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源,有你的信!”
1978年,北京起重機廠中,一個27歲的鉚焊工劉源收到了一封信。信封上赫然寫着六個大字:“北京師範學院”。
劉源此刻內心的激動無以言表,這代表着他等了十幾年的大學,終於向他敞開了大門!而這一切,都是離不開那個人的幫助……
年少無知棄高考,十年後求高考
劉源是曾任國家主席的劉少奇之子。在他年少的時候,曾經做過一件讓自己後悔莫及的事情,那便是——向自己的父親倡議廢除高考。
1966年,年僅15歲的劉源還是個初中生,當時他的兩個同校的師兄,鄭重地遞了一封信,告訴他:廢除高考,就能讓工農子弟進入學校了!
於是劉源將這封信交給了劉少奇。沒過多久,這封信就出現在了《人民日報》上。隨着這封信,和另一封來自北一中女校女學生的信的刊登,高考在此刻被正式宣布廢除。
11年後,也就是1977年,高考恢復。而當時主張廢除高考的劉源,此刻卻十分希望能夠參加高考,進入大學。
劉少奇給當兵鍛煉的劉源訓話
這時候,劉源已經在北京的起重機廠當學徒了,這十年之間,因為沒有高考,劉源沒辦法上大學,也沒辦法接受更好的教育。
看到工廠上張貼着恢復高考的告示,劉源仔仔細細地審閱了一遍:發現報名的政審條件中不涉及出身,只說了本人不能有歷史問題、政治問題。
而當時主張恢復高考的鄧小平的原話是這樣的:
“政審,主要看本人的政治表現。政治歷史清楚,熱愛社會主義,熱愛勞動,遵守紀律,決心為革命學習,有這幾條,就可以了。總之,招生主要抓兩條:第一是本人表現好,第二是擇優錄取。”
劉源心想:自己這不是十分符合條件嗎?於是,便興高采烈地去報名了,報名之後,劉源開始在工作間隙抽空學習,希望能考上一所好大學。
但是,劉源還沒等來考試的通知,卻等來了報名失敗的結果。工廠不批他的報名申請,原因是:他超齡了。
劉源
因為超齡被退考,一氣之下寫信
除了劉源,還有9個年紀比他大的工友的報名申請一律被退回。一開始顯得公平公正,因為當時報考生的非正式的傳達里有“最好25歲以下”一說。
但是事實並非如此。當時的高考,對“老三屆”的高中生都是放開的。劉源初二輟學,是“老三屆”的初中生。
“他們的年齡肯定比我大!”劉源認為,既然“老三屆”的高中生能考,他也一定能考,所以這應該是規定出現了衝突。
對此,劉源自然是不服氣,他想到了恢復高考的鄧小平,在他的記憶里,一直稱呼鄧小平為“小平叔叔”。
在信中,劉源開門見山地將事件全都說了一遍。並且表示,如果是因為年紀的問題,他拒不接受;如果是他本人思想有問題,他誰也不怨……
信不長,就一頁紙,鋼筆書寫工整。劉源在信封上署名收信人為——“中共中央鄧小平副主席”,貼了郵票後,在居住的地方尋得一處郵筒便塞入。
鄧小平如何對待此信,劉源並不清楚。可是後來他知道,鄧小平把結果給時任北京市委書記的吳德,吳德又轉給當時在北京高考招生的人,最後由廠里教育處通知劉源,說是可以報考了。
報考的時候,劉源認真地填了政審表。父親一欄填“劉少奇”,母親一欄便填“王光美”,他給自己的成分填的是“工人”。
最後,在他的籍貫、政治面貌、社會關係之類的全部填的四個字:“眾所周知”。
劉源和那9個“超齡”的工友拿到的,是當年北京市高考考場里最後 10 個考號,那個時候距離高考舉行,只剩下七天。拿到准考證的瞬間,紛紛喜極而泣。
1977年6月,劉源忐忑地走進了高考考場。
他仍然記得當時的情形:當年每個考場是 40 人,而自己所在的最後一個考場顯得相當空蕩,只坐了不到20個考生,其中10個就是他和他的同事。
高考過後就是招生。劉源填寫第一志願是“北京大學哲學系”,第二志願是“北京師範學院(現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他很忐忑,不知道大學會否給予他這個機會。
