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景略灞上見桓溫
在後趙末期,中原地區陷入混亂,有四位地方勢力崛起,各自佔據城池稱雄。他們分別是:樂陵(今山東省樂陵市)的朱禿、平原(今山東省平原縣)的杜能、清河(今河北省清河縣)的丁嬈,以及陽平(今山東省冠縣東)的孫元。
到了公元353年十一月,隨着前燕國力逐漸強盛,這四位地方勢力意識到自身難以與前燕抗衡,於是選擇向其投降。前燕皇帝慕容儁接受了他們的歸降,並授予他們相應的官職:朱禿被封為青州刺史,杜能擔任平原郡太守,丁嬈獲任立節將軍,而孫元則被任命為兗州刺史。
同年十二月,慕容儁收到了一封來自衛大將軍慕容恪的奏疏。當時慕容恪正在魯口(今河北省饒陽縣)圍攻安國王呂護。在這份奏疏中,慕容恪再次強調了重用慕容霸的重要性。
慕容霸當時擔任給事黃門侍郎,他文武雙全,是慕容儁的兄弟,但慕容儁卻始終不願給予慕容霸重要職位。這一情況反映了慕容家族內部兄弟之間長期存在的矛盾,在慕容儁身上又一次顯現出來。
實際上,這已經不是慕容恪第一次向慕容儁推薦慕容霸了,然而慕容儁一直對此置之不理。此時,撫軍將軍慕容軍和左將軍慕容彭等人也聯名上書,認為慕容霸才華出眾,應當委以重任。
最終,慕容儁決定任命慕容霸為安東大將軍,同時授予他“使持節”的權力,讓他擔任北冀州刺史,並派往常山(今河北省正定縣)鎮守。
或許是因為慕容霸駐守常山,解除了慕容恪在魯口作戰時的後顧之憂,慕容恪隨即加緊了對魯口的圍攻,希望能夠儘快攻克這座城池。
在353年的五月,慕容恪成功收降了常山郡的李犢後,便將主要兵力集中在圍攻由安國王呂護據守的魯口。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次對魯口的圍攻竟然持續了一年之久。
作為十六國時期的著名將領,慕容恪為何會對這樣一個小城耗費如此長的時間?
實際上,這與慕容恪的軍事理念密切相關。他不僅珍惜自己的將士生命,同時也盡量避免敵方士兵無謂的傷亡。因此,他更傾向於通過長期圍困的方式,使敵人不戰而降,以此減少雙方的損失。在沒有找到合適的進攻策略前,慕容恪寧願選擇持久圍城,也不願貿然強攻。
到了354年二月底,慕容恪已經對魯口進行了將近一年的包圍。他估算此時城內的糧草儲備應該所剩無幾,如果在此時發起攻擊,呂護很可能難以繼續堅守。於是,慕容恪決定趁着春天的到來,對魯口發動攻勢。
此時的魯口城內,呂護確實面臨糧草短缺的問題。同時,他也必然得知前燕已經派遣慕容霸駐守常山,朱禿等四人也已歸順前燕,冀州的大部分郡縣基本被前燕控制。在這種情況下,呂護已失去了繼續抵抗的決心。而城內的士兵經過一年的圍困,早已喪失鬥志,不願再為呂護死守孤城。
同年三月,魯口城最終被攻破,呂護倉皇逃往千里之外的河內郡野王縣(今河南省沁陽市)。慕容恪進入魯口後,安撫百姓,使得冀州各郡縣徹底平定。
