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曾言,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世界沒有不散的筵席,在歷史長河的推動之下,再偉大的王朝,也終有一天走向崩壞,大唐王朝,也絲毫沒有例外。
隨着唐末政權的腐朽,中央對於地方的控制逐漸地降低,地方節度使擁兵自重,農民起義頻發,這一切都意味着此時的大唐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這場在歷史舞台上演繹了百年的大戲,也將要落幕。
而這一切都隨着一個的人的出現迎來終結,這個人就是後梁的開國皇帝——朱溫,其結束了大唐的“苟延殘喘”,開啟了一個新時代“五代十國”。
出身貧寒,投身軍伍
朱溫出生於貧寒,祖上既沒有什麼達官顯貴,也沒有富甲一方的鄉紳地主,不過有意思的事,朱溫祖輩雖然未有人踏上仕途,但父親與祖上卻是鄉間不多的讀書人,因此,朱溫一家在當地也是頗有名望。
不過說也奇怪,按說朱溫一家也算是書香門第,朱溫在這種環境之下,理應飽讀詩書,踏上仕途為國家效力,但是朱溫從小卻沒有讀書的志向,反而熱衷於遊俠以豪雄英勇標榜自己,所以,在鄉間不少人都非常反感朱溫,認為朱溫能夠帶來禍事。
公元874年開始,山東迎來了數年的饑荒,一時間盜匪四起,民不聊生,一些人紛紛干起了打家劫舍的行當,而這個時候一位叫做黃巢的讀書人振臂高揮,帶着一干盜匪扛起了農民起義的大旗。
朱溫眼看天下大亂,原本就嚮往遊俠生活的他,毅然地加入黃巢的起義軍,並且在接下來幾次戰役之中,朱溫憑藉自己過人的膽識,在起義軍中越做越大。
為了目的,歸順大唐
雖然說起義軍在起初的時候,接連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曾經一度達到封建王朝頂峰的大唐呢?
所以在大唐王朝反應過來之後,黃巢起義軍便陷入兩難之地,一時間起義軍內部關係矛盾重重,軍心渙散。
因此,朱溫身邊的心腹便勸誡朱溫歸順大唐,朱溫思索一陣之後,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斬殺黃巢監軍嚴實,歸降王重榮。
對於朱溫的反叛,起初有人認為乾脆直接斬殺,畢竟朱溫此行是不忠的表現,留在身邊始終是一個禍害,隨時有可能“背後捅刀子”。
不過當時的唐僖宗卻認為,朱溫是一個不可多得的悍將,可以稍加利用,所以唐僖宗下詔賜名“全忠”又封其為金吾衛大將軍,但正是這個想法,卻為唐朝的覆滅埋下了伏筆。
取得唐軍信任後,朱溫越做越大,通過多年戰爭吞併與謀劃,成了當時唐朝勢力最大的節度使,在公元903年的時候,他更是玩了一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戲碼,挾持了昭宗。
此外,他為了永絕後患,更是以入宮奏事為借口弒君,殺死了昭宗,下詔立年僅十三歲的李柷為帝。但朱溫的野心不僅僅止步於此,沒幾年,他又一次故伎重施謀害了新帝李柷,並在開封稱帝國號大梁。
大意失荊州,頹勢漸出
在朱溫稱帝之後,其的勢力可以說是達到了頂峰,在外界許多人看來,此時的朱溫完全有着問鼎天下的可能,而且更讓朱溫欣喜的是自己的老對手,也就是晉王李克用,在這關鍵時期卻走向了生命的終點。
此時天下,除了少數沿用唐昭宗年號的地方勢力外,基本全部落入朱溫之手。