首師大準備錄取,開會研究決定
當時負責招生的,是歷史系教師周興旺,他當時只比劉源大一歲。他住的房間里,床上攤滿檔案袋。他所能接觸到的檔案,都是經北京市高招辦篩選過的。
高招辦當時掌握着一份20個“可教育好子女”的名單,他們的志向都是北京師範學院,其中就有劉源。
周興旺在多重掂量、思考之下,決定選擇劉源。不過,他知道,劉源的父母身份很特殊,不能隨便定奪。
為了能夠在次日馬上就帶着檔案前往學校,周興旺珍而重之地將這份檔案放在他家防震棚里架高的雙人床上一個晚上。
周興旺
次日,周興旺將檔案帶到學校,將是否錄取劉源這件事,報告給了“北京師範學院革命委員會”。
這個委員會,專門處理一些校務問題。委員會的會長崔耀先先生,曾經參加過革命,並且認識劉源。
“劉源我記得,他曾經下過鄉,但是後來得了肝病,所以才回到了北京。他現在的身體素質,能過關嗎?如果去醫院複查,沒有問題的話,他為什麼不能加入呢?”
崔耀先巧妙地將劉源身份特殊的問題,轉換為身體問題,也是給劉源加入大學,提供了一個可行的方案。
崔耀先
但當時的劉源,並不清楚委員會的決定,因為他的分數已經下來了,並且同時通過了第一志願和第二志願的分數線。
但是,北京大學經過種種考量,並沒有錄取劉源。劉源覺得,首師大應該也是一樣的,於是已經心灰意冷了。
卻沒想到的是,在沒過多久,周興旺告訴他,讓他參加入學體檢。這令劉源納悶不已,難道進入大學“有戲”了?
之後,劉源發現,整個體檢現場,只剩下他一個人的時候,他肯定了:這次也許他真的能夠上大學了!
劉源終於上大學,一家人終團聚
1978年1月,劉源永遠記得那個日子。門口的保安告訴他,他有一封信,他走上前去時,看到了“北京師範學院”六個字時,熱淚盈眶。
3月8日,已經27歲“高齡”的劉源踏入了他夢寐以求的校門,開始正式成為一名歷史系的學生。
而也恰好是這一年,母親王光美和兒子劉源一家團聚。雖然劉少奇已身故,但是劉源覺得,母親在身邊也很好。
1979年,王光美和鄧小平重逢見面,王光美特地提到了劉源高考的事情。整件事情的最大功臣——鄧小平,一直都默默地在身後,卻從未說話。
對王光美的感激,鄧小平也不認為是什麼大事,只是微笑着擺手,沒有作答。
而劉源在一開始進入大學的興奮,之後卻感受到了痛苦。這種痛苦並非知識帶給他的,而是他的身份。
劉源(左一)和他的同學
他在寫給別人的信中這樣說道:
“在大學的4年里, 我經歷了所謂‘個人命運’的天翻地覆的變化,我的精神上也經歷了一段極為劇烈的痛苦時期。我衝出逆境之時,才發現在我和周圍人們之間隔了一道無形的牆,我曾努力去推倒這牆……證明我同大家沒什麼兩樣,是個極普通的人,但枉然……經過近1年的思索,我明白了,我不能強求任何人理解我,只能以自己的行動來贏得人民的信任,以幾年、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來拆除那道牆。 ”
於是,在劉源大學畢業之後,他拒絕了學校照顧他留在北京的幫助,也拒絕了教授幫助他出國留學的好意,選擇了去更艱苦的地方闖蕩。
不論劉源之後獲得了怎樣的成就。但是可以說,一切的源點都來自於高考的恢復,劉源的成就不僅來自於他的家庭,也來自於學校。
所以,劉源對鄧小平和首師大都無限感激。
捐獻軍服給母校,復高考意義大
2016年,劉源已經從軍隊退了下來。當時全國人大閉幕的時候,劉源也前去了闊別多年的母校。
此刻,北京師範學院已經更名為首都師範大學,所有人、事都已經不一樣了。但是劉源還是對熟悉的花草樹木感懷身世。
當年,北京大學聽到劉源在首師大的成績不錯,有些後悔,於是詢問要不要劉源再回來北大讀哲學系。
