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宗族勢力發展的鼎盛時期,出現了“士族”這一特殊社會階層。九品中正制,又稱為“九品官人法”,根據各州郡士人的門第與德才定出“品”、“狀”,品分9等,狀是對德才的評論,成為當時選官的依據,魏晉時期的門閥士族得到發展,東晉達到極盛。門閥政治制度使士族子弟過着優遊安逸的生活,這也為思想文化高度發展起了積極的社會作用。當時陳郡名家輩出,各領風騷。如豪門巨族陽夏謝安家族、何夔家族,長平殷羨家族等。
謝纘,東晉名相謝安曾祖。曾任三國魏典農中郎將。典農中郎將一職設於東漢末年,實行於屯田地區,掌管農業生產、民政和田租,職權與太守相當。由於謝纘官職卑微,《三國志》未為其立傳。《晉書•謝琚傳》中儀有“祖纘,典農中郎將”一句話。太康縣謝家堂村庋藏的大唐廣明元年(880年)《謝氏族譜》載:"謝氏先民於春秋、先秦之際已在陽夏定居,因無名人顯官,故無記載。直至三國時,謝纘任魏典農中郎將,陽夏謝氏才開始嶄露頭角。“謝綴為太康陽夏謝氏一世祖,世居陽夏,為官後,寓居洛陽。太康三年(282年),謝纘病卒。其子謝衡扶樞將其葬歸故里。
太康縣謝纘墓
謝纘墓位於今太康縣老家鎮謝家堂村西北。謝家堂村藏唐代《謝氏族譜•孝集瑩圖》載:“謝纘瑩坐在謝家堂西北五十步許,丑未向,始祖瑩。”此記載與謝纘墓的位置完全一致。位於謝纘墓南面、立於明萬曆五年(1577年)的謝斌墓碑也指出了謝纘墓的方位:“是瑩也,南北長三十二步,東西闊三十步許,柏樹三十二株,去縣西南三十五里老家拖西。臨山面水,竹苞松茂,鑿宅置院,蔑亦加矣。肆今子子孫孫,不惟庶矣,而且富焉;不惟富矣,而且壽焉。達士屢見,偉人輩出,是亦陽夏之世家也。”謝纘墓碑高1.58米,寬0.6米,厚0.1米。碑文刻“魏典農中郎將謝公諱纘之墓”12字,碑額有“流芳百代”4字,左下角4行字為"昇平四年丙月望,曾孫謝萬立。後裔宋進士謝文瓘重刻,熙寧丁已年清和月"。可知謝安之弟謝萬於晉穆帝昇平四年(360年)為其曾祖父謝纘刻立墓碑。由於年久風雨剝蝕,字跡漫漶不清。北宋熙寧十年(1077年),由謝纘的24世孫謝文瓘(進士,今淮陽人)按舊碑重新刻立。謝纘墓現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陽夏謝氏,興於西晉,盛於東晉,衰於南朝。在相當長的時間內,謝氏家族活躍在政壇和文壇。《晉書》、《宋書》、《齊書》、《梁書》等對謝氏家族的名人和事迹多有記載:東晉名相謝安、東晉宰相謝混(謝安孫);南朝宋宰相謝晦、謝脅,南朝梁宰相謝舉、謝嘏;在以少勝多的淝水之戰中大敗苻堅的名將謝石、謝玄,武將謝尚、謝萬;在中國文學史上燿燿生輝的文學家謝道韞、被譽為“山水詩祖”的南朝詩人謝靈運、謝惠連、謝眺、謝瞻、謝晦、謝庄等。誠如宋代文豪蘇軾為謝氏族譜作序時所說,謝氏“將相公侯、文人學土,奕世蟬聯,難更仆數。然而在國則彪炳汗青,在家則照耀譜乘”。