眼看統一在即的朱溫,趁着晉王李克用離世之時機,發動了著名的“潞州之戰”,而朱溫頭腦時刻緊繃的那根弦,也出現了鬆動,畢竟自己曾經那些個對手,不是去世的去世,就是縮在一角之地,苟延殘喘,對於自己完全不構成威脅。
對於晉王李克用的接班人李存勖,朱溫更是絲毫沒有放在眼中,認為其不過是一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有什麼軍事才能,但就是這一次輕敵,卻讓原本朱溫陷入了泥潭之中。
作為晉王李克用的接班人,自幼受晉王李克用的熏陶,對於兵法軍事早已熟記於心,所以年少的李存勖絕非“軟柿子”,反而是個硬茬。
在面對朱溫的大軍時,李存勖深知潞州的重要性,關乎着天下此戰必須要勝利,倘若潞州失守的話,那麼朱溫統一天下將唾手可得,但是由於其勢力不足與朱溫硬碰硬,所以李存勖選擇了智取。
其先是利用環境,在即將黎明之時,利用大霧天氣發動奇襲,直接切斷朱溫大軍的補給路線,之後更是兵分三路包圍朱溫在潞州的大軍,並且肆意傳播戰敗的負面消息。
一時間,被切斷補給的朱溫大軍人心惶惶,最終大敗而歸平白損失上萬兵力,大將符道昭也不幸戰死,經過此戰之後的朱溫,可以說是元氣大傷,統一天下的勢頭也由此受挫,持續了數年之久的梁晉爭霸,進入了一個短暫的相持階段。
兵敗魏州,日落西山
此戰之後,朱溫對於李存勖再也沒有了小看之心,一直將其視為心頭大患,在經過幾年的養精蓄銳後,在公元912年,朱溫再一次捲土重來,並且本次更是御駕親征,對外號稱五十多萬的兵力,意圖與李存勖決一死戰。
但此時的朱溫,即使是萬般小心防止李存勖的奇襲,可李存勖還是找准機會發動了奇襲。直接率領百餘騎,殺入朱溫大軍的軍營,並且一把火點燃了行軍的帳篷以及糧草。
朱溫在得知此消息後,直接怒火攻心引發舊疾,畢竟此時的朱溫已然不再年輕,再加上此次御駕親征一路顛簸,身體難免會吃不消。
待到朱溫兵敗返回洛陽之時,其傷病也是愈發嚴重,同時內心更是悲痛欲絕。
一是悲傷自己苦心經營幾十年的努力,先是賣主叛逃,後篡唐弒帝,此間種種皆是不忠不義之行,千年罵名已然背負,卻落得個白費力氣無力回天。
二是悲傷自己後繼無人,自己的兒子們顯然不是李存勖的對手,待百年歸去之後偌大的家業將落入他人之手,此時的朱溫是越想越悲,最後近乎昏死,幸虧宮中御醫及時救治,才穩住病情,保住一命。
在經過兩次接連的失敗之後,朱溫的勢力也是由頂峰走向了衰敗,就例如當年的大唐王朝在經歷“安史之亂”一般,由極盛轉向衰敗。
早年雄圖霸業,晚年沉迷美色
作為戎馬一生的朱溫而言,對其最好的死法莫過於馬革裹屍,但晚年的他卻被權利與酒色所侵蝕,犯下了致命的錯誤。
早些年的朱溫可以說是兢兢業業,為了心中的宏圖大業一直繃緊頭腦那根弦,特別是篡唐稱帝之後,更是將自己的雄心壯志展現得淋漓盡致,那時的朱溫意氣風發,勵精圖治。
其吸取唐朝滅亡的經歷廣納天下豪傑,只要有本事之人皆能進入朝廷為官,對於朝中大臣給予的建議,只要是對於國家有利,朱溫皆親自過目,一時間朝堂之上風氣頗為的清明,並且對於那些有着功勛的將領,朱溫更是嚴加管教。
例如朱溫的愛將寇彥卿在一次上朝途中,有一百姓未能及時讓道,竟被寇彥卿隨從當街打死,朱溫聽聞後非常生氣,直接下令對寇彥卿嚴懲不貸以儆效尤,隨從更是直接處死,以還百姓一個公道。
在經濟上,由於唐末數年的亂戰,百姓為了躲避戰亂以及徭役賦稅,紛紛進入大山之中,許多良田長期的荒蕪,人口銳減。
為了改善這一局面,朱溫在建國之後,穩抓農業發展,然後下令赦免那些因戰亂,落草為寇的盜匪,並且在國內大肆獎勵農耕,減少賦稅。以此舉動吸引躲進大山之中的百姓,返回家園進行勞作。
所以,大梁初期的時候,國內一片欣欣向榮,這也是百姓追隨朱溫的一個重要原因。