不久之後,呂護派遣其弟弟前往薊城向慕容儁請降,慕容儁任命呂護為河內郡(今河南省沁陽市)太守。
前燕以平州為根基,歷經四年向南征戰。至公元354年四月,已全面掌控幽州、冀州,以及以鄴城(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南香菜營鄉鄴鎮村)為中心的中州(西晉、後趙時期稱司州)部分郡縣,同時青州、兗州、徐州亦有將領歸順。
慕容儁對此甚感欣慰,遂決定大肆封賞諸王。他首先冊封叔父撫軍將軍慕容軍為襄陽王,左將軍慕容彪為武昌王,鎮南將軍慕容評為上庸王,並授予其司徒與驃騎將軍之職。
接着,慕容儁對兄弟們進行封賞:
衛將軍慕容恪被封為太原王、大司馬、侍中、大都督及錄尚書事;
安東將軍慕容霸獲封吳王;左賢王慕容友為范陽王;散騎常侍慕容厲為下邳王;散騎常侍慕容宜為廬江王;寧北將軍慕容度為樂浪王;慕容桓為宜都王;慕容逮為臨賀王;慕容徽為河間王;慕容龍為歷陽王;慕容納為北海王;慕容秀為蘭陵王;慕容岳為安豐王;慕容德為梁公;慕容默為始安公;慕容僂為南康公。
此外,慕容儁還冊封其子慕容暐為中山王,慕容咸為樂安王,慕容亮為勃海王,慕容溫為帶方王,慕容涉為漁陽王。
最後,慕容儁頒布詔令,晉陞尚書令陽騖為司空,仍兼任尚書令一職。
儘管慕容儁此次將慕容霸封為吳王,但對其的猜忌仍未完全消除。在慕容恪等人的極力舉薦下,慕容儁才任命慕容霸為北冀州刺史,駐守常山郡。然而不久之後,慕容儁再次下旨,改任慕容霸為冀州刺史,移鎮信都(今河北省冀州市)。
當慕容霸剛剛抵達信都之際,慕容儁卻突然下令,要求慕容霸前往舊都龍城(今遼寧省朝陽市)駐守,並且還命令他更改名字。那麼,慕容儁為何要讓慕容霸改名呢?
這還要從慕容霸這個名字的由來說起。早在前燕第一任燕王慕容皝在位時,他就對年幼的慕容霸寄予厚望,認為這個孩子“既能破人家,也能成人家”,因此為他取名為“慕容霸”。
事實上,慕容皝甚至一度打算將世子之位傳給慕容霸。
然而,文武百官紛紛勸諫,認為不能廢長立幼,最終慕容皝才放棄了這一想法。即便如此,慕容皝對慕容霸的寵愛仍然遠超當時的世子慕容儁。這讓慕容儁從小就對這位弟弟心生嫉妒。
而慕容儁的皇后可足渾氏同樣不喜歡慕容霸,更厭惡他的王妃段氏。因此,慕容儁不僅不願重用慕容霸,還對他的名字“慕容霸”感到十分反感,一直想找機會讓他改名。
後來,終於有了這樣一個契機。有一次,慕容霸騎馬時不慎摔倒,撞掉了一顆牙齒。得知此事後,慕容儁立即命他改名為“慕容”[quē]”。之後,慕容儁又看到一篇讖文中提到,“缺此字者有祥瑞之兆”,於是進一步命令慕容霸去掉名字中的“夬”旁,最終改為“慕容垂”。
從“霸”到“垂”,這個名字的變化確實讓慕容霸的形象大打折扣。被調往東北後,慕容垂勤於政務,深受當地百姓愛戴。但這一消息傳到慕容儁耳中時,卻讓他極為不悅。
