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下?南下!
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保留游牧傳統的國家,蒙古國正在面臨一場罕見的極端天氣危機。
極寒天氣和暴風雪的組合出擊,已經造成蒙古390萬頭牲畜死亡,大量的牛羊群屍體正被積雪覆蓋,即便是倖存的牲畜也在寒風下苦苦求存。而根據氣象部門的預測,蒙古國大部分地區仍將會迎來新一輪的暴風雪,牲畜的死亡峰值可能會在四月前後才出現。
實際上,自去年2023年入冬以來,蒙古的平均降雪量已經創下了1975年以來的最高新紀錄,80%以上國土至今仍然被厚重的積雪所覆蓋,有些地方雪深超過1米。而面對這種破紀錄的草原災難,蒙古國該如何應對呢?
游牧民族與農耕民族有着兩千多年的糾葛拉鋸,以至於只要草原牛羊凍斃,不論是游牧人,還是中原人,腦海中都會浮現出南下:打秋風、打草谷、邊境劫掠的想法。只是,如今的蒙古國恐怕只能尋思南下去“打工”了。
作為中國曾經的國土,外蒙古的失去令許多國人痛心。那麼,它能否重回百年前歷史軌跡呢?事實上,即便蒙古願意,恐怕中國也未必想回收,更何況蒙古人排華之嚴重,恐怕超乎普通人的想象。
如今的蒙古
蒙古國人對中國一直有着迷之自信。
在歷盡沙俄、蘇聯、歐美、日韓的文化洗腦之後,如今的蒙古充斥着對華的莫名優越和排斥力。尤其是蒙古官方所謂的“大蒙古史觀”,讓排華形成完整的閉環,甚至就連總統都是靠着排華上位。
蒙古國作為中國曾經的故土,中國人對蒙古普遍是有着一定好感的,只是這種樸素的感情大多被錯付了。這也是蒙古雖然與中國有着漫長的邊界線,但在國內依然非常透明,幾乎少有人提及的主要原因。
最近這些年,蒙古國有件改革值得一提,它計劃在2025年之前把自己目前的文字換掉,用內蒙古使用的回鶻蒙文替代蘇聯強行推廣的西里爾蒙文。前者是蒙古祖先一直沿用的蒙古文,後者是蘇聯改造的西里爾蒙文。
很多國人把它視為是蒙古國對中原文化的靠攏和民族歷史的追溯。但事實上,蒙古的這種做法也可能的是對蘇聯殖民的反抗和清算。畢竟,蒙古國內在各方面始終不敢向內蒙古看齊,打着擔心文化同化的旗號大行排華之舉。
至於毛子,在蒙古的風評中也沒好到哪去。排俄也是蒙古國如今年輕一代的主要聲音。你可能會好奇,蒙古就這兩個鄰國大哥,這既反俄又反華,該怎麼發展自我呢?有趣的事情就來了,蒙古居然和歐美的關係不錯,不是網傳還要加入北約么?
假自大和假清高
客觀的說,蒙古國社會高層中有大量的歐美仰慕者,有能力者也不乏潤美歐之舉。
而大量的社會中產和中下階層,則普遍哈韓哈日。尤其是在目前蒙古社會普遍排華排俄的氛圍之下,日韓文化已經在蒙古大行其道,甚至頗有幾分主流的味道。蒙古國的年輕人們,對韓日文化的追逐,可比當年咱們厲害多了。
這些文化特點,恰恰體現出蒙古人國人根深蒂固的“短視”,我稱之為無腦的趨炎附勢。這點我們後文還會詳細剖析,外蒙古的獨立也與此有關。你可能想不到,蒙古國一共330萬總人口,卻有5萬多人在韓國生活,佔比1.5%,直接讓韓國成為蒙古國海外僑民最多的國家。
據說,蒙古女性在韓國職場經常受到騷擾和欺凌,而為了保住工作,這些女性往往忍氣吞聲。2021年7月份,韓國慶南道梁山市,一個13歲的蒙古學生被4名韓國學生凌霸了6小時,在蒙古國引起了軒然大波,首都烏蘭巴托還發生了蒙古人圍毆韓國僑民的報復性事件。
調侃的說,韓國的假自大和蒙古的假清高,那絕對是良配。
這兩個國家,還多少都有點極端民族主義的味道。只是,加入亂斗的還有日本。嗯,不錯,又一個極端民族主義。只能說,不是一家人不進一家門,日、韓、外蒙,個個都是有一個頂一個的反骨仔。
先祖的狼道
巧的是,韓國、蒙古、日本,都自認為長期被中原文明打壓,頗有來自祖上難兄難弟的情懷。接下來,我們就再來說說蒙古和日本的關係。
外蒙和日本這對在元朝時期就隔海對戰的冤家,在中俄的壓力下,居然重新成了好朋友。日本認為,成吉思汗一統三千多萬平方公里的疆域,成為日本人心中的夢想和嚮往。蒙古和日本彼此稱與對方為“強者與狼道的崇拜”,我看到時候差點笑出聲。
不過相比起韓國,日本多少是付出了一些真心的。
日本外務省統計資料顯示,日本是蒙古的第一大援助國,而且這些援助幾乎都不是現金援助。大部分為蒙古急缺的基建、校舍、電器、汽車等。蒙古民間故事《蘇和的白馬》還早早被編入日本的小學課本。日本每年其實都有不少人會到蒙古旅遊,感受大草原的遼闊。
日本的年輕人,也願意學習蒙古語,了解蒙古文化。只是,就蒙古國那被沙俄蘇聯改造成四不像的文化,它怎麼去研究?不過,這不影響日本自認為它的蒙古學研究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在日本,很多新生兒身上的青色胎記被稱為蒙古斑,大多數日本人的單眼皮上的皺褶,則被稱為蒙古褶。
近些年來,擅長摔跤的蒙古相撲手逐漸成為日本相撲界的統治者,而相撲則被日本視為國粹。日本代表頂級地位的四位橫綱中,悉數均由蒙古人擔當,甚至引發了日本姑娘“嫁人要嫁蒙古人”的口號。
“收復”負擔,必要嗎?