但隨着政權的穩定,朱溫逐漸地被權利與美色所誘惑,沉淪在美色之中,特別是在皇后張氏去世後,更是“愈發上頭”。
根據記載,朱溫身邊有一個老臣叫做張全義,其在朱溫麾下盡心盡責,但在公元912年兵敗李存勖,返回洛陽養傷之時,路過張全義家中,他直接霸佔了張全義的妻女,為此張全義的兒子憤怒至極,意圖帶人刺殺朱溫,但由於實力懸殊被張全義苦苦攔下。
可這還不是最為離譜的。在晚年的時候朱溫知道自己命不久矣,可以說是徹底沉淪於美色之間,朱溫的養子朱友文的妻子王氏長得異常美麗,朱溫一直窺視已久,但有礙於是自己的“兒媳婦”,所以一直未能得手,但朱友文為了博得朱溫的青睞獲得皇位,直接將其獻上。
王氏把朱溫迷得神魂顛倒,幾乎不再過問朝中大事,全權交由朱友文處理,可見朱溫對於養子朱友文,一時間信任無比。
看此情形的皇子們,一時間再也坐不住了,為了皇位,這些皇子們也效仿起來,紛紛為朱溫獻上自己的妻女,似乎體面與尊嚴來說,遠比不上朱溫給與的青睞。
父子相殘,死於非命
後期大梁王朝皇室的接班人,基本上是為了皇位不擇手段,道德、忠義、廉恥,已經全無。所以,對於年邁的朱溫早已經心生不滿,特別是庶子朱友珪,更是早知道自己與皇位無緣,如果自己不爭取的話,那麼下場想必也是死路一條。
而他送入朱溫身邊的妻子張氏,私下更是透露朱溫意圖將皇位傳給朱友文,這讓朱友珪徹底坐不住了。
於是,他連夜召集部下韓勍,意圖通過武力篡奪皇位,韓勍本就一直就是朱友珪的部下,也怕其他皇子上位之後牽連自己,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韓勍便答應了朱友珪。
公元912年,皇子朱友珪率領部下韓勍帶領二百多死士,喬裝打扮穿着當值侍衛的衣服,趁着夜色悄無聲息地出擊,直接揮刀殺死了還在睡夢之中的朱溫,並連夜找人書寫偽造賜死朱友文,在完成這一系列的操作之後,朱友珪毫無顧忌地加冕登基。
朱友珪弒父篡位,朝中眾人皆知。所以,大臣對於這位新帝,也並不待見,做事總是拖拖拉拉,一時間,朝中眾臣與朱友珪之間的關係,頗為微妙。
再加上朱友珪始終是庶出,沒有接受良好的皇家教育,沒有什麼遠大格局目光,對於那些在外鎮守的皇子,沒有絲毫的戒備。
結果均王朱友貞,便趁此機會與朝中心有不滿的大臣私下聯繫,特別是皇子朱友文的舊部。萬事準備妥當後,朱友貞直接起兵討伐,在朝堂之上早已離心離德的朱友珪,自然不是均王朱友貞的對手,於公元913年,死於戰亂。
寫在最後
在均王朱友貞上台之後,眾人都認為會迎來聖明的君主,但朱友貞上台之後,也如同朱友珪一般,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殘害宗室,任用親信,濫殺忠良,梁國也因此國力大減,早些年的積累,也因內耗逐漸地消耗殆盡。
原本與李存勖相持的平衡再一次被打破,最終滅於李存勖之手。
總而言之,朱溫原本是一代梟雄,是唐末最有機會統一天下創建偉業之人,但是在獲取短暫的成功之後,卻被美色所迷,日漸沉淪,特別是在晚年更是荒淫無度,最終落得個悲慘下場,實在是讓人難免惋惜。
不過,或許這才是真實的歷史,每個人都有其複雜性,一切也充滿變數與未知,不到塵埃落定的那一刻,誰也不知道明天究竟如何。
不得不說,“權”會讓人迷上了心智,為了權力不擇手段,拚命往上爬。
然而,“色”字頭上卻是一把刀,把曾經千辛萬苦才得到的一切,都那麼輕易地“砍斷”了。
朱溫便是一個例子。不剋制的慾望,都會被反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