謝氏家族現象是在特殊的社會生活土壤中產生的。秦以前的弱肉強食推動了家族勢力的自然發展,而政治上的官吏世襲制和株連法,最易造成一個家族的興盛或覆滅。謝氏家族在東晉的興盛是一種機遇,十六國之亂,尤其前秦與東晉之間的戰爭,使謝安、謝玄等謝氏子弟的才華在歷史舞台上得到施展。謝尚、謝安、謝玄時,是謝氏家族最為輝煌的時期,史稱“建元之後,時政多虞,巨猾陸梁、權臣橫恣。其有兼將相於中外,系存亡於社稷,負扆資之以端拱,鑿井賴之以晏安者,其惟謝氏乎”(《晉書•謝安傳》)。東晉立國後,當時巨奸權臣猖獗,賴謝尚、謝安兄弟及其子弟穩定天下,足見他們在當時的地位和對朝政的貢獻。尤其是謝安,“從容而杜奸謀,宴衍而清群寇,宸居獲太山之固,惟揚去累卵之危,斯為盛矣。”
謝安像
謝安(320~385年),字安石,陳郡陽夏(今太康)人,東晉著名政治家、軍事家。謝安“少有重名”,應召不就,隱居始寧(今浙江上虞)東山,常與王羲之、支遁等人游賞山水以自娛,成為江東新一代名士領袖,朝野矚望。謝安多次徵召未赴職,簡文帝當時為宰相,說:“安石既然能夠與人同樂,就一定不會不與人同憂,召之必至。”當時謝安的弟弟謝萬身為西中郎將,擁兵一方,職權很重。謝安雖居陋室,名聲卻在謝萬之上,自然有三公那樣的聲望。妻子見他獨獨喜歡恬靜隱退,說:“大丈夫不該這樣吧?”謝安說:“恐怕不免如此。”直到昇平三年(359年)謝萬北征失敗被免官,才開始有在仕途發展的志向。次年,他41歲的時候,終於應召出離東山征西大將軍桓溫的司馬,“東山再起”的典故即由此而來。
簡文帝病重,桓溫上書推薦謝安擔任顧命大。咸安二年(372年),即位不到一年的簡文帝在憂懼中死去,太子司馬曜即位,是為孝武帝。簡文死後,權臣桓溫想乘機篡位,朝野人心惶惶,恐懼不安。桓溫以進京察奠簡文帝為由,於寧康元年(373年)二月率軍來到建康城外,準備擅殺大臣以立成。他在新亭預先埋伏了兵士,下令召見謝安和王坦之。王坦之非常害怕問謝安怎麼辦。謝安神情坦然地說:“晉祚存亡,在此一行。”王坦之與謝安一起出城來到桓溫營帳,緊張得汗流浹背,把衣衫都沾濕了,手中的朝板也拿倒了。謝安卻從容不迫地就座,然後神色自若地對恆溫說:“我聽說有道的諸侯設守在四方,明公何必在幕後埋伏士卒呢?”桓溫只得尷尬地下令撤去了埋伏。由於謝安的機智和鎮定,桓溫始終沒敢對二人下手,不久就退回姑敦。迫在眉睫的危機,瞬間被謝安從容化解了。
同年三月,桓溫得了重病。在返回姑敦之後,病情日益加重。但他還幻想能得到加九錫的殊榮,不斷派人催促。謝安略施小計,故意拖延,對已經起草好的詔書一再加以修改,遲遲幾個月不予頒發。恆溫沒有等到那一天便一命鳴呼,東晉王朝又延續了40餘年。
謝安墓
桓溫死後,謝安被任命為尚書僕射兼史部尚書,與尚書令王彪之一起執掌朝政。數月後,中書令王坦之出任徐州刺史,謝安又兼總中書省,實際上總攬了東晉朝政。為了緩和矛盾、穩定政局,謝安實行了着眼於長遠、以和諧安定為重的執政方針。他沒有趁恆溫病死的機會翦除桓氏集團,仍然信任和重用桓溫的弟弟桓沖,讓他擔任都督徐、豫、兗、青、揚五州諸軍事和徐州刺史,負責鎮守京口,後來又轉為都督七州諸軍事,兼任荊州刺史。恆沖也深明大義,認為自己的德望不及謝安,心甘情願地以鎮守四方為己任。將相關係的協調,促進了政局的穩定。時人讚揚謝安,將他比作王導,而文雅則更勝一籌。
