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之女李安妮
1983年,僅僅掌舵13年的蔣經國,因健康日壞以及任期將滿,不得不考慮接班人的問題。
在1983年底以前,他已確定將以本省籍人士為接班人。被他青睞有加的不是別人,就是後來給大陸和台灣都製造了大麻煩的李登輝。
李登輝1923年出生,土生土長的台灣人。
之所以強調這一句,是因為他的女兒李安妮11月2日宣稱:
對日本在《亞洲人物史》上把李登輝列為“中國歷史人物”深表遺憾。
李登輝算不算中國歷史人物且不論,反正李安妮不可能穿越到1923年,把即將臨盤的奶奶送到日本去生產,再給父親輸點日本血,上個日本戶口。
1935年,日本殖民當局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試圖讓台灣徹底斷根。李登輝的父親不敢抗命,給兒子起了個日本名“岩里政男”。李登輝就用這個名字從小學上到中學,直到留學日本。
李登輝當時12歲,日本名起就起了,他也左右不了;可是他後來表示,自己是日本人,起碼在22歲以前是。
李登輝22歲那年是1945年,日本戰敗投降。
按他的說法,日本投降以前他是日本人,可是投降以後為何就不是了呢?
大概是日本人投降後沒帶他回日本,他只得放棄日本人的身份,否則不得被受日本人剝削壓迫的台灣人民打死?
只是他對日本人身份的自我承認與放棄,多少有點自娛自樂的意思。
在日本學習劍道的李登輝,一副日本人模樣
其實,如此不堪的李登輝,年輕時也是有過熱血的。
在日本求學時,他接觸了不少馬克思主義的追隨者,並閱讀了《資本論》等書籍,思想上發生重大變化。
1946年回到台灣後,李登輝發現,國民黨政權與台灣人民的矛盾已嚴重激化,信仰馬克思主義、追隨共產黨,已然成為島內新潮流。於是,李登輝輾轉找到島內中共地下組織,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地下黨員 。
可是,李登輝腦海中少得可憐的馬克思主義,根本無法與他認知中的日本“皇民化”教育相抗衡,在與黨內同志產生矛盾之後,李登輝退出了中共。
1948年,李登輝台大畢業後留校任教,1950年主動辦理了自新手續,不久加入國民黨,受到蔣經國的重用。
當時的李登輝既無根基,又是後起之秀,為何會被蔣經國看中並重用呢?
這首先是李登輝那副好“皮囊”的功勞。
李登輝身材高大,臉形曼長,有長壽相和富貴相。並且總是面帶笑容,顯得平易近人,讓蔣經國覺得他形象比較好。
另外,他既是台籍出身,又不搞小團體,同時還懂農業,和蔣經國一樣是技術官僚出身,似乎也沒什麼政治野心。
幾個因素加在一起,讓蔣經國覺得此人可用,便格外對他留意起來。
就在蔣經國還在猶豫着自己的最後抉擇之際,李登輝的一番話,讓他終於下定決心。
一天早上,蔣經國在報紙上看到了李登輝發表的一篇駁斥“台灣獨立”理念的文章。
李登輝說,中國從來沒有摒棄台灣,台灣也絕不會忘掉中國。
這幾句話深深打動了蔣經國,讓他喜出望外。蔣經國立刻讓秘書通知李登輝,準備參加幾天後的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議,以示對他的鼓勵。
早年間,蔣經國雖然公開表示與中共“不談判、不妥協、不接觸”的“三不政策”,但具有高度政治彈性的這位台灣“掌舵人”仍公開強調:
“我是台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
只是不知蔣經國在這樣說的時候,知不知道他選的接班人說自己以前是日本人?
