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山毛氏四修族譜,編撰於1941年。其中記載,羅氏為偉人原配,楊開慧為“繼配”,羅氏名一姑。1936年,偉人在陝北與埃德加.斯諾談話時說過“我十四歲的時候,父母給我娶了一個女子,可是我從來沒有和她一起生活過,後來也沒有。我並不認為她是我妻子,這時也沒有想到她。”當年,只有14歲的偉人,對這次包辦婚姻做了堅決的反對。1910年,嫁到毛家僅僅只有三年的羅一姑,就因病去世了。
1913年春,12歲的楊開慧隨剛剛留學歸國的父親,從板倉遷居到長沙。楊開慧還有一個名字霞姑,據說是在她出生時,附近的飄峰山上出現過一道紅霞。楊開慧的父親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楊昌濟先生,正是因為楊開慧跟隨父親一起遷居長沙城內,才使得她開始接觸父親的一批得意弟子。
偉人和楊昌濟的師生之情,起源於在一師讀書的時候。在那個時候,楊昌濟就看出了偉人的胸懷大志,覺得這位學生很特別,就很欣賞、器重他。後來在一師的時候,偉人也經常到楊昌濟家裡求學請教,楊昌濟也毫不掩飾自己對這位學生的喜歡。他除了要偉人加入到周末學生們來家裡聚餐的行列外,知道偉人愛看書,還曾經私自將圖書館的鑰匙借給了他。
楊昌濟對這個學生的欣賞,就這樣悄悄傳遞給了女兒楊開慧。而女孩內心最初被觸動的東西,據說是偉人不怕冷,他每天清早起來洗冷水澡,做體操,並且只穿一件舊棉襖過冬,並且相信人的壽命,可以由人的意志去延長它。
1918年8月,赴法勤工儉學風潮捲入湖南,偉人作為帶隊,與同學們前往北京。最初,偉人就寓住在楊昌濟先生家裡,這樣偉人再次見到了楊開慧。殊環境中的特殊景緻,往往會成為愛情的催化劑。
在北海岸邊,在故宮巍峨的殿宇下,陪伴青年才俊偉人的正是楊開慧。在這冬天的美景中,愛情發了芽。燈下,楊開慧曾這樣描摹一個少女的內心“不料我也有這樣的幸運,得到了一個愛人,我是十分的愛他,自從聽到他許多的事情,看了他許多文章、日記,我就愛了他”。
1920年1月17日,楊昌濟先生病逝於北京,偉人以“半生半婿”的身份,為楊昌濟先生守靈。之後在偉人的安排下,恩師全家扶柩回鄉。哲人說過,初念那就是一場革命,它剎那間突奔而來。
然而,在這一年的冬天,楊開慧收到了一封信,信中說了這樣一段話“他的心靈,我的心靈都被揭開了,我看見了他的心,他也完全看見了我的心。”他就是青年偉人,就在這一年的年底,沒有嫁妝,沒有花轎,不作俗人之舉。20歲的楊開慧與27歲的偉人,結成了伉儷。
青年的偉人曾經給楊開慧寫過一首著名的詩《虞美人.枕上》“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夜色總難明,寂寞披衣起坐數寒星,曉來百念皆灰燼,剩有離人影,一鉤殘月向西流,對由不拋眼淚也無由。有人說,這是偉人所有詩詞中,唯一的一首純粹的愛情詩。