東晉朝廷內部安定之後,謝安又把注意力轉向對付來自北方的威脅。當時,前秦在符堅的治理下日益強盛,晉軍在與前秦的交戰中屢遭敗績。謝安派自己的弟弟謝石、侄子謝玄率軍征討,接連取得勝利。又命謝玄訓練出戰鬥力很強的北府兵,為抗擊前秦做好了準備。
大元八年(383年),符堅統率號稱白力的大軍南下,志在吞滅東晉,一統天下。軍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謝安依然是那樣鎮定自若,以征討大都督的身份負責軍事,並派謝石、謝玄、謝坎等人率8萬北府兵前去抵禦。謝玄手下的北府兵雖然男猛,但是前秦的兵力比東晉多10倍,謝玄心裡到底有些緊張。出發之前,謝玄特地到謝安家去告別,請示此仗怎麼個打法,謝安一像沒事一樣,輕描淡寫地說:“我已經有安排了。”謝玄不敢多問,回到家裡總覺得心裡不大踏實。隔了一天,又托他的朋友張玄去向謝安問計,謝安見到張玄,也不跟他談什麼軍事。謝安卻召集大家到山間別墅聚會,要謝玄陪他一起下圍棋,並且拿別墅做賭注,比一個輸贏。謝安的棋藝平時不如謝玄,這天謝玄心思難以集中,自然輸給了謝安。下完了棋,謝安又請大家起常玩山景,整整遊玩了一天,到大黑才回家。這天晚上,他把謝石、謝玄等將領都召集到自己家裡,把每個人的任務一件件、一樁樁交代得很清楚。大家看到謝安這樣鎮定自若,也增強了信心,高高興興地回軍營去了。當晉軍在淝水之戰中大敗前秦的捷報送到時,謝安正在與客人下棋。他看完捷報,隨手放在座位旁,不動聲色地繼續下棋。客人忍不住問他,謝安淡淡地說:“沒什麼,孩子們已經打敗敵人了。”直到下完棋客人告辭後,謝安才抑制不住心頭的喜悅,舞躍入室,把木屐底上的展齒都碰斷了卻渾然不知。一場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大戰,在謝安的演繹下,不過是兩局普通的圍棋,這在歷史上傳為美談。謝安臨危不亂,堅定沉着,風度令人嘆服。
淝水之戰
淝水之戰,謝安是總指揮,官至太保。之後,謝安準備收復北方失地,上書請求親自北征,又被進加為都督揚、江、荊、司、豫、徐、袞、青、冀、幽、並、寧、益、雍、涼十五州軍事,加黃鉞,勢力遍及東晉統治的江南各地。繼而準備挺進中原,收復河南失地。後司馬道子專權,為避奸人陷害,上疏求還,病卒於建康,死後溢文清,贈太傅,封廬陵郡公。今上虞東山有謝安墓。
謝安墓前立有一通“無字碑”。有人認為他主持淝水之戰,擊敗了不可一世的符堅及其80萬大軍,保住了岌岌可危的東晉半壁江山,功比天高,用文字已不足以表達對他的紀念。另有野史說,謝安病危之際,有人問他去世後請誰撰寫碑文,謝不語。別人提及陶淵明和王獻之,謝也搖頭,以至於碑文空缺。清代學者梁紹王說:“謝太傅墓碑無字,豐功偉績不勝記也。”今也有學者認為謝安的無字碑乃政治原因,因為當時司馬家族掌國家大權,非皇族的謝安若被高度讚揚,必遭記恨;若碑文不能實事求是,則愧對謝安在天之靈,且無法向後人交代,口欲言而囁嚅,無字碑遂成為迴避矛盾的產物。