蔣經國反對所謂的台灣獨立運動,積極推進台灣與大陸的接觸,開放“兩岸三通”。
到1983年,蔣經國仍然相信,由於鄧小平在大陸實行的經濟改革和務實外交,讓中華人民共和國日漸壯大,如果台灣與大陸能夠結合,“中國會有偉大的未來前途”。
蔣經國不願台灣搞獨立,對迎合自己主張的李登輝自然表示滿意。
現在看來,很難說李登輝當初是真那麼想,還只是為了接班人寶座而作的表面文章。但無論怎樣,他都讓蔣經國眼前一亮,決定最後再推他一把。
幾天後,李登輝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會議上就省政府工作發表了簡短演講,得到蔣經國的的誇讚:
“李登輝同志的表現非常好。”
與會諸人頓時明白,李登輝將會接任謝東閔出任“副總統”,成為蔣經國的接班人。
對蔣經國的決定,當時並非沒人表示過異議。
“台灣安全局”調查發現,李登輝年輕時曾加入過中國共產黨,還幫中共做過事。但事情彙報到蔣經國那時,他只是聳了聳肩,說:
“那也沒有辦法。”
蔣經國自然不以為意,他自己以前就是蘇共黨員,但這並不影響他成為台灣地區領導人。
與此同時,蔣家內部也發出不同聲音。
蔣孝武、蔣孝勇、蔣緯國甚至是宋美齡,都不認為接班人的問題已經解決。
宋美齡曾向蔣經國建言“慎重考慮副貳人選”,並提出接班人的條件應該是“對吾黨宗旨深切服膺”和“堅持執行復興大業”者。
後來看到蔣經國主意已定,宋美齡就沒再多說什麼,只是對旁人說,“經國主政,我不便插手干涉”,而最終尊重了蔣經國的布局。
但蔣經國還是後悔了。
病逝前,蔣經國親眼看到自己選定的這位接班人在“台獨”的道路上越來越遠,而自己又力不從心,無法再改變決定。
此時,他才知道當初的決策是錯誤的,對家人哀嘆說:“我看錯人了!”
成為“副總統”以後,李登輝笑意晏晏的眼睛裡開始綠光閃閃,時不時地試探一下蔣經國的底線。
蔣經國起初不以為意,以寬容的心態對待民進黨偶爾的“逾矩”之舉,並對勸阻他的中常委委員語重心長地說:
“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執政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的基礎上,失去革新措施。”
蔣經國不會知道,自己在養虎為患,當他發現民進黨”已經淪為“台獨”分子操縱台灣“獨立”的工具之時,卻為時已晚。
如果說蔣經國對民進黨是寬容,那麼李登輝就是縱容,民進黨對他來說,是他用“政治奶水”一手喂大的孩子。而促使李登輝這樣做的一大原因,是民進黨的日本元素。
蔣氏父子打擊“台獨”,殺了一些台獨分子。這些人在台灣待不下去,就跑到日本避難,返台後相繼加入民進黨,成為民進黨的中堅力量。這些人與日本右翼分子相勾結,形成一股“台獨”勢力,最終讓民進黨變了質。
李登輝從小在膏藥旗下長大,受着日本文化的熏陶,不僅習慣了日本的思維方式,也形成了日式人生觀,有着濃厚的戀日情節。當他看到這樣的民進黨時,自然覺得格外親切。
甫一上台時,他還能裝裝樣子,對內對外均遵循國民黨反對“台獨”的政策。待到地位穩固以後,他便露出了假統真“獨”的真面目,着手進行分裂活動。
從1990年起,李登輝開始鼓吹所謂的“兩個中國”“兩個政府”“台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等主張,縱容並扶持台獨分裂勢力,縱容“台獨”思潮在島內泛濫,使其得到迅猛發展。
他還做了一系列分裂祖國的實際舉動。
如:試圖通過“修憲”,在台灣建立“兩個中國”的政治體制;通過“金錢外交”,想讓台灣重返聯合國;從歐美國家購買了大量先進武器,加固台灣外防;推動“本土化教育改革”,試圖通過修改教科書,篡改台灣歷史,抹殺台灣同胞特別是年輕一代的中國人意識和對祖國的認同……
更有甚者,李登輝還在1999年出版了一本書《台灣的主張》,宣稱要把中國分成7部分,各部分享有充分自主權。
1999年7月9日,他在面對德國記者採訪時,徹底撕下偽裝,公然鼓吹“兩國論”,將兩岸關係定位為“國家與國家、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關係”。
李登輝的一系列“台獨”言論,導致國民黨內部出現了要求李登輝下台的聲音。
2000年,李登輝辭去國民黨主席職務,於2001年7月成立了一個“台灣團結聯盟”,繼續鼓吹“台獨”主張,最終被開除國民黨黨籍。直到他2020年7月病亡,他全力打造的極端“台獨戰車”,已經讓他成為徹頭徹尾的“台獨教父”,也成為國民黨黨史上的一大恥辱。
通過以上內容,大家能大致理解李安妮為何反對日本人把她父親稱為“中國歷史人物”,因為她父親從未說自己是中國人,自然沒資格成為“中國歷史人物”。他所能得到的稱號,只能是一個阻撓祖國統一、為害海峽兩岸的跳樑小丑罷了。
另外,李安妮在說她父親不是中國人的同時,可能還有一個潛台詞,就是希望日方說她父親是“日本人”。
只是不知道日本人願不願讓李登輝“認祖歸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