於是,慕容儁再次將慕容垂召回薊城,不再給予他實權。
東晉征西大將軍桓溫在北伐中擊敗前秦軍隊,於公元354年四月二十五日駐紮在灞上(今陝西省西安市東部)。然而,整整一個月過去,桓溫始終沒有對長安城發動進攻。
隨行的順陽郡(今河南省淅川縣東)太守薛珍多次建議桓溫攻打長安,但桓溫一直未採納。於是,薛珍自行率領一部分軍隊襲擊長安。雖然未能攻下長安,但也繳獲了一些糧草和物資。
此時,據守灞城(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北)並背叛前秦皇帝苻健的呼延毒,以及戰敗後投靠桓溫的胡陽赤,都派使者前來表示願意跟隨桓溫共同行動。
即便如此,桓溫依然遲遲不下令進軍長安。而就在這個時候,長安城中的苻健卻主動出擊。他命令丞相苻雄率領七千騎兵攻擊駐紮在白鹿原(今陝西省西安市東南部)的桓溫之弟桓沖所部,企圖通過局部勝利來打擊桓溫北伐軍的士氣。苻雄不負眾望,成功擊敗了桓沖。
桓溫得知桓沖戰敗的消息後,更加缺乏向長安發起進攻的決心。隨後,苻健又派遣苻雄率軍向西,迎擊從子午谷趕來會攻前秦的東晉梁州刺史司馬勛。苻雄再次得勝,迫使司馬勛退守女媧堡(具體位置不詳)。
五月,桓溫依舊駐紮在灞上,此時,一位名叫王猛的人前來求見。
王猛,字景略,祖籍青州北海郡劇縣(今山東省昌樂縣),後來家遷至魏郡(今河北省臨漳縣)。他早年家境貧寒,曾靠販賣畚箕維持生計。有一次,王猛到洛陽賣畚箕時,有位陌生人願意出高價購買他的畚箕,但聲稱身上沒帶錢,並邀請王猛隨他回家取。
由於對方出價很高,王猛便答應了。一路上,他並未覺得路途遙遠,不料卻突然進入了一座深山之中。到了目的地後,他看到一位白髮蒼蒼的老者正坐在胡床上,周圍還有十多個侍從。
其中一人領着王猛上前拜見老者。老者問道:“王先生為何要行此大禮?”
隨後,老者真的以十倍的價格買下了王猛的畚箕,並派人護送他返回。當王猛走出深山再回首望去時,才發現那竟是中嶽嵩山。
王猛相貌堂堂、身材魁梧,學識淵博且酷愛閱讀兵法書籍。他為人莊重剛毅,氣宇軒昂,從不在意瑣碎之事。在人際交往方面,他對那些志趣不合的人從不結交,因此許多浮華之士都對他嗤之以鼻。
然而,王猛對此泰然處之,毫不在意。他曾年輕氣盛地前往鄴城遊歷,卻未得到當地人的賞識。唯有高平郡(今山東省巨野縣南)的徐統慧眼識珠,想舉薦他為官,但王猛毅然選擇隱居於西嶽華山。他心懷壯志,渴望能遇到一位明主以施展抱負。
話說王猛去拜見桓溫之時,已年屆三十。他身着粗布短衣來到桓溫營帳前,桓溫邀請他入內就坐。
王猛坐下後,一邊用手捉虱子,一邊滔滔不絕地談論天下大事,神情自若,彷彿周圍無人。桓溫對王猛的言辭感到十分驚訝,便將自己的疑惑向王猛詢問道:“我奉天子之命,率領十萬精兵至此,為百姓清除逆賊,然而三秦之地的英雄豪傑卻無一人前來響應,這是何故?”
