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9月,一個名為張有成的小木匠受主席邀請前來北京,到了中南海後,毛主席激動不已,連忙和這個老實巴交的農民握手交談。
毛主席感慨道:“那一次若不是你大膽沉着,掩護了我,我差點命都沒了!”
張有成在北京住了一個月,臨走前,毛主席除了送他一些紀念品,還特別派給他一個特殊任務。
那麼,張有成到底是誰?為何毛主席對此挂念不已?又交給他哪項特殊任務?
毛主席接待群眾
一、“還記得一起玩耍的張一哥嗎”
1949年10月1日,毛主席在開國大典上宣布一個真正由人民當家作主的新中國成立,這一慷慨陳詞很快就傳遍大江南北,大家對毛主席這個推翻三座大山的偉人十分敬佩。
此時,遠在湖南韶山沖的毛主席堂兄、啟蒙老師毛宇居聽聞後,激動寫下一篇詩作,又寫了封信寄給毛澤東表示祝賀。
與此同時,毛澤東堂弟毛澤連來到北京中南海,和主席熱情交流。
談話期間,主席多次向其詢問毛宇居情況,想看看這位啟蒙老師生活近況如何、身體如何。
恰好,毛主席收到毛宇居的來信,他看了後興高采烈,一口氣讀完了詩作和那封熱情洋溢的信,隨即下筆寫了一封回信。
毛澤東給堂兄毛宇居的這封信,也讓湖南韶山沖老鄉看到了和主席交流的契機,他們紛紛給主席寫信問好。
毛主席和恩師毛宇居
可鄉親們都寫信了,唯獨張有成沒有向主席寫信,他認為時間過去太久,毛主席可能已經忘記他了。
不過每當村民們談起毛澤東的光輝事迹,張有成都會認真聆聽,內心也會變得興奮快樂,對主席由衷的敬重。
1951年5月,毛澤東表兄文澗泉、文運昌受邀前往北京和主席敘舊,張有成聽了後,內心按捺不住,決定給毛主席寫封信,讓文澗泉捎過去。
信的內容很簡單,上面寫着:“毛三哥,你還記得少年時和你一起玩耍的張一哥和張四哥嗎?”
不過寫完這封信後,張有成也沒指望毛主席能夠回信,他依舊在農田種地、在家中製作傢具,干好自己的木匠本職工作。
時間來到了1951年9月4日,這天清晨,喜鵲在門前嘰嘰喳喳叫個不停,張有成在花香鳥語中乾著農活。
誰知外面傳來一陣喧鬧聲,還沒等張有成出門瞅瞅,只見毛宇居走了進來,後面又跟來兩位幹部。
張有成還沒來得及說上話,只見那兩位同志見到張有成後,先是一個標準的軍姿“立正”,再敬了個舉手禮,說:
“張有成同志,毛主席派我們來接你去北京,參加國慶大典。”
張有成聽了後愣住了,以為自己出現幻聽,畢竟新中國成立後,毛主席的很多親戚想去北京看看,給毛主席寫信,可主席多半都選擇拒絕。
主席儘管是一國領袖,可他本身是農民出身,革命多年來經歷了太多心酸苦楚,建國後仍省吃儉用,不給國家添麻煩,更不會用公款接待百姓。
張有成知道國家百廢待興,毛主席日理萬機,從未奢想能去北京和童年好友敘敘舊,沒想主席親自邀請自己。
毛宇居見張有成發獃,連忙喊道:“有成,趕緊準備準備東西,跟我一起去北京,和毛主席敘舊。”
通過進一步的了解,張有成知道這次主席親自派來蔡、葉兩位同志接他們進京,同行的除了毛宇居,還有毛澤東表兄文梅清,他是毛主席兒時在外婆家居住時結識的夥伴,也是主席在世親戚中關係最近的親戚。
毛宇居是主席的堂兄,也是主席的啟蒙老師,讓毛澤東年幼時就汲取了豐富的知識營養;文梅清又是主席表親,主席回鄉搞農運工作時,他是最積極的支持者。
張有成想不通,自己和主席非親非故,毛主席為何邀請自己進京?難道是因為那封信嗎?