謝安曾祖父謝纘,祖父謝衡。謝纘之子謝衡仕於晉武帝,惠帝時歷任守博士、國子博土、國子祭酒、太子少傅等職,“以儒素顯”,被譽為“碩儒”晉懷帝司馬熾永嘉五年(311年)六月,劉曜、石勒等率兵圍攻洛陽,懷帝被擄,後被殺死。九月間,“石勒襲陽夏”,謝衡的家鄉成了干戈擾攘的戰場。中原板蕩,民不聊生,大批士族南遷,為躲避戰亂,晉朝國子祭酒謝衡帶家人、族人加入南遷流民行列,跋山涉水,由陳郡陽夏到了始寧(今浙江上虞)東山,以作求田問舍之計。這支謝姓在江南瓜綿椒衍,成為望族。據太康謝家堂村珍藏的《謝氏族譜》載:“西晉祭酒公衡,又本於陽夏,永嘉不靖,來寓於始寧,至太傅安石、大元帥萬、石,誠為江左望族。”
這支南遷的謝姓人東晉南朝時期有着一段榮辱興衰的歷史。謝衡篤守傳統儒學,沒有玄學習氣,不為士林看重。他有兩子,一名謝鯤,即謝安的伯父;一名謝裒(也作謝褒),即謝安之父。謝鯤年少時,玄學盛行,由儒人玄是進入名士行列的必要條件,不懂玄學,不善清談,便與名士無緣。清談和玄學是魏晉時期地主階級的一種思潮,這種風氣源於東漢,至兩晉愈演愈烈,東晉丞相王導便是清談的領袖。謝鯤不得不改弦易轍,棄儒入玄,專攻《老子》、《莊子》、《易經》,才算得到清談家的認可,側身於名士行列。他任過豫章(今江西南昌)太守,關心民瘼,清正廉明,深受百姓愛戴。可惜他享年不永,43歲便猝死任上。
謝氏進人江南之初社會地位不高,儘管謝鯤、謝裒兄弟均已做官,謝鯤官至豫章太守、鎮西將軍,謝裒官至吏部尚書,但他們在朝廷的地位並不牢固,得不到王、庾等舊士族的尊重,不以謝氏為世家。曾任吏部尚書的謝裒向地位顯赫的世家大族諸葛恢為兒子謝石求婚,被諸葛恢拒絕。諸葛恢死後,諸葛氏勢力衰落,謝氏地位逐漸興起,為朝廷所倚重,謝裒之子謝石才得娶諸葛恢小女為妻。
謝鯤為謝氏的興盛打下了基礎。他的兒子謝尚被人稱為復聖顏回,又被比為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兼具儒玄氣質。他由司徒掾起家,一直做到豫州(治所為姑孰,即今安徽當塗)刺史,躋身封疆大吏,成為屏藩東晉朝廷的重要力量。繼謝尚之後仕豫州刺史的是他的從弟謝奕、謝萬。謝氏中有3人先在豫州做刺史,長達14年之久。晉穆帝昇平三年(359年),謝萬奉命迎前燕入侵,行至下蔡(今安徽鳳台),見敵人勢大,單騎逃回豫州,被朝廷安為庶人。從此,謝氏不得不離開慘淡經營了10餘年的豫州。
謝鯤墓志銘
謝萬的胞兄謝安本來高卧東山,無意仕進,因為謝尚、謝奕、謝萬先後在朝廷做官,可以代表謝氏家族利益,他自可放情丘壑,“出則漁戈山水,入則言詠屬文”。謝安40歲時,謝尚、謝奕先後撒手而去,謝萬因兵敗被褫奪職務成為庶民,好不容易臍身於世家大族的謝氏便有門戶中衰、社會地位下降、經濟利益受影響的危險。為保持家門富貴,謝安只有出仕一途。謝安官至宰相,一生中做了兩件驚天動地的大事:一是晉簡文帝死後,權臣桓溫想乘機篡位,朝野人心惶惶,恐懼不安。謝安略施小計,在恆溫要求加九錫時故意拖延了幾個月,桓溫沒有等到那一天便一命嗚呼,東晉王朝又延續了40餘年。二是肥水之戰,以少勝多,大敗前秦荷堅,使晉朝危而復安。