王猛回答說:“明公不遠千里,深入敵境,長安近在咫尺,明公卻不肯率軍渡過灞水,百姓無法知曉明公的真實意圖,因此英雄豪傑不願前來投奔。”王猛這一席話正好點中了桓溫的心結,桓溫正是因為缺乏勇氣邁出這關鍵一步,這也可以說是他性格中的弱點。
桓溫一時語塞,沉默許久才說道:“江東沒有能與你相提並論的人。”
於是桓溫決定任命王猛為軍咨祭酒,而王猛表示要回華山請教師傅。
王猛回到華山將此事告知師傅,師傅說道:“你和桓溫怎可共存?在此地同樣可以成就富貴,又何必遠行?”於是王猛決定留在華山。
五月底,桓溫的軍隊因糧草短缺陷入困境。他派士兵前往田間收割麥子,卻發現麥子早已被前秦的將士收割一空。隨着夏季來臨,天氣逐漸炎熱,加之糧草匱乏、前方戰事失利,桓溫最終決定撤軍南歸。六月一日,桓溫大軍開始撤退,並強迫三千多戶百姓隨軍南遷。
灞城的呼延毒與胡陽赤也率部跟隨桓溫南撤。順陽郡太守薛珍原本計劃再次襲擊長安,但因桓溫下令撤退,只能放棄行動。桓溫還試圖聯絡王猛,甚至以高官督護之職邀請王猛一同南下,然而王猛婉言謝絕。
另一邊,前秦皇帝苻健得知桓溫撤軍的消息後,立即命令太子苻萇率兵追擊。苻萇身先士卒,在戰鬥中身中流箭卻依舊勇猛作戰,使得桓溫所部接連遭受重創。
當桓溫的部隊撤至潼關(今陝西省潼關縣)時,已有萬餘名將士或戰死或逃亡。
桓溫此次北伐未能攻取長安,反而連吃敗仗。順陽郡太守薛珍對此心生不滿,多次在將士面前抱怨,稱自己的部隊若單獨襲擊長安,定能取得不少戰利品,還聲稱長安城並不難攻,只是桓溫過於謹小慎微。桓溫聽聞這些話後大為震怒,隨即下令將薛珍處死。
苻堅喪父,苻健立太子
前涼秦州刺史王擢在354年五月響應桓溫北伐行動,成功攻佔陳倉並斬殺了前秦扶風郡太守毛難。隨後,他派遣使者前往姑臧向前涼皇帝張祚彙報戰況,並提到桓溫卓越的軍事才能及難以預測的意圖。
得知消息後,張祚陷入深思。由於他已經稱帝並與東晉公開決裂,因此擔心桓溫北伐的目標可能延伸至前涼。同時,他也憂慮王擢會背叛自己轉而投靠桓溫。
為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張祚決定採取極端手段——派人暗殺王擢。然而,刺殺行動不僅失敗,還被王擢知曉。這使得張祚更加惶恐,害怕王擢回師報復,於是命令軍隊集結準備東征前秦,實際上是為了應對緊急情況時能迅速撤退至敦煌。
到了六月,當張祚得知桓溫已從關中撤軍時,才稍稍鬆口氣並解除軍隊的戒備狀態。但不久後,他又聽說東晉梁州刺史司馬勛在兵敗後也抵達陳倉與王擢共同駐守。這一消息再次引發張祚的擔憂,他害怕兩人關係過於密切會對前涼構成威脅。
於是,張祚任命牛霸為新的秦州刺史以取代王擢,並命令牛霸率領三千兵馬進攻王擢。
此時,前涼新任秦州刺史牛霸還未抵達陳倉,而前秦丞相苻雄卻已率先到達。從長安向西至陳倉,三百餘里的路程一馬平川,苻雄率領的騎兵僅用數日便抵達陳倉城下。
隨即,苻雄下令對陳倉城發起進攻。城內的司馬勛與王擢派遣將領出城迎戰,但因實力懸殊,很快被擊敗。
得知桓溫大軍已經撤出關中後,司馬勛與王擢心生退意,決定棄城撤退。苻雄命令部隊追擊,結果司馬勛與王擢大敗,前者逃回漢中,後者則退回略陽(今甘肅省秦安縣)。然而,王擢或許未曾料到,在他向西撤退之際,牛霸正率軍自西而來準備截擊,這已是後話,暫且按下不表。
苻雄收復陳倉後,迅速率軍北上數十里,攻打盤踞雍城的叛將喬秉。然而,令人意外的是,在攻城未果的情況下,年富力強的苻雄突然病逝。六月二十日,苻雄毫無徵兆地撒手人寰,其部眾只得放棄對雍城的圍攻,向東撤回長安。
消息傳至長安,前秦皇帝苻健聞訊悲痛欲絕,涕淚橫流。對於這位英年早逝的丞相,苻健深感惋惜與不舍。
當苻雄的遺體被運抵長安時,苻健早已因過度悲痛而哭至吐血。他大聲哀號道:“莫非上天不願讓我平定天下嗎?為何如此倉促地帶走了我的元才(苻雄字元才)!”