其實,文澗泉將張有成的信帶給主席後,毛主席詳細詢問張有成和張四維的家庭生活情況,這才決議讓張有成進京敘舊。
毛主席邀請三人進京參加國慶大典的消息很快就傳遍韶山沖,同年9月18日,張有成三人出發這天,百姓們成群結隊為他們送行,希望他們一路順利。
5日後,張有成、毛宇居等一行人來到北京,毛主席提前派專人前去等待,等他們一下車,就被專車接送到中南海含和堂。
毛主席聽說鄉親們已到達,十分高興,連忙來到含和堂接待大家。
張有成、毛宇居、文梅清三人見主席來了後,喜出望外,不約而同的用濃重的韶山口音喊了聲“潤之”,將分別數十年的思念吐露出來。
分別多年,他們心中有很多話想和主席說,可見面後又不知該從何說起。
毛主席笑着快速走上前,和大家一一握手,並說道:“一路上辛苦了!”
他舉止儒雅、話語溫和,讓這幾位湖南老鄉倍感親切!
當毛澤東和張有成握手時,親切地說道:“張一哥,好不容易把你盼來了,歡迎歡迎呀!”
毛主席和群眾
看着張有成兩鬢頭髮已發白,臉上寫滿了風霜,毛主席感慨道:“韶山一別,不覺20多年了,你顯老了!那次,要不是你救了我,我都差點沒了命哩!”
那麼,毛主席所指的是什麼?張有成又是如何救下他的?一切還要從兩人的童年時說起。
二、響應辛亥革命,參加湖南新軍
張有成是湖南湘潭韶山沖,1886年出生,比主席年長7歲,家中排行老大,因而主席叫他“張一哥”。
張有成還有一兄弟張四維,家中排行老四,主席稱其為“張四哥”!
少年時的毛澤東一直在外婆家生活,離張有成家非常近,再加上毛澤東個頭比同齡孩子高上很多,因而他喜歡和年齡大的孩子玩,張有成兄弟就成了毛澤東很好的玩伴。
毛澤東天生就愛水,經常來到家門前的池塘里游泳,一次他和一群小夥伴在韶山溪里打水仗,張有成不小心掉到深水潭中,他不善游泳,再加上緊張,結果身體直線下墜。
就在這時,毛澤東立馬扎了個猛子,將張有成從水下托起來,這才救了他一命。大難不死的張有成,對這個年小自己7歲的潤之無比佩服,將他當成“孩子王”。
少年毛澤東
毛澤東先在私塾里讀了幾年書,但一次家庭變故中,父親將他送到縣城新式學校讀書,這才和張有成分開。
而張有成則繼承父業,當上了木匠,他為人厚道本分、善於言談、膽識過人、活潑聰明,擅長木匠手藝,特別善做雕花木床,技藝精良,其僱主遍及周邊十里八村。
每次毛澤東回鄉時,家裡有什麼要緊事情都會找張有成兄弟幫忙,如製作傢具、經營穀米、買賣豬牛等,並成了張有成的長期僱主。
毛澤東從小志向遠大、體恤貧苦,對張有成兄弟的困難深表同情,對他們的人品也十分賞識,彼此間交往更深,從童年的夥伴逐步變成了莫逆之交。
1911年辛亥革命爆發,正在長沙求學的毛澤東懷着報國之志,毅然加入湖南新軍。他還特別回想邀請張有成、張四維兄弟,及其表兄郭梓材一起投入新軍。
直到孫中山在南京建立中華民國後,毛澤東所在的部隊解散,他們這才分開。
後來,毛主席在長沙讀書,接受進步思想的熏陶,和蔡和森等人成立新民學會,號召大家用新思想武裝自己。
五四運動後,毛主席接觸馬克思主義思想,並深深着迷,1920年11月創立共產主義組織,並成了中共創始人之一。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毛主席擔任國民黨宣傳部部長,帶着妻子楊開慧和兒子毛岸英回到韶山沖,宣傳革命思想,開展農運工作。
