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懿是何許人也?雖然篡奪曹魏政權的人不是他本尊,但他依然被牢牢地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
曹操、曹丕活着的時候,司馬懿不敢輕舉妄動,這不僅是攝於曹操、曹丕的個人能力,更是攝於曹魏政權人才濟濟的大環境。
可等到曹芳繼位之後,司馬懿的行事風格便發生了轉變,最終釀成了249年的政變。
如此能活的司馬懿在曹魏政權當中低調的時間並不長,刨去曹操與曹丕時代,唯有曹叡時代時期,司馬懿還相對安分守己。
這裡面除了曹叡的個人能力以外,還出於對曹真、曹休等權臣的擔憂與懼怕。
226年6月底的一天,陰沉沉的烏雲壓在了曹魏皇宮之上,預示着皇宮之中即將有大事發生。
此時躺在病榻上的曹丕已經奄奄一息,只剩一口氣就要歸西了。
臨別之際,他把託孤重臣叫到了床前,既有曹真、曹休這樣的曹家人,也有陳群這樣的老臣,更有看似忠心耿耿的司馬懿。
4人都是大將軍之身,全都是曹魏當中舉足輕重的人物,面對如此局面,曹丕只能無奈地將22歲的曹叡託付給4位大臣,讓他們輔佐曹叡再走一程。
這4人既然能成為託孤大臣,那麼,每一個人的分量都足夠重,正因為足夠重的分量,使得四人之間又形成了相互牽制的局面,誰都別想單憑自己的力量翻出浪來。
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司馬懿,可他被防患的死死的,不僅有曹氏家族的曹休與曹真,也有比司馬懿資格更老的陳群。
先說曹休,曹休在曹魏政權當中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從曹操起兵開始,曹休就已經投靠到他的門下。
享受著兒子的待遇,能夠與曹丕同吃同住,甚至,曹操將曹休比作曹氏一族的千里馬。
對劉備作戰時,曹洪雖然是軍事主帥,但曹操卻把實際的領兵之權交給了曹休,更是直言不諱的對曹洪指示務必聽從曹休的指令。
單看這一點就能明白曹休在曹魏當中的地位,等到曹丕繼位之後,曹休的功勞更大。
無論是面對蜀漢,還是進攻東吳,曹休都能獨當一面,要不是曹丕命令下得快,曹休能夠輕而易舉地覆滅東吳。
與曹休有同樣身世的是曹真,他也是曹操的侄子,早年因父親協助曹操起兵遇害而被曹操收為養子。
曹休與曹丕的關係同樣深厚,這也是他成為託孤重臣的原因之一。
曹真的戰績不在曹休之下,諸葛亮西出祁山時,兩次折在了曹真的手中,這讓曹真的名聲大噪。
是曹魏政權當中,為數不多能夠抵擋蜀漢攻擊的將領,正是因為這份功勞,曹真獲得了曹魏皇帝親自頒授的佩劍,更是享有穿鞋入朝的恩典。
雖然兩人的發跡是基於曹氏一族成員的緣故,但兩人的實力也是擺在那裡的,是足以笑傲三國時期的名將。
曹丕將二人提拔為託孤大臣,就是想讓曹休、曹真以曹家子嗣的身份來輔佐曹叡。
加之曹叡時期留下來的名將老將已經不多,使得曹休與曹真的地位與實力更加突出,皇親國戚加上兵權,任誰都要忌憚三分,更不用說本就受懷疑與排擠的司馬懿了。
除了曹休與曹真,陳群同樣是4人當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陳群這個人不僅是曹魏當中的重臣,更是在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威名,單單一個九品中正制就讓陳群彪炳史冊。
陳群應算得上是一個文臣,但他同樣領了大將軍的職銜,文治武功自然不在話下。
上到曹操中,到曹丕、曹植,下到曹叡,對陳群都是推崇備至,十分認可其文治武功。
這份信任使得陳群能夠左右曹魏政權的政治制度,且此人極為忠誠,不像司馬懿一樣三心二意。
對於遏制司馬懿,限制曹休、曹真等人的征戰有着十分突出的作用。
陳群的資歷要大於司馬懿,再加上曹休與曹真兩個曹氏成員的輔佐,使得司馬懿必須顧及形象,不然就會招致殺身之禍。
三大臣的限制已經讓司馬懿顧此失彼,再加上曹叡本人也非等閑之輩,就更司馬懿感到惶恐了。
但司馬懿也有一點是4人無法比擬的,那便是活的長。
從228年開始,曹休、曹真、陳群,哪怕是張郃相繼離世。
直到239年,曹叡去世之後,司馬懿依然活的好好的,同時,也徹底失去了束縛他的脖頸。
雖然有曹爽在,但司馬懿的隱忍終於可以退下面具,開始與曹魏政權爭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