苻雄的王妃苟氏、庶長子苻法、嫡子苻堅,以及苻融、苻雙、苻忠等人見到苻雄的遺體時,無不放聲慟哭。苻雄身為輔國重臣,權勢幾乎可與君王比肩,但他始終謙遜仁愛,恪守法度,深受苻健敬重,被視為當代的周公。苻健常常稱讚他說:“元才就是我的姬旦。”
苻雄不僅受到苻健的高度信任,也贏得了群臣和諸將的廣泛尊敬。因此,長安城中的文武百官得知噩耗後,無不悲痛萬分。
苻健下詔追封苻雄為魏王,並令其嫡子、年僅十七歲的苻堅繼承東海王的爵位。
苻堅,字永固,他的母親苟氏在懷他之前,曾前往漳水遊玩,並在西門豹祠祈求子嗣。那一晚,苟氏夢見與神靈相交,從而懷孕,且懷胎十二個月後才生下了苻堅。這一傳說為苻堅的一生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苻堅出生之時,一道神光籠罩了他家的庭院。他的背上隱約顯現出紅色的文字:“草付臣又土王咸陽。”
苻堅雙手過膝,眼睛閃爍着紫光,他的祖父苻洪對此感到驚奇並十分喜愛他。
苻堅七歲的時候,就已聰明伶俐且機智過人。他繼承了先輩們樂善好施的品質。高平郡(現今山東省巨野縣南)有一位擅長識人的徐統,在見到苻堅後,對身邊的人感嘆道:“這個孩子有霸王之相!”
八歲時,苻堅主動要求學習,把老師請到家中。
祖父苻洪笑着說道:“我們這些戎狄異族,世世代代只知道飲酒作樂,如今你卻要讀書求學了。”於是欣然答應了他的請求。
當苻健進入關中時,他曾夢見天神派遣一位身穿朱衣、頭戴赤冠的使者,命令他任命苻堅為龍驤將軍。
次日,苻健便設壇正式授予苻堅龍驤將軍之職,並含淚對他說:“你的祖父曾經擔任過龍驤將軍,如今你又受神明旨意成為龍驤將軍,怎能不奮發圖強呢?”
苻堅接過任命後,揮劍策馬,氣宇軒昂,士兵們無不敬畏佩服。
苻堅孝順父母,志向遠大,心胸寬廣,博學多才,喜歡結交英雄豪傑,呂婆樓、強汪、梁平老等人皆與他關係密切。
苻雄的喪事結束後,苻健派遣太子苻萇自長安西進,討伐佔據雍城的喬秉。苻萇在之前與東晉桓溫的交戰中身負箭傷,尚未痊癒,便再次率軍出征。
354年八月,苻萇成功攻克雍城,斬殺喬秉,至此關中地區完全平定。捷報傳來,苻健大喜過望,隨即頒布詔令,對參與抵禦桓溫北伐的眾將論功行賞:任命太尉雷弱兒為丞相,司空毛貴為太傅,太子太師魚遵為太尉,淮南王苻生為中軍大將軍,平昌王苻菁為司空。
隨着關中的平定,周邊局勢暫時趨於穩定,苻健決定集中精力治理國政。他每日勤於處理政務,多次召集文武百官及各類臣屬,共同商討治國安邦之策。
苻健決心革除後趙時期的殘暴統治,致力於讓百姓安居樂業。為此,他頒布詔書,與百姓約法三章:減輕賦稅負擔,停止大規模修建宮殿,專註於國家治理。他還優待長者,提倡儒學教育,並在平朔門設立來賓館,以示對遠方人士的懷柔政策。
苻健雖勤勉於政事,但天災卻接踵而至,關中地區爆發饑荒,糧價飛漲,一匹布竟換不到一斗穀米。
面對困境,苻健下令免除百姓賦稅,減少自身膳食開支,撤去宮廷樂器,改穿素白衣衫上朝,甚至不再踏入正殿。他的這些舉措深得民心,百姓深受感動,紛紛努力耕作,社會逐漸恢復生機,民眾得以休養生息。苻健通過自身的表率作用,為前秦的穩定與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54年十月,冬意漸濃,前秦太子苻萇因箭傷複發不幸離世。苻健聞訊悲痛萬分,至此前秦陷入無太子的局面。同年十一月,前涼原秦州刺史王擢率部抵達長安向苻健投降。