農運工作
楊開慧在毛氏祠堂開辦農民夜校,免費教附近村民識字讀書,毛澤東則是奔波於附近幾個縣,深入群眾之中,了解農民疾苦,並進行深入調查,在短短几個月內建立20多個農民協會,開展轟轟烈烈的農民運動。
張有成見好友毛澤東回來後,激動不已,立即投入到農民運動中,成為農民協會的骨幹人員。
三、張有成與敵周旋智救毛澤東
1925年春,毛主席在韶山創立中共韶山第一個黨支部,領導百姓打土豪、斗劣紳、分田地,此舉引來了當地土豪劣紳的仇視和恐慌,他們要求反動當局派兵抓捕毛澤東。
一天,有消息稱許屠夫帶着大隊人馬朝着韶山沖圍了過來,叫囂着要將毛澤東抓捕歸案,並說誰要能抓到毛澤東這個湖南共黨最大的頭頭,可直接獎賞一萬大洋。
消息傳出後,一時間很多人為了拿到賞金,紛紛加入搜捕毛澤東的行動中,整個韶山沖也變得雞飛狗跳、人心惶惶。
毛澤東知道韶山已不安全,決定朝着湘鄉方向逃跑,敵人突然間發現他的行蹤,緊追不捨。
毛澤東知道前面就是張一哥家,東拐西拐來到他家門口。正所謂心有靈犀,張有成聽聞眾人抓捕毛澤東後,內心緊張不已,也挂念着他。
毛主席
他站在門前,看到毛澤東從遠處跑了過來,沒等其開口,一把將他拉到屋子裡,並藏在柴火堆後面。
見毛澤東已經藏好後,張有成又假裝淡定,為僱主製作傢具。
就在此時,兩個官兵趾高氣昂地叫喚着:“喂,你看到一個穿着藍長衫的人跑來沒?”
張有成見到官兵後嚇了一跳,眼神里充滿着恐懼,他結結巴巴說道:
“大人,你槍口別指着我,我都說。你說的是不是蓄西式頭的私塾先生?我剛剛見他往湘鄉那邊跑了。”
兩個官兵聽了後,直接將張有成罵了一頓,說:“什麼私塾先生?那是共產黨,你這個迂腐的小木匠,為啥不抓他?”
張有成立馬裝作驚恐的樣子,說:“官兵老爺,我怎麼知道他是共產黨,我以為是教書先生,就看着他跑走了。”
這兩個官兵見他老實巴交,諒他也不敢說假話,罵了幾句後就朝着湘鄉方向追了過去。
就這樣,張有成上演了一出好戲,撒謊智救毛澤東,如果不是他和敵人周旋,兩個官兵搜屋,恐怕毛澤東當場就會被抓住,後果難以想象。
敵人走了後,毛澤東走了出來,但躲得了一次,又怎麼躲得過第二次呢?
青年毛澤東
張有成想了想,決定讓毛澤東化裝成郎中,再由他、張四維、毛福勝等人抬轎子,由毛福軒護送,離開韶山沖。
不曾想,當花轎來到關公橋附近時,碰上了湘潭縣團防局局長成胥生派來的團丁。
這些團丁見一群人抬着花轎走來,氣勢洶洶地喝問道:“喂!你們幾個小雜種,見過毛澤東沒?”
張有成讓夥計們放下轎子,不慌不忙地說:“什麼毛澤東,毛澤西的?我沒聽說過這個人,又怎麼見過他?”
團丁半信半疑,指着花轎問道:“裡面抬着的是什麼人?”
張有成連忙回答道,裡面是郎中先生,趕着去縣城救人。團丁不相信,要求把轎子打開看看。
毛福軒此時發話了,他說:“我們家小姐病了,十分病到九分,得立即搶救,你們胡攪蠻纏,小心我家老爺去告狀!”
轎子里的毛澤東也說話了,他夾着嗓子說:“我是當地郎中,這又不是見不得人的,要看就打開轎子讓他們看。”
毛福軒又說話了,對團丁們喊道:“郎中自然是郎中,難道有假?有什麼好看的,別啰嗦了,趕緊讓我們走。”
團丁(網圖)
團丁們被毛福軒的氣勢震到了,又見轎子里的郎中泰然自若,沒有懷疑,罵了兩句:“快滾,快滾!”