劉源當時的第一志願雖然是北京大學,但是如果沒有首師大,就不會有現在的自己。於是他婉言拒絕了北京大學的請求,並沒有轉校,留在了首師大。
如今,劉源依然對首師大有着感恩之心。他將自己在軍隊里,有着極為紀念價值的軍服捐贈給了首師大。
在捐贈期間,劉源還表示讓學校低調行事,學校也只是將此事在事後發表在了校刊物上,卻沒想到還是引來了一番熱議。
許多人都對劉源的感恩之心十分佩服。但是很多後面的學子並不知道,當年錄取之恩,對那些進不了大學的年輕人而言,是多麼珍貴。
當年任教育部部長的劉西堯先生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曾經說過:“恢復高考的決策是一座紀念碑,它標誌着一段歷史的結束,同時又是一個嶄新時代的起步。”
劉西堯
現任首師大地歷史系教授徐藍,就是通過高考回到了學校。當時,她已經三十歲了,天天到北京市招生辦所在地崇文門內旅館去找,20天掉了20斤肉。
問題反映到教育部,1978年初,一個春寒料峭的晚上,她在教育部的小接待室等到12點,工作人員拿出一張批了字的條子。
是劉西堯批的,大意是“這個學生一定要讓她上學”。徐藍一屁股坐下,像個孩子一樣哇哇大哭。陪她等的媽媽對一起陪着她的一家人說:“別管她,讓她哭。”
和徐藍一樣經“二次擴招”入學、後來成為走讀班班長的現中國社科院宗教所研究員鄒昌林,至今記得崇內旅館灰磚小樓外,滿滿當當擠了一院子人。
他們都是考分夠而因為千奇百怪的原因落選的。“尤其是老高三的,覺得這是自己最後一次機會了,下一屆可能不讓考了,爭取得特別厲害。”
幾個禮拜之後,這些人中成績較好的人被補錄,到首都師範大學歷史系的有41人,與首批的41人一起成為了同學。
鄒昌林後來聽說,當時北京市達到分數線沒被錄取的一共有1600多人,鄧小平在一次會議期間中途作出指示,“應該錄取”。
後來,這1600人全部由首師大和北師大接收。他因此特別感謝鄧小平:“如果沒有鄧小平,我就沒有機會了。”
1979年7月,鄧小平在黃山與恢復高考後的大學生合影
30年後,當我們回過頭來,再次看高考的意義時,就能清晰地明白它的重要性:
恢復高考充分反映了人民力量和人民的呼聲。
廣大青年和他們的家長對恢復高考的熱烈歡迎,說明了人民群眾中蘊藏着學習科學文化知識的極大熱情。
恢復高考使一個通過公平競爭改變每個人命運的時代到來了,這種公平競爭的機制至今一直在選拔人才中起着重要作用。
恢復高考推動了“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作為社會主流價值觀的確立。“知識英雄”取代“白卷英雄”。
恢復高考重新確立了能力和成績的評價標準,把出身論、血統論都打破了,重新樹立了人才立國的觀念。
結語:
而劉源高考一事,僅僅只是一個縮影。代表了高考對於當代每個人的重要性,而那時以鄧小平為代表的的高考支持者,為高考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
參考資料:
[1]周珣,葉鐵橋.劉源:鄧小平批准我參加高考[J].黨史文苑,2007(21):51-53.
[2]嚴考亮.鄧小平作出恢復高考決策的歷史意義——紀念恢復高考30周年[J].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10):80-83.
[3]辛蘇. 王毅、陳錫文、郭樹清、劉源的高考往事[C]//.對接京津——雄安新區與京津冀協同發展論文集.[出版者不詳],2017:295-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