在與中國的相處過程中,蒙古國就非常白眼。一副都是你理所應當的模樣,而我上一篇文章的中蒙防火帶就是很好的細節印證,感興趣的可以去看看。去年,蒙古國還發生了650萬噸煤炭憑空消失的怪事,而理由也很敷衍,就是“被商人貪了”。
給了這種傲嬌的回復後,蒙古國更是蹬鼻子上臉,主動撕毀了我們之間的煤炭協議,準備進軍韓日市場。很難理解吧?還有更難理解的,蒙古國提出免費租借天津港10萬平方米的土地,時間是50年。為了存放他們準備向日韓等國出口的貨物,其中不止有煤炭,甚至還有稀土。
你看,這就是蒙古國的迷之自信,更是信誓旦旦的表示,我們自己會自己把租借地建設好,不需要中國操心,以後直接用就行。這也太不拿自己當外人了吧,國與國之間哪有這樣做生意的?但這只是蒙古國的基操,中國也是習慣性的不復回。
綜合蒙古國的官方歷史觀、政治環境、民間輿論、發展情況,中國為何還要費力去“收復”蒙古呢?
這種融合難度,基本上不亞於融合韓日。也就是外蒙古人口實在太少,只有三百多萬,一個地級市再怎麼刺頭,可能也不過是大海中的一滴水。畢竟,東方是一部整合史,西方是一部分裂史!
只是,即便是對方願意,外蒙古對於咱們來說,也無異於添加了一個天大的負擔,甚至得舉國扶貧。蒙古國的平均工資不高,中國購買外蒙古產出的礦產實際上要比“收復”蒙古以後自行開採成本低得多。
如今中蒙這種購買方式,中國既不需要開發也無需高額的人工成本,還不用建設各種基礎設施。如果變成自己的,光是基建就是天價的花費。外蒙古是沒有基建的,少數蘇聯時期留下的道路也是用黃土夯實後“速建”而成,早已無法使用,各城鎮之間基本靠越野互通有無。
客觀來說,除了地利和資源,收留蒙古國真的是食之無味,棄之也不可惜!所以,目前這樣就挺好,需要就多購買資源,距離還能產生美。說句難聽點的話,不是自己的自行車,怎麼蹬都不心疼。等它自我崩潰知道疼的時候,不婊的時候在談不遲。
講清楚這些之後,我們確實得再聊聊,外蒙古為何會獨立出去?如果沒有離開母親的懷抱,外蒙也不會發展成如今這般畸形。不過,在此之前,我們更得看看,內外蒙古是怎麼來的。這樣,才能全面的理解它的離去。
外蒙古的由來
蒙古人有着輝煌的歷史,但與如今的蒙古國究竟有多少關係呢?
所以,我們不必太多談及古代的蒙古。畢竟,蒙古國代表不了蒙古。這也是我上一篇文章直言,收回外蒙古不如讓它像印度一樣換個名字。但有一點是需要了解的,就是內外蒙古的來由。
外蒙古雖和我國的內蒙古“同宗同源”,但卻是早早就“分家”的“表兄弟”,當初一個“離家出走”成為了獨立的國家,一個則“留守家鄉”成為了中國的自治區。而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局面,其實最早源於明清的“一國兩治”。
民族的融合不外乎先求同,再存異。“求同”是一個國家,“存異”則是多種制度。正是因為求同才能存異。隨着時間的不斷沖刷,彼此習慣了對方的存在,就會形成真正統一的文化認同。所以,這種求同存異的“一國兩制”,一直是古往今來中華民族自我融合的“血脈基因”。
北魏、遼、金、元、清,無論哪個民族入主,最終都得採用求同存異的融合辦法。用政治的手段互通有無滿足各方利益,再用利益發展彼此形成更好地自我。最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從這個角度來說,清朝的內蒙、外蒙制度,也是非常成功的。正是這種內蒙、外蒙的方式,將如今的內蒙古(北元)完全同化並融入了中華大家庭。
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傳承五千多年,正是因為不斷地有新鮮血液注入,才最終共同壯大。正如在宋、遼、金、元、清等多民族不斷融合後,今天的你我有着共同的祖先和大一統的價值史觀,我們知道自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還會在意曾經的胡漢嗎?
而這個過程其實非常偉大,因為我們是真正經發展後走到一起的。相比起西方動輒就種族消亡,各種民族不斷出現並分裂,不知道先進了多少倍。這就是為什麼東方是一部融合史,而西方是一部分裂史的真正原因。
了解了這個大前提之後,我們終於可以聊一聊外蒙的的失去或者說獨立了。
結語
外蒙古的失去,主要是從內外兩方面去看待的。
外部原因是當時的世界格局,很多人都非常清楚,網上也有不少討論。所以,我們先從內部來說,外蒙古的失去,主要是清末的新政觸動到了外蒙王公貴族的利益,才導致其落後的社會結構無法適應新的時代,被封建慣性所滯留在了原地。
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說是,社會大變革下的清政府終於帶不動外蒙古而致使其墮落而去。寫到這裡,我發現篇幅又超長了。上一篇文章我寫了蒙古國的心態,本篇寫了蒙古國的文化和為何不收回,最後寫獨立過程,全部可能需要三篇左右的文章。今天就寫到這裡,如果大家喜歡看,我儘快把剩餘部分也寫出來。
創作不易,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