就這樣,一群人護送毛澤東來到了安全地段。臨走前,張有成還從口袋裡掏出一個手絹包,將其打開後取出五塊大洋,遞給毛澤東。
毛澤東知道張有成家裡貧困,孩子也多,好幾張嘴都要他養活,而當時時局混亂,百姓生活困難,張有成雖有好手藝,但接不到什麼活,他堅決不肯收這筆錢。
張有成是個粗人,見毛澤東不收,急了起來,說:“潤之先生,出門在外,沒有錢怎麼能行?我們兄弟間莫要講客套話,也別嫌少,這是我的一片心意,拿着它救急,路上一定能用着。”
說完後,張有成將錢塞到潤之口袋裡,毛澤東執拗不過,只好收下這筆錢。
果不其然,這五塊大洋很快就派上用場。毛澤東離開韶山後不久被反動民團抓住,一路上他不斷對這些團丁進行思想宣傳,講述革命道理,毛澤東又將身上的5塊大洋送給他們,這些團丁才放了他。
青年毛澤東
可以說,這一連串的遭遇,沒有張有成的話,恐怕毛澤東要被抓到多次了。而他也一直沒忘記張有成兄弟,一直惦記着他們。
四、在北京遊玩一個月
新中國後再見到張有成時,毛主席感慨萬千,表示:
“多虧了你張一哥呀,你冒着全家性命救我,也多虧了你的銀元幫了大忙,不然那一劫我就逃不過了。”
張有成這才明白,原來主席邀請自己,竟是為了20多年前的小事,他受寵若驚,對主席更加敬佩。
張有成連忙擺擺手,說:“潤之,我是享了你的福呀!小時候要不是你救了我的命,我早就不在人間了,我救你也是為了報恩。”
毛主席聽了後大笑不已,又問大家是否吃了飯,留大夥在他家吃了晚餐,飯前還特意將女兒李敏、李訥叫到跟前,向三位兄長介紹情況。
晚宴上,毛主席知道張有成愛喝酒,特意讓炊事員拿了瓶酒上來,並一一為三位兄長敬酒,詢問家鄉的土改情況以及親友們生活近況。
主席記憶力超強,對家鄉的老人和過去發生的事情歷歷在目,娓娓道來。
而張有成三人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講述家鄉多年來的變化以及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當時毛主席穿着舊外套,飲食上也非常樸素,大家見主席作為開國領袖如此簡樸,對此敬重不已,感嘆他們的“潤之”品格崇高而偉大。
在談話過程中,時不時有人進來和主席悄聲耳語,主席感慨道:“還是你們好,想去哪裡去哪裡,我一點也不自由呀!”
見大家吃飽了,毛主席起身同三位兄長握手,並懷着歉意說道:“事情多,身不由己,忙完這陣子,我們再好好扯扯。”
他回頭和秘書說:“這些老人對革命都有貢獻,要好好招待他們,來一趟不容易,陪他們到處走走,想買什麼就買什麼,所花費用記在我的賬上。”
就這樣,秘書開着吉普車,帶着張有成三人來到北京城四處逛游,看了故宮、長城、天安門、博物館、頤和園、文化宮等,把北京城轉了個遍,也吃了很多北京名菜。
1952年10月1日,毛澤東派人將觀禮證送給三位兄長,讓他們登上天安門城樓觀禮。張有成等人首次看見如此規模宏大、氣勢軒昂的場面,內心十分激動,自嘲他們這些從韶山沖走出來的“鄉巴佬”,可算是見了大場面。
張有成等人在北京的一個多月內,儘管毛澤東日理萬機,可一有空時就會派汽車將他們接到中南海,百忙之中和他們敘舊聊天,先後接見三位鄉親8次,陪同吃了6頓飯。
他們之間交流無拘無束、談笑風生,敘談多年來的家鄉變化。
當談起大革命失敗後,國民黨沒收毛澤東家13間房和眾多良田,甚至挖他家的祖墳,毛澤東不僅沒生氣,反而寬宏大量、毫不計較,笑着說:“他們又奈我何?”
