受災。
因洪水流離失所的百姓
其狀之慘,不忍描述。蓋因國力不如日本,只能選擇如此悲壯斷腕。慘!慘!慘!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徐州會戰》
《蘭封戰役蔣介石12萬人未能圍殲2萬日軍成笑柄》
《中國三大慘案之一——花園口決堤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