謝安是東晉王朝的中流砥柱,為維護東晉的統一與國家完整做出了卓越貢獻。謝安立了大功,卻受到權臣的猜忌與排擠,不得不離開京城,出鎮廣陵(今江蘇揚州)步丘,不久因病回到建康,66歲溘然長逝。孝武帝念謝安有大功於社稷,追封他為廬陵郡公,封謝石南康公、謝玄康樂公、謝琰望蔡公。謝氏一門四公,榮耀無比,家族聲望在淝水之戰後達到了輝煌的頂點。隨着謝安的去世,謝氏失去了在中樞機構的權力。
謝安書法
謝安懂得要維繫謝氏家族的社會地位,必須出仕與聯姻並進,於是便把胞兄謝奕之女謝道韞嫁給了大書法家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弟弟謝萬之女嫁給王導之孫王瑜,謝安的女兒嫁給了王瑜之弟王珉。謝家3女嫁給王家3子。謝安娶沛國劉耽之女為妻,堂兄謝尚娶陳郡袁耽之妹,長兄謝奕娶陳留阮氏,另一弟謝萬娶太原王述之女。謝尚長女僧要嫁給庚亮之子庚和,次女僧韶嫁給陳郡殷歆。殷散之父殷融是殷浩的叔父,因此殷浩就成了謝尚之婿殷歆的從兄弟。殷浩之妻是陳郡袁耽之妹,袁耽的另一妹妹嫁給謝尚為妻。殷浩與謝尚有着雙重婚姻關係,殷浩北伐失利被黜,失去的權力通過謝尚任職得到其補。謝萬之妻王荃是王述的女兒,而王述的孫子、王坦之的兒子王國寶又娶謝安的另一女兒為妻,因此王謝兩家有兩代相繼的婚姻關係,可算是奕世朱陳。謝氏家族在婚姻領域先後與琅琊王氏、琅琊諸葛氏、太原王氏、穎川庚氏、陳郡殷氏都建立了婚姻關係,在朝廷上自可左右逢源,立於不敗之地。
謝道韞
然而好景不長,自謝安去世,謝氏便每況愈下。謝安有兩子,長子謝瑤早卒,次子謝瑣在率軍攻打孫恩領導的農民起義軍時吃了敗仗,被部下張猛殺死,他的兩個兒子謝肇、謝峻也同時遇難。謝瑣的小兒子謝混娶晉孝武帝女兒晉陵公主為妻,官至尚書左射(宰相),因受權臣劉裕猜忌被殺,即後來南朝宋武帝。孫恩在攻入上虞、會稽時殺了吳興太守謝邈(謝安侄)、永嘉太守謝逸、南康公謝明慧(謝石孫)、黃門侍郎謝沖(謝邈弟)、謝安侄女謝道韞的丈夫王凝之等。這是謝氏家族第一次受到打擊。
謝玄像
謝玄是謝安之侄,人丁不旺。他的兒子謝埃比祖輩的謝安死得還早。謝玄在淝水之戰後積極率兵北伐,因奸侯而功敗垂成,心灰意冷,多次上疏請求解甲歸田,回到了會稽始寧。孝武帝太元十三年(388年)病逝,享年46歲。同年十月,謝玄的叔父、謝安的親弟謝石也撒手人寰。謝安、謝尚、謝玄、謝石是輔弼晉室的關鍵人物,短短几年內相繼去世。謝靈運是謝玄的孫子,他的山水詩在當時文壇上堪稱獨步,曾任永嘉(今浙江溫州)太守,與族弟謝惠連等吟詠唱和,有不少佳作名句傳世。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後,有人誣告他蓄意謀反,元嘉十年(433年)在廣州被殺,時年49歲。27歲的謝惠連也在這年辭世。建康烏衣巷謝府少了謝靈運、謝惠連、謝方明、謝景仁(謝據孫)等人,他們或因病辭世,或因得罪朝廷被殺,謝家再次遭受厄運。