起因是前涼新任秦州刺史牛霸受命攻打王擢,但最終戰敗,王擢遂帶領殘部歸順前秦。苻健接納了王擢,並重新任命他為尚書。
當時,自去年五月秦州刺史苻願被王擢擊敗後,秦州一直處於無主狀態。於是苻健決定任命上將軍啖鐵為新的秦州刺史,以穩定局勢。
十二月,苻健的叔父苻安歷經四年周折,終於從東晉返回長安。苻健對其極為器重,授予他大司馬、驃騎大將軍、并州刺史等要職,並封其為武都王,派他鎮守蒲坂(今山西省永濟市)。
然而,前秦境內的災情卻愈發嚴重。饑荒尚未緩解,又遭遇了蝗災肆虐。
355年二月,從華山到隴山,漫天飛舞的蝗蟲將青草啃食殆盡,牛馬甚至開始啃食對方身上的毛皮以求生存。苻健與百姓一同艱難應對,同時下旨要求各地郡縣重視春耕生產。
直到四月,農事稍有喘息之際,苻健才着手考慮太子人選問題。苻健共有十二子,長子苻萇已故,尚存十一子。強皇后傾向於立幼子晉王苻柳為太子,而苻健則更中意三子淮南王苻生,欲立其為儲君。
苻生出生於335年,從小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無賴,性格粗魯暴躁,他的祖父苻洪對他極為厭惡。苻生自幼便失去了一隻眼睛。
有一次,苻洪問身邊的侍者:“我聽說獨眼的人哭的時候只會流一滴眼淚,是真的嗎?”侍
者回答說:“確實如此。”
站在一旁的苻生聽後非常憤怒,立刻拔出腰間的佩刀刺向自己的眼睛,頓時血流如注。苻生指着流出的鮮血說道:“這就是另一隻眼在流淚!”
苻洪見狀大吃一驚,拿起鞭子狠狠抽打苻生,而苻生卻大叫道:“刀刺對我毫無感覺,但我受不了鞭打!”
苻洪怒罵道:“如果你再不改掉這些惡習,我就把你貶為奴隸!”
苻生毫不畏懼地回應道:“那不就變成石勒了嗎?”
苻洪聽後大驚失色,連忙光着腳跑過去捂住苻生的嘴,生怕他說出更多僭越之言。
事後,苻洪對苻健說道:“這個孩子太過殘暴,如果不除掉他,將來必定會禍及家人。”
苻健打算殺掉苻生,但苻雄勸阻道:“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好,沒必要非得殺他啊。”於是苻健便暫時放棄了這個念頭。
苻生成年後,變得愈發勇猛好殺,力大無窮,徒手能與猛獸搏鬥,奔跑速度甚至可以追上快馬。他在刺殺和騎射方面更是無人能及,堪稱一時之冠。
儘管苻生如此殘暴,苻健為何還要立他為太子呢?原來,苻健聽聞了一則“三羊五眼”的讖語。
苻健認為,“三羊”應當是六隻眼睛,而“五眼”意味着少了一隻眼睛,這正應驗在獨眼的苻生身上。因此,苻健決定立苻生為太子,希望藉此順應天命,穩固政權。
355年四月,苻健頒布詔書,冊立苻生為太子。同時,他任命司空苻菁為太尉,尚書令王墮為司空,司隸校尉梁楞為尚書令,而魚遵則從太尉之位卸任,升任太子太師並成為太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