張有成三人見主席工作繁忙,生怕在北京呆的久了,影響毛主席工作,提出要回到韶山沖。主席聽了後笑了笑,讓他們再住上一些時日,並讓大家前往秦皇島、保定、察哈爾等地遊玩,並說那邊有山有水,值得一去。
毛主席還用家鄉口音勸道:“坐飛機不會絆下來,坐海輪不會淹死,你們可別錯過這次機會。”
張有成三人是地地道道的農民,自然是沒坐過飛機,更沒見過海輪,他們很是興奮,答應再留下來一陣子。
就這樣,在毛主席秘書的帶領下,張有成三人見識了祖國不一樣的山川河流,眼界大大開闊,內心十分激動,對主席也更是感激不盡。
五、主席給了他一項特殊任務
回到北京後,毛主席和三位兄長吃了最後一頓餐,吃飯前主席特意和他們在含和堂前合影留念。
張有成(左一)
從照片上可見,張有成身穿青布棉衣棉褲,腳上穿着布鞋,頭戴着便帽,和毛宇居站在毛澤東左邊,文梅清站在主席右邊,他們臉上充滿着自豪、喜悅之情。
三位鄉親臨走前,毛主席分別為每個人送了很多禮物,其中送給張有成過冬的皮鞋、皮帽、皮大衣、皮箱子,真可謂情深意濃。
毛主席還稱張有成性格多年來一直沒變,依舊是當年老實本分的模樣,說話直截了當、簡單明了,深得他喜愛。
因張有成言語樸實,主席聽到很多大實話,也知道農村的各種變化,有好的有壞的,而其他人則都是報喜不報憂。
為此,毛主席親自給張有成下達一項“特殊任務”,那就是要經常將農村的變化、鄉里的情況反映上來,每年都要寫上幾封信,不管什麼事情都可以寫,不能報喜不報憂。
張有成信心滿滿地接下這個任務,並表示一定能完成這一重任。
這次北京之行,張有成收穫良多,回到家鄉後,當地人民政府每月為其發放150斤大米,解決了他的生活問題,讓他不再為柴米油鹽而煩惱。
上世紀的木匠
平時,張有成也做做木工活,兼做一些農活,給主席寫寫信,彙報在鄉里的情況。
村民們也經常主動找到他,將自己所見所聞反映給張有成,這也正是主席所希望看到的一面,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了解農村的真實情況。
新中國後,毛主席先後前往多地視察,可當地官員們報喜不報憂,根本無法獲知真實的基層情況。主席也多次派身邊的衛士輪流下鄉生活一段時間,然後再上交一份材料,主席再根據這第一手材料,把握接下來的政策方針。
張有成先後寫了12封信給毛主席,每次都會長篇大論,主席拿到信件後逐句閱讀,從而了解最真實的農村現狀。
1952年夏,韶山大坪一帶出現“糧虧豬賤”的現象,鄉政府為了節約糧食,出示公告禁止蒸酒熬糖。
張有成嗜酒如命,每天不喝上幾兩酒渾身不得勁,而“禁酒令”一出,張有成就開始嘀咕了,這不是要自己的命嗎?
隨後,他將這些現象寫給毛主席訴苦,主席讀到這封信後笑了起來,沒想這個“張一哥”對酒這麼著迷。
不過毛澤東也知道“缺糧豬賤”對農民來說不是好消息,可能農民要暫時過上苦日子了。他連忙給張有成回信,並安慰他說:“鄉里禁酒是因缺糧,秋收後可能就會開禁,你們也可喝上一點了。”
毛主席又給老朋友張有成寄去50元補貼家用,張有成接到這筆錢後買了臘豬耳朵當下酒菜。
不過毛主席仍不放心,他又給堂兄毛宇居寫信,詢問農村“糧缺豬賤”的情況,直到後來糧食增產、豬賣上好價格,他的眉頭才舒展開來。
每天忙着國家大小事務的毛主席,竟時刻牽掛着家鄉的糧食問題,可見主席是一心為民着想。
1952年冬,張有成因病去世,直到1953年8月,張有成四弟張四維才寫信給主席說明此事。
得知好友病逝後,毛主席內心十分悲痛,他於同年9月8日複信張四維:有成兄病逝,深為悼念!
一國領袖竟然因一個木匠去世親自發電悼念,足以可見張有成在主席心中的分量,而這也是毛主席為報答有成兄救命之恩的一種表現。
1954年,毛主席親切接待同是兒時玩伴的張四維,談到張有成的去世,主席神情依舊十分凝重。
而鑒於張四維曾參加辛亥革命、農民運動、北伐戰爭等,再加上其生活困難,主席安排他在湖南省鹽務運輸局工作。
毛主席之所以被億萬中華兒女為之敬重,不僅是因他在革命年間做出的種種巨大貢獻,也因他心中時刻想着百姓,挂念百姓,有恩必報,這樣的優秀品格讓人讚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