謝據是謝安親兄,這一支也是命運多殲。劉裕建宋,謝據之孫謝晦頗受信任。作為顧命大臣,他在劉裕死後參與廢默過兩位皇帝,宋文帝劉義隆對此耿耿於懷,命人殺了謝晦的長子謝世休,逮捕了謝晦的胞兄謝嚼、謝嚼之子謝世平和謝晦哥哥的兒子謝世基,並命大將檀道濟討伐謝晦。謝晦被逼無奈,只得起兵造反,不久便兵敗被俘,和他一起被俘的還有弟弟謝避、侄子謝世獻。文帝又命人從獄中提出謝嚼、謝世平、謝世基,將6人市曹斬首。當年,謝晦的二哥謝瞻看到謝晦權高位重、賓客輻轅時,就警告他:"我們家一向低調,以素退為業,而你權傾朝野,這不是門戶福分。"臨終還告誡謝晦說:"吾得歸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為國為家。"謝晦不聽,終全滅門。謝晦兵敗以後,謝氏的軍權全部喪失,從此再沒真正掌過方鎮。
謝靈運像
謝據另一孫子謝述跟隨兄長謝純居住江陵(今屬湖北),謝純病死,謝述未受謝晦株連,官至吳興(今屬浙江)太守。他的長子謝綜任太子侍讀,三子謝緯娶宋文帝之長城公主為妻,次子謝約娶彭城王劉義康之女為妻,著《後漢書》的范曄則是謝綜的舅父。謝約等想廢宋文帝劉義隆而立彭城王劉義康為帝,因走漏消息,謝綜、謝約、范曄被殺。此前謝述已病於吳興太守任上。謝緯是天子愛婿,又未參與逆謀,免死,徙廣州。後回到建康,和長城公主吟詩作賦,栽桑種麻,着意修葺烏衣巷謝氏舊宅,享盡田園之樂。謝結之子、山水詩人謝眺在齊東昏侯蕭寶卷時受誣陷,死於獄中,時年36歲。謝靈運之孫謝超宗甚有才華,宋孝武帝劉駿稱“謝超宗有鳳毛,靈運復出”,“鳳毛麟角”的成語即由此而出。但他運蹇時乖,因兒媳之父被殺說了幾句鳴不平的話,被齊武帝蕭賾免官禁錮,又貶謫外地,途中被賜自盡。至此,烏衣巷謝氏有18人死於非命。
烏衣巷
謝安的玄孫謝庄在南朝宋任吏部尚書,46歲病逝。謝庄5子中次子謝毗在南朝齊時任過中書令(宰相),梁時任過侍中;第五子謝蒲在齊武帝時任過更部尚書。他的兒子謝覽、謝舉均有文采,謝覽也在南朝梁任吏部尚書,祖孫三代掌管吏部,朝野傳為佳話。謝覽37歲時一病不起。謝舉在梁武帝蕭衍時任秘書丞,侯景叛梁,攻陷台城,他與梁武帝一同殉難。謝舉後裔謝貞在陳後主時掌宮中記室,50歲病死家中。他有一子剛6歲,隋兵來陳,謝氏子不知流落何處,烏衣巷謝氏隨南北朝的結束而式微。
從東晉至南朝,是陽夏謝氏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在兩個多世紀里,謝氏見於史冊者有100餘人,進人統治階級權力中心三品以上袞袞大員33人。王謝比肩,傳譽千古;淝水一戰,震古爍今;大謝小謝,文採風流;烏衣望樹,寶樹家聲。隋朝統一全國,一切都不復存在了。唐代詩人劉禹錫《烏衣巷》詩說:“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人尋常百姓家。”
蘭亭修禊